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导游概况范文
运城导游词介绍1
人说:“不到晋祠,白去太原。”另一个人说:“一个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就像一个外国朋友不去参观北京的故宫一样令人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玄翁山脚下,是我国唯一集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于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塑的中心。
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玄翁山脚下,是一座古老的王进庙,建于北魏,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虞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虞姬,唐代名唐叔虞。取继父之位,因临晋而改国号为晋。所以后人习惯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对金词进行了改造和拓展。
晋祠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景点,有几十座古建筑。环境优雅舒适,风景优美,以建筑宏伟,造像艺术高超著称,游览晋祠可分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间,也就是中轴线,从大门进入,从水镜台开始,经过会仙桥、金人台、对月广场、仙殿、钟鼓楼、鱼塘飞梁到圣母院大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艺术价值很高。北起文昌宫,有东岳庙、关帝庙、三清寺、棠树寺、朝阳洞、代风轩、三台亭、读书台、吕祖亭。这一组的建筑大多与地形以自然而错综的方式排列,以崇高架子取胜。南面从圣婴楼起,有白鹤亭、三神庙、真曲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公伯子庙。这组塔台,泉水流淌,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此外,最南端还有什邡三圣寺,相传曾是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在北部的塔院内有一座舍利塔,始建于隋开帝年间,宋代重建,清乾隆年间重建。它是一个七级八角形,高30多米。每层楼四面都有门,用玻璃勾栏装饰。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皇帝唐叔虞而建。于叔大力利用山西河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朝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造成了此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虞书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选择了这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地方,修建祠堂祭拜他,并命名为“唐叔虞庙”。的儿子谢的父亲继位后,因境内有水流,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改名为祠或简称“晋祠”。
在漫长的岁月里,晋祠多次新建、扩建,面貌不断变化。南北朝时,文宣帝高阳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定都晋阳,并于公元550-559年天宝年间扩建晋祠,以“建大屋筑池塘”。隋朝黄凯统治时期,在寺庙区西南581至600处修建了一座舍利塔。唐太宗二十年六四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晋祠,题写了《晋祠碑文》,又进行了扩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赵光义于976年至983年在晋祠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修缮完成后还刻有碑文。宋仁宗赵真在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立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弋江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盛时期修建了圣母院大殿和鱼塘飞梁之后,庙区的建筑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后铸造了钢铁侠,又增加了纪念馆、钟楼、鼓楼、水镜台。就这样,以圣母院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第二次完工了。曾经生活在正确地方的唐叔虞神庙就坐落在它旁边,已经退居次要地位。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是圣母院,始建于1023-1032宋圣宗年间。据说圣母玛利亚是虞姬的母亲。圣母院,原名“少女殿”,宽敞明亮,内有43尊精美的宋代彩绘仕女像,包括2尊后来的雕塑。在这些彩塑中,蒋易坐在中间,表情严肃,头戴凤冠,这是一个宫廷统治者的形象。雕像形象生动,造型逼真,形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建于宋代的鱼池飞梁,呈十字桥状,如一只展翅的大鹏。位于圣母院大厅前,造型典雅大方,造型独特。它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古桥。
金人台的四个铁人英姿飒爽,之所以叫“金人台”,是因为铁属于五金。西南角的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它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保存完好,而且雄伟、壮阔、非凡。这是非常独特的。据说有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西南角穿着盔甲的铁人忍受不了难以忍受的疼痛。一个人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汹涌而流。怎么过河?铁人很担心。我正着急的时候,看到离上游不远的海岸边有一艘船在航行。铁人急忙上前迎接,让船夫把他渡到对岸。船夫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你一个人,人太少了。你可以再等一会儿,然后等其他人。”铁男急了,赶紧说:“你能活过我,就算你有本事。”船夫看着钢铁侠说:“你能有多重?一条船可以装不止一个人,除非你是铁做的。”话一落,就露出了铁人的真面目。瞬间,铁人站在汾河边,一动不动。这个人为什么不说话?船夫抬起头,看见一个铁人站在他面前。好熟悉,哇,对,是晋祠的钢铁侠。船夫不敢怠慢,赶紧找了几个乡亲,把铁人背到了金人台。圣母院命令手下的将领砍三次铁人的脚趾,表示对铁人不服从的惩罚。如今的钢铁侠,脚上还留着砍三刀的印象。
唐碑亭,即“贞观”亭。馆内陈列着李世民亲笔题写的《晋祠碑文》。整个碑体1200余,草书书法,骨健遒劲,笔法奇特含蓄,有王羲之书法的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瑰宝,圣母院大殿右侧是一棵千年古树“卧龙柏舟”。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来自断层岩,常年涌水,一望无际。北齐时,有人根据《诗经》中“永不锡难老”的句子,将其命名为“难老泉”。柏舟、南劳权、宫女并称为“晋祠三绝”。
运城导游介绍2
太行山大峡谷位于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长治市西北45公里,太原市东250公里,河南省林州市东30公里。旅游区面积93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74.9%,景观400多处。它是山西省的重点旅游区之一。
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有五指峡的奇观,龙泉峡的英雄,王莽峡的美景,紫疃洞的隐居。景区四点钟的景色五彩缤纷,春天鸟语花香,夏天至日百花竞放,秋天红叶遍地,冬天银装素裹。
景观奇妙有趣,有碧绿的大海,有刀斧劈砍的悬崖,有各种岩石,有甘甜可口的泉水,如瀑布似银,有碧波荡漾的深潭,有宏伟的庙宇,有引人入胜的洞穴,有引人入胜的传说。其间,或者爬楼梯时,会看到树荫遮挡阳光,溪水潺潺;当我听到瀑布倾泻银光,咆哮时,珍禽异兽飞来,尖叫不已。
停在山中,可以仰望星月,奇峰异变;站在山顶,远眺茫茫云海,彩霞浸日,日落日出。太行山大峡谷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太行山大峡谷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它吸引了无数封建帝王和文人墨客前来观光。
一代枭雄魏武帝曹操发兵北上,曾留下千古名句“北上太行山”:“难为崔伟。窄肠弯,车轮毁……”;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周游世界,到紫团山隐居学习书法。.....这里也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北游》、杜甫的《往昔之旅》、白居易的《第一次太行之旅》、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紫剧团》、当代作家赵树理的《游子团洞》。这些赞美大峡谷雄伟、豪放、典雅、古朴的风情,成为中华文明史五千年漂泊乐章的旋律的一部分,汇成一曲风格来自太行的咏叹调。
运城导游介绍3
位于山西省永吉县城东20公里,以五老峰、溆浦县为中心,包括黄河滩、王关谷、龙头山、云仙阁等六个景区。最高点是岳平梁,海拔2100米,总面积300平方公里。这里山多、崖多、洞奇、奇花异木、珍禽异兽,清幽润泽的山泉和流水,山上洞穴幽深,寺庙众多,双瀑纵横,成为旅游胜地。
五老峰,历史上称为东华山,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险峻,需要爬链,属于丹霞地貌。这里有层层叠叠的山峰、森林和古树,各种生物覆盖了整个山野。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山是亮的,水是美的,所以有“北有五仓,南有五老人看风景”的说法。游客向县城西南望去,只见东金平峰、习近平峰、太乙平峰、潘琪峰四座山峰,在云雾缭绕中若隐若现,被1809.3米的玉珠峰所环绕,犹如五位老人用拳头鞠躬欢迎尊贵的客人。
主峰玉珠峰,石壁尖锐,形似玉柱,直插云霄,又名“云峰”、“灵峰”。游客需要爬上链条。山顶有3000平方米的土地,北高南低。有七大文化景点:南天门、灵官庙、菩萨殿、石秀殿、千姿堂、祖师庙和其他建筑遗址。以玉珠峰为中心,左侧有东津坪峰,峰腰处建有药师洞;右边是西金平峰,峰下是雷公洞;北有太乙峰,有五老殿和玉皇殿;南面是棋盘峰。“四峰不敢前立,犹如尚皓追随帝子”。还有365、438+0峰,如吴志锋、笔架峰等,由仙女下凡,或形似猿猴,或高耸如笔,或笔杆一字排开,映珠映玉,惟妙惟肖,* * *面积50平方公里。在此期间,有64座寺庙,12个洞穴和9个喷泉。马蹄印仙人洞、雷公洞、洞、张洞幽深,形态各异,对地质、成因、气象、水文、生物、考古等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泉水纯净甘甜,流淌不息,如严明泉、芙蓉泉,还有神奇的碗泉,只有碗大小,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里山奇水美,处处是绿,还有松涛、云海、怪石、怪崖、松树、流泉、瀑布等景观,呈现出多样的自然风光。游客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一幅神奇的图画中。
据史料记载,早在晋代,张僧繇的《浔阳纪》就记载“五老峰隐于天,其势如河中央玉祥县五老山”。北魏李道元《水经注》中有“奇峰起夏,孤峰起,泉面遮,柏峰荫,泉灌”的描述。历代文人骚客都写过文章和诗词来赞美和描写。比如碑文上写着“山色秀美,五老峰更美”,被誉为三晋第一胜景。据调查,山上的古建筑遗址中,有南北朝时期的佛像石像、唐代的细绳砖、宋代的方瓦、明代的彩绘画像,还有大量的石刻,说明古五峰山早已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地方,也是佛教徒修行、打坐、生活的地方。道教位列“第五十二福地”。
从众多的石碑中可以看出,五老峰曾经有过千年的繁荣历史,民间传说的轶事也不少。宋代杨业在此驻军练武,包围普救寺的孙飞虎在此扎营。张、、等道教人物都有许多传奇轶事,更增添了五老峰的神秘色彩。每年七月初一至十五是朝凤庙会,南北客商、官员数万人。现存的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刻《玉柱清峰图》和民国初年印制的《山西省榆乡县西南五老峰风光新图》,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繁华。直到日军入侵,从山下的玉香乡西关到山下的玉竹峰,沿途有40多家茶馆和饭店。山口的寺庙和梨园社戏轮番上演,余音绕梁。民间娱乐活动和迎神游戏非常热闹。之后因为种种原因,五老峰逐渐没落,鲜为人知。
运城导游介绍4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万荣县盐井村,是晋南富商李子所用的私宅。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原有院落20座,现存院落、祠堂、园林11座。
整个建筑是一个富有财富的竖井式四合院,同时吸收了徽派建筑风格。其建筑中的砖雕、石雕、木雕和铁艺摆件生动地反映了晋南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由于黎姿曾留学英国,并娶了一位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部分院落呈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从而呈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艺术特色,是中国众多本土民居中的一朵奇葩。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铁联”,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
李家以土布起家,以仁义治国,得益于正义。世代富而不骄,富而不奢,富而仁。他们的善举让固执贪婪的人想到了诚实,懦弱的人想到了坚守,困扰的人想到了改变,乖戾的人想到了善良。李氏家族的经商历史和世代遵守古老的“忠恕”家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慈善事迹更令人肃然起敬
李氏家族的祖先,因明朝永乐年间饥荒,从陕西韩城县逃到山西万全县万荣县。他们努力工作,耕种,传宗接代,然后从农业走向商业,创办企业,成为当地的大亨。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兴商,以诚立业,以慈善闻名。演绎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天下、行善天下的传奇。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个缩影,以传统农业聚集资本,然后转移到商业领域。封建商人积极进步,成功进入近代工业领域,转变为民族资本家。短时间内实现家庭经济发展的三次飞跃,实属难得。李家大院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实物见证,弥足珍贵。
李氏家族白手起家,从农业聚敛财富,从商业致富,从工业发家致富。尤为难得的是,富人不忘根,广泛行善,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当地被称为“李·”。
李氏家族经过10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晋南首富。对富人不仁的不在少数,但李家为富人做好事。万荣是个多灾之地,突出表现为干旱。干旱的时候,千里之外,庄稼绝收,饿死无数人。在这危急关头,李家挺身而出,做好事,拿出钱来买菜,搭粥棚,扶贫济困。而且李家的粥棚有个标准,就是不许用筷子往粥里倒。李氏家族的第十二代李廷怀,《文》的第十三代、李,以及《京》的第十四代,都做过这样的好事,挽救了无数受害者的生命。光绪三年,万荣县当时叫万全县旱,很多灾民在李家的帮助下活了下来。光绪二十年,谷峰发洪水,盐井村房屋倒塌,粮食被淹。李家伸出援手,帮助灾民渡过难关,不让一人挨饿。1920_和1920_年,山西连续发生旱灾,死了无数人。李家“道”辈又办起了粥场,灾民一天不限餐,直到吃饱为止。
李家大院里有一面“诸德墙”,上面用不同字体写着365个“善”字。这是李家要求自己和后代天天行善,天天行善,永远行善。
运城导游介绍5
山西省,简称“晋”,位于华北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在古代是一个国家,春秋时是晋,战国时是赵和魏。元属山西道,中书省,清属山西省。全省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省会太原。
山西位于黄河流域中部,是中国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劳动、生活和繁衍。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和颜地曾在此居住。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也先后建都山西。山西名胜古迹众多,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千处,石窟、佛寺、艺术雕塑遍布全省。辽金以前,地上木构建筑占全国72%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19处,居全国之首。中国只有四座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其中三个位于山西。总之,山西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宝库”。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大同云冈石窟、应县木塔、五台山景区、恒山景区、晋祠景区、平遥古城、晋商大院文化旅游区、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等旅游资源产品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平遥古城和冯云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山西不仅文物古迹丰富,而且自然风光壮美。山西有11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包括五台山、恒山、壶口山、北武当山、五老峰等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11;有27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黄河流经山西965公里,在壶口、龙门、孟门等河段形成独特景观,成为中外游客向往之地。近年来,初步开发了王莽岭、西崖沟、壶关太行大峡谷、宁武芦芽山、历城黄崖洞、介休绵山、蔚县仓山、阳城蟒河、沁水历山等。同时,各地兴办旅游的热情高涨,旅游资源开发全面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山西省对外开放的主要旅游区有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和晋东南,全省每年接待5万人以上的旅游景点有100多个。改革开放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省内道路畅通,通讯便捷,环境卫生发生了深刻变化。接待服务条件能够满足需求。
进入新世纪,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山西推出了三大旅游区,即以大同云冈石窟和佛教胜地五台山为主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区;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主要由平遥古城、乔氏家族、屈氏家族、王氏家族、曹氏家族组成;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旅游区主要由运城壶口瀑布和解州关帝庙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