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饲养肉鸭

在肉鸭生产中,只要抓住以下四个关键环节,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1)做好品种选择。在养鸭集中的地区,经常会出现很多养鸭户同时养鸭的情况。虽然鸭子的年龄相同,使用的饲料也相同,但是鸭子的体重却相差很大,料肉比也相差很大。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鸭苗质量的好坏。如果小鸭子品种纯正,质量好,那么消耗的材料少,长得快,赚的钱也多。反而会吃的多,长的慢,赚钱少。所以买小鸭的时候,最好是大型名牌企业生产的小鸭。

(2)做好饲养管理。有养鸭人常说:“让鸭子长得快,关键在喂养。”可见做好养鸭管理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养鸭的诸多技术要素: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光照等饲养管理要点。笔者认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大规模肉鸭生产集中的地区,多数鸭农会将饲养到一定年龄、达到肉鸭屠宰加工厂收购标准的商品鸭全部一次性出售。然后对饲养场所和生产工具进行彻底消毒,为下一批雏鸭做准备,在接收新一批雏鸭时,全部选择同龄雏鸭,为再次同步屠宰做准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进全出”进料系统。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管理,鸭子生长发育整齐,有效降低了不同日龄的鸭子互相传染的概率。如果养鸭户鸭棚、棚较多,难以一下子填满所有雏鸭,应实行分棚、分棚“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决不能把不同年龄的肉鸭放在一个棚内混合饲养。

(3)优质饲料规模化生产肉鸭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用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喂养专业化肉鸭,使其生长育肥快,4-8周龄出栏,体重2-4公斤。可见,没有优质的饲料,不合理的使用饲料,是不可能高效养殖肉鸭的。

1.一定要买优质全价饲料。在肉鸭生产集中的地区,养鸭大学选择知名品牌厂家的全价颗粒饲料。而一些养鸭人贪便宜,去一些小的饲料加工厂或者托运处购买没有商标、批准文号、检验合格证的饲料。由于饲料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和养鸭的经济效益。为此,笔者建议养鸭户一定要买正规饲料厂生产的饲料。

2.一定要买优质的预混料。有的鸭农自己购买豆粕、玉米、麸皮等主料,降低饲料成本。购买预混料,为鸭配制全价饲料是可以的,但需要提醒鸭农的是,预混料的营养成分和结构非常复杂,没有一定专业技术实力的小型饲料生产单位很难开发出高标准、高质量的饲料配方。因此,用这种预混料配制的饲料很难达到营养的“全价”,势必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和鸭农的经济效益。所以养鸭人在购买预混料时一定要选择自己的厂家、品牌,注重质量。

3.确保饲料有营养。无论是购买饲料还是自己制作饲料,都要保证营养成分全面,满足肉鸭的生长发育需要。这是搞好规模化肉鸭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由于肉鸭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有几十种,养鸭户很难通过感官评定来判断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养鸭户在购买饲料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有饲料产品标签,看上面标注的营养标准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见表1)。

在此基础上,如果鸭农想更准确地了解饲料中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肉鸭的要求,可以请专业部门进行检测。

4.一定要买优质的饲料原料。如果养鸭户自行配制肉鸭全价饲料,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购买饲料原料,千万不要购买发霉变质的原料,购买的原料中的杂质和水分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各种饲料原料的比例要合理(见表2)。

5.一定要注意喂养方式。根据肉鸭的不同年龄和生长发育需要,使用不同营养标准的饲料。育雏期用鸭饲料,生长期根据实际情况用中鸭饲料或成鸭饲料。此外,还要注意饲料的投喂方法。有些养鸭人为了省事,会在喂食容器里一次性加入过多的饲料,鸭子一天甚至几天都喂不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根据鸭子的摄入量少喂几次,最好定时定量添加饲料。这样既能保持肉鸭良好的食欲,又能节省饲料,便于鸭子的管理。定期定量饲喂肉鸭的基本要求是在育雏阶段每3-4小时饲喂1次,并随着肉鸭日龄的增长逐渐延长饲喂间隔,适当增加每次饲喂量。肉鸭长到25 ~ 30日龄时,每6 ~ 8小时喂1次。最好把喂食时间安排在白天,这样方便鸭子晚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促进生长发育。

(4)做好鸭病防控是规模化肉鸭生产的最大威胁。因此,养鸭户必须做好鸭病防治工作,保证养鸭生产的健康发展。

1.做好卫生消毒工作。(1)注意消毒范围。鸭舍内外、所有鸭生产设备、运动场、粪堆等。应该彻底消毒,不留死角。(2)注意消毒方法。鸭舍和鸭棚的内壁和空间可用紫外线灯照射和化学熏蒸消毒;鸭床、运动场可喷洒2% ~ 4%氢氧化钠溶液等强效消毒药物;饲养、饮水等生产用具可用低毒强力药液浸泡、洗涤、消毒;鸭粪可以通过堆积发酵和在粪堆表面喷洒消毒液来消毒。(3)注意消毒时间。有的鸭农在鸭子出摊后不及时清理粪便和卫生,而是赶在新一批肉鸭即将入摊前,进行卫生清理和实施消毒。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肉鸭出栏后立即清理卫生,做好消毒工作,放在空屋或棚内20天,再进行一次消毒,再接收新一批雏鸭入栏。另外,在养鸭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养鸭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鸭床清除粪便和垫料后要立即消毒。

2.做好免疫工作。规模化肉鸭生产数量多、密度高、屠宰频繁,容易发生传染病。为了保证养鸭生产的安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未感染的鸭进行免疫接种,也称疫苗接种。接种什么样的疫苗,要根据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疫情情况来决定。当地或邻近地区发生鸭传染病时,必须注射相应的疫苗。过期或保存不当的疫苗不能使用;严格按照疫苗标签规定的剂量和方法注射疫苗。在肉鸭饲养期间,如果本群或相邻群鸭发生传染病,应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或注射高免疫血清。通过这些措施,流行病的流行可以迅速得到控制。

3.做好死鸭处理工作。有的养鸭户不隔离病鸭,随意扔死鸭。这对自己的养鸭生产没有好处,还可能对别人养的鸭子造成伤害。这种现象必须杜绝。发现病鸭时,应立即从鸭群中排出,隔离饲养,并由兽医或按要求进行治疗;死鸭必须掩埋焚烧,不能自行加工出售食用。

4.做好科学用药。这是做好鸭病防控的重要手段。鸭生产实践中使用的药物可分为预防性药物和治疗性药物。预防性用药是指在鸭病发病前,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某种药物,提前有效预防或减少鸭病的发生。比如给鸭子喂庆大霉素,可以控制大肠杆菌病的发生;饲喂抗球虫药物可预防球虫病的发生等。治疗性用药是指在鸭确诊后,有针对性地投喂药物,以达到治疗疾病、控制病情的目的。例如,当鸭发生传染性浆膜炎和大肠杆菌病时,使用盐酸林可霉素、磺胺甲噁嗪、恩诺沙星等。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预防和治疗药物都要注意:(1)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药品。(2)按照兽医的要求购买和使用药物。(3)不要随意增减剂量。一些养鸭人误以为剂量越大效果越好。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不必要的药物费用,还可能导致鸭子药物中毒,尤其是使用呋喃类、喹乙醇等药物时。(4)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由于规模化养鸭群体比较大,药物往往掺入饲料或溶解在饮水中,很少使用注射。所以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在给药前适当停止饲养和供水,保证鸭子在给药后能迅速吃到混有药物的饲料或喝到溶解有药物的饮用水;二是添加药物的饲料和饮水量不能太多,鸭一次吃喝为宜;第三,药物混入饲料或溶于水后应立即使用。(5)不得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为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农业部于2002年4月颁布了《食用动物禁用兽药及其他化合物清单》,养鸭户不得使用清单中所列的任何药物。(6)注意戒断期。停药期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商品鸭屠宰上市的间隔时间。大型肉鸭屠宰加工厂对此有明确要求,鸭农应严格控制休期。否则,宰后兽药残留超标时,肉鸭屠宰加工厂可以拒收你销售的商品或依法处理相关产品。

向当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