广州十三行的由来是什么?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在广州港设立的专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公司,是一个半官方半商业的外贸专卖机构。清朝康熙年间,解除了明朝以来的海禁,实行开放海航政策。1685期间,随着国际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最早的外贸官方职业团体应运而生。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取消原沿海海关,只保留广东海关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作为广东海关下的中外贸易场所,成为大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特区,中国与世界的所有贸易都聚集在这里。直到鸦片战争,这家洋货银行垄断了中国85年的对外贸易。
扩展数据
历史上,繁华的广州十三行,作为清政府专营对外贸易的窗口,曾隶属南海县管辖。丝绸、陶瓷、铁器、中成药等商品。,产于南海各地,通过十三行出口海外,成为当时中国制造的名片。
通过十三行出口海外的“广货”中,有大量来自当时广州周边的南海都宝(村镇),如西樵的丝绸、石湾的陶瓷、佛山的铁锅等。以纺织行业为例。当时分布在南海各乡镇的桑吉鱼塘生产方式,为广佛丝织业的兴起和销往海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
明清时期,广州几乎垄断了全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广佛地区丝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地区之一。
十三行已经成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服装批发市场,以十三行路为中心,伊街、斗兰街、和平东路、大石街、庄茂街、长乐街、兴隆北街等服装市场围成一个物流商圈。
百度百科-广州十三行
人民网-解读广州十三现代背后的“南海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