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

第一,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采取的措施。

1.实现思想认识上的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向市场经济的模式转变,专业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树立市场观念;二是从注重规模和数量到注重质量和建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下游紧密结合的薄弱环节、师资队伍的充实、提高和建设;第三,注重从大起大落的循环向积极稳健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不求规模,注重质量,因地制宜,办出特色。

2.在建设实践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三个突出、一个重视,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专业设置的现实性和先进性相结合;二是人才培养规格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相结合;第三,基础和前沿教学内容的结合。三讲: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和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强调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一个重点是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夯实基础,不断提高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学水平。在教学实训基地,科研产品的研发将采取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实验,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

二、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定位:一个教研室。

我们认为主要基于三个原因。第一,生物科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二是基本具备了教学科研的办学条件。学校党政确立了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的农业大学办学指导思想,高度重视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设。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起点高,投入大。第三,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方向稳定,科研成果显著,颇具特色。“十五”期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科技人员主持项目2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5项、校资助项目10(含CAI课件),获得科研经费209.75万元。三。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教学的办学特色。

在建设和办学实践中,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初步形成了“重视生物科学基础教育,以下游技术加强工程专业建设,注重现代生物技术的融合渗透,实现传统发酵工程的转型升级”的优势和特色。

1.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教育部关于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的总原则下,根据我系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以及相关学科的优势,并借鉴姐妹院校的经验,对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进行了四次修订,以更好地适应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大众化的要求。也能充分发挥我校生物学的优势,体现我校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着“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拓展选修课、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选修课”的形式构建课程体系。第一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开设此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外语、体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管理学、大学语文基础、形势与政策。第二个平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平台。第三平台:专业课平台+模块。“选修课”是与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教授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限定选修课(又称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选修课(又称公共选修课)。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在第二平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一是突出工科基础,注意加强工科专业必修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教学时数;二是增加理科内容,增加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机械制图等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第三平台专业课+模块,生物工程专业课包括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质分离工程、生化检测与控制、现代生物技术概论等五门主干课程。同时增加两个模块化课程,即模块1:工业发酵方向和模块2:生物制药方向,每个模块分别有9-10个模块化课程。生物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包括工业微生物学、发酵工程与设备、生物物质分离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6门主干课程。同时增加两门模块化课程,即模块1:分子生物学方向和模块2:蛋白质工程方向。每个模块有8-9门专业模块课程。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兴趣的自主权,调动学生在理工科专业发展中的主动性,将学科发展方向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优势,充分体现以发酵工程为基础的生物工程工程专业和以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科学专业各自的特色和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

2.以课程建设为纽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的时候,教职员工的地位。199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时,专业教师10人,助教3人,平均年龄35岁。50岁以上1人,40-46岁以上4人,40岁以下8人。硕士学历3人,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3人。正教授1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这样的师资队伍,从数量、学历、职称来说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充实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学校一直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在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主要根据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需师资,同时注重现有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措施?

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了党政、教务处、人事处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实施“以课程建设为纽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中,我部党政在推荐、组织、协调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A.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申请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1998-2002年四年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推荐了4名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申请全国著名高校生物工程核心课程在职定向培养博士生。1998郭美金同志被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000年,霍光华同志考入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食品资源开发专业博士生。2001,孙同志被上海交通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生。2002年,武笑羽同志被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生。2003年,陈明辉同志被录取为生物材料分离工程专业定向在职培养硕士。

B.新老师。选拔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四年来,先后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引进了八名青年教师,其中硕士四名,本科生四名。

(2)送青年教师去名牌大学深造。

我系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派博古教授和陈明辉助教到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与化工学院进修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并返校承担相应进修课程的教学任务。

(3)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进行在职培训。

在生物工程专业,我系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所有课程都安排青年教师全程听课,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进行课程化培训,当好讲师的助教,讲师和助教一起备课。如涂教授讲授微生物学,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讲义、CAI课件脚本、微生物学题库等。助理教授协助涂教授开发CAI课件、打印题库、全程听课、批改题库中的作业以及课后和网上答疑。武笑羽教授主讲《工业微生物生理学与遗传育种》,李训航同志任助教,他也是。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对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有裨益。

(4)从校办企业中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科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2001至2002年,在人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先后从江南制药厂抽调了副研究员、曾健副主任、魏工程师三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才到我科担任教师。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和魏两位同志分别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同志承担了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和本科生发酵分析的教学任务,魏同志承担了微生物学和农用抗生素、杀虫微生物学的教学任务,曾健高级工程师担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训基地副主任,负责安排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的教学和毕业实习。

(5)聘请校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我系兼职教授。

从1999年至今,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推荐并获得学校批准,聘请了8名校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企业家担任我系兼职教授。他们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思良教授和褚矩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周秀芬教授;华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余教授;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国、总经理孙;景德镇市副市长、农业大学校友周华宝,高级工程师。这些兼职教授不定期来校进行学术访问和作学术报告,对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联系,安排毕业实习,扩大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对外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四年实施“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专业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数量成倍增长,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职称显著提高。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助教8人,平均年龄32岁。专任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分别占教职工的58.33%和22.22%,全系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21:6,81 = 1:32.43。不同学历层次教师人数和比例:1名博士(3名学生在读),占4.76%;硕士学历9人,占42.86%;本科生11人,占52.38%。不同职称教师人数和比例:1正教授,占4.76%;副高级职称7人,占33.33%;中级职称5人,占23.81%;初级职称8人,占比38.10%。

3.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鉴于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应用性强的特点,我们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一是在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整体规划下,改革了我系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实验室附属于教研室的传统格局。按照“统一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共享”的原则,成立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实验中心,由系副主任张洪宇担任中心主任,规范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二是开展了“将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有机重组为基本操作技能、基础理论验证、微生物遗传改良、微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研究课题等五大模块”的实验教学改革,使生物工程专业学生获得系统规范的微生物菌种、物种保护、遗传改良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三、在99级生物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发酵工程与设备、生物技术、代谢控制发酵三大课程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我系教学实训基地中试车间的八套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及其配套设备作为实习场所;四、99级生物工程专业第七期毕业实习为期15周,安排60-70名学生在校外10多个实习基地实习。一半左右的学生留在系里的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科研产品开发(复合微生物肥料)。实习内容以三项技术为基础:无菌操作技术、纯培养技术和显微操作技术。贯穿发酵技术、检测技术和产品制备技术三大技术,让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先进的发酵设备、检测设备和后处理设备,用不同的微生物菌种发酵制成一种或多种产品,让每个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全面的实践训练。在学校教务处和团委举办的第四届“兴赣杯”科技论文大赛中,生物工程99级学生提交了7篇科技论文,其中4篇论文获奖:一、二等奖1,三等奖2篇。并有两篇优秀论文被学校推荐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决赛,分别获得江西赛区优秀作品二等奖。

4.加强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得到了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四年来,学校投入近400万元用于我系实验室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实验室建设。2000年至2003年,学校投资80多万元,改建了10个高标准专业实验室。2000年投资近65438+万元,将生物工程楼二楼东侧200 m2改造为发酵分析实验室,主要承担生物技术、代谢发酵分析、仪器分析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可容纳100多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2001年,投资40多万元,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将生物工程楼五楼800 m2改造为微生物实验室和工业微生物生理与遗传育种实验室。每个实验配有三个近70平米的实验。实验室的实验桌全部采用进口耐腐蚀、防火的理化材料,6个实验室可容纳200多名学生同时进行实验。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承担微生物学、土壤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能源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用菌、病毒学、微生物肥料等8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工业微生物与遗传育种实验室主要承担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育种、农用抗生素与杀虫微生物学、酶工程、生物制药等5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2003年,投资近30万元将生物工程楼一层800平方米改造成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预计今年8月竣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建成后,将承担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5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2)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2001-2003年期间,学校投资220多万元为我系新建教学实训基地,其中40万元用于700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建设。基地土建工程包括120m2中试发酵车间、菌种制备室、摇瓶培养室、中间检测室、仪器室、发酵产物后处理制备室、药材仓库、学生实习教室等。基地占地面积约10000m2。发酵中试装置配有两套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价值1.4万元,包括15升、50升、500升、1.000升,及其配套的自动空气、蒸汽、动力系统。基地内每个实验平台配有价值近40万元的仪器设备,每年为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专业如发酵工程与设备、生物技术、代谢控制发酵、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制药、微生物肥料和农用抗生素与杀虫微生物学以及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建设实训基地。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实训基地占地5,000m2,学生一般。

3)仪器设备的采购。

2000-2003年,学校先后投资近1万元,为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四个实验室购置了100台双筒高倍生物显微镜、各种型号和规格的离心机、光谱仪、净化台、摇瓶机、恒温箱、冰箱、高压灭菌器等高档仪器设备。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仪器设备总量达829万元,生均仪器设备量达12,173元。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条件建设,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大,起点高,为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提高实验和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