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板栗来自哪里?
板栗,属于壳斗科,在东兰有着悠久的历史。
东兰板栗树寿命长,产量高,结果期在50年以上,甚至100年。被称为一年百年丰收,一代多收的“摇钱树”。目前全县约有1,000株枯死百年以上的“寿星”栗树,至今仍果实累累。1991年以来,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东兰引进了9个中国名栗并与当地板栗嫁接,培育出了具有矮化、早熟、高产、果粒大、结果快等优点的杂交板栗。目前,东兰县板栗面积20万亩,挂果6万亩,年产量700多万公斤。2001年8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板栗之乡”称号。
东兰板栗以香栗为主,以皮薄、色泽鲜艳、外形美观、肉质细嫩、香甜可口著称。单果重15-19g,富含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与其他地方的栗子相比,具有高糖、高淀粉、低脂肪、蛋白质适中的特点。其蛋白质含量占9.98%,脂肪含量占2.88-3.75%,糖含量占19%,淀粉含量占72.5%,比普通大米高7%,比小麦高5.6%,并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B1、B2、C及钙、磷、铁等。
东兰板栗可以煮熟也可以生吃。熟食脆甜宜人,生食甜脆。被誉为水果中的珍品,营养价值可与大米媲美,故又被称为“铁杆庄稼”。
板栗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钱进方》中记载:栗子仁,“肾病人服用”。每天早、中、晚各服几粒胶囊,对老年性肾虚、尿频、腰腿无力等相当有效。北宋散文家苏轼,曾患软脚病,久治不愈。后来遇到一个山翁,叫他每天早上用10块新鲜板栗煮汤,吃了几天真的好了。于是他高兴地写道:“老人一直患有腰足疾病,山翁侍奉了老方;客人来说“朝夕起,三咽收白玉浆”的诗。清朝的慈禧太后也喜欢吃栗子。她让御厨将上好的栗子精细加工研磨,加入冰糖,蒸成栗子给她每餐食用。
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板栗还具有行气补血、润肠补肾、止咳润肺、健脾填精等多种功效,因此又被称为“药果”。产品远销中国各地和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