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米粉饺子的特色

在广西南宁,如果真的要找一个能和“朋友圈粉”比肩,比历史更有名,比粉丝忠诚度更高的广西特色小吃,那一定是“粉椒”。米粉饺子,老南宁人称之为“粉饺子”,光看照片你就联想到北方的饺子了吗?是的,作为一个北方人,刚到广西的时候,总想找点什么来缓解思乡之情。看到米粉汤圆,肯定会觉得有点亲切感。但是对于北方人来说,米线汤圆独特的口感会让他们在口感上有一种非同一般的感觉。

当然,米粉饺子吃起来像饺子,除了外观上的相似。但是从加工方式和材料来看,两者确实有太多的区别。首先说一下米粉饺子的饺子皮。北方的饺子是用混合面粉做的,只要把握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就一定会成功。相比之下,做米线饺子的饺子皮就要费一番周折了。要想获得制作米线饺子的原料,首先要精选优质大米(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然后将浸泡过的大米磨成浆,过滤晾干成湿米粉,然后揉成团,蒸至五六成熟,揉透揉成条,最后卷成饺子。在制作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添加任何添加剂来获得厚实有弹性有嚼劲的米线饺子皮,技术也不能偷懒。

在南宁水街,有许多著名的小吃,粽子是其中之一。在南宁,水街米粉饺子和老友粉一样有名。但由于很多老店的技艺已经失传,很多人只知道名字,很难看到里面的内容,也很难品尝到其中的味道。正因为如此,水街米线饺子才是最值得回味的。现在老干部米粉汤圆都有注册商标,成为品牌。

水街曾经有三四家米线水饺,但今天依然被认可的是老甘的。

大同街6号楼109号,女儿们在店里包着粽子,甘贤英的奶奶坐在卖菱角糕的店门口。甘阿婆的父亲是甘家粽子的创始人,甘阿婆是甘家粽子的第二代传人。甘家粽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奶奶说,从记事起,父亲就背着担子沿街叫卖,她跟着他。后来,她的手艺成了传奇。转眼间,甘奶奶已是白发苍苍。这些年来,周围的环境一直在不断变化,米线饺子的味道却始终不变。

在加纳婆地道的南宁话里,展示着这样一幅画面:每天清晨,一个卖米线饺子的男人,独自行走在晨雾中。蓝蓝色的双排扣外套,一条卷起来的裤腿,黑色的布鞋,箩筐里晶莹的米线饺子和粉条,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从街上走到巷子里,长长的叫卖声隐约飘荡,长长的巷子里,不时有人开门买米线饺子和粉虫。

一年又一年,一朵小花落在长满青苔的石板上,枯萎又开放;春天去秋来,巷子边的镜子被日月的旋转和沧桑模糊了。时间轻而易举地浓缩了几百年的米粉饺子历史。为了招待外宾,南宁人喜欢来水街吃米线饺子。味道除了米线汤圆的清香,就是延续百年的文化。不管穿西装还是穿拖鞋,都没人管。坐在方寸之间的小凳子上,粽子和粉丝放在凳子大小的小桌子上...普通市民的闲适,浓郁的街头风情,穿行在郯城古街的韵味中。

米线饺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糯米粉为皮蒸。因为南方人不习惯吃面食,所以对米饭情有独钟。米线饺子是北方饺子在南方本土化的产物。

桌上摆了一盘粽子,食客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品尝。眼前的米粉团子光滑透亮,皮实有力,头有嚼劲,用料特别厚实。据说这种米线饺子即使扔很多次也不会烂。我试着用筷子扔了几个米线饺子,掉下来的米线饺子都完好无损,和很多其他的米线饺子真的不一样——那些米线饺子刚拿起来下半身就烂在菜里了,更别说扔上去了。

其实北方饺子传统的饺子馅并不复杂。生活中常见的蔬菜、肉类都可以作为饺子馅的原料,而南宁的饺子馅更为精致。南宁的饺子馅一般以猪肉、马蹄、香菇、虾仁、鸡鸭、芋头、玉米为原料,洗净切碎,再拌入盐和磨好的香油制成馅。从口感上来说,比北方的饺子要新鲜好吃很多,营养价值也略高。

饺子在北方没有蒜、醋、酱油是吃不到的。但是南宁的米粉饺子完全颠覆了原来的调味概念。热气腾腾的米线汤圆端上盘子后淋上金黄香浓的武鸣手榨花生油和酸甜开胃的黄皮果酱,米线汤圆的口感顿时提升!既去除了油腻的肉,又保留了玉米和马蹄的原始香味。

相比北方的饺子和广东的饺子,水街米线饺子有一股浓浓的“西南风”——酸甜带肉味,馅是广东风味的香菇末,皮类似潮州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