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族为了发展乡村旅游,给母亲绣马尾,指尖“绣”致富。

对于喜欢下乡收藏一些中国手工艺刺绣的人来说,听说有一种贵州省三都县水族绣的马尾辫刺绣,就特别兴奋。据说水族的马尾辫刺绣历史悠久,是传承千年的技艺,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

传统的节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有赛马的习俗。看来赛马历史悠久。水族妇女发明了马尾刺绣艺术。在传统节日里,男的跑马,女的扎马尾辫刺绣参加节日活动,已经成为一种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坚定了我去拜访这一带马尾绣的绣娘,了解马尾绣发展历史的决心。如果条件允许,我觉得这次旅行很有意义。

贵州一月份的天气还是很暖和的。这种天气,特别适合旅游。车子在山间穿行,不知爬了多少山,终于到达三都县中和镇唐周社区安塘村。这个村子基本都是水族聚居,很多妇女都穿着自己绣的马尾辫民族服饰。在靛蓝色布料的映衬下,图案优美的马尾刺绣更加突出美观。

我联系了在这方面的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的刺绣专家王芬。据王芬说,她出生在一个优雅的水族家庭。她的父亲王品魁刻苦钻研水族诗书,精通经史诗词文学,致力于古代水族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1994年9月被聘为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受家风的影响,王芬致力于水族马尾绣的研究和传播。他的马尾绣作品在80年代漂洋过海,被海外媒体报道,为水族马尾绣的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发源地三都,曾经是“家家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用机器代替了手工,从事刺绣的绣娘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人去城市工作。有多少人知道手工的价值?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愿意传承刺绣的文化血脉?

王芬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在村口热情地迎接我们。我很高兴看到他们每个人都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水族女青年绣自己的民族刺绣,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让古老的文化代代相传。

那时候,王芬手里的针线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候街上卖马尾辫刺绣产品的人不多。好的时候一条表带能卖2000多块钱。

为了这个家,她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一句怨言,赢得了邻居的称赞。

通过努力,王芬佳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但她没有忘记自己曾经一无所有。她说:虽然我还不富裕,但我一定要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改变马尾辫刺绣只是农村水族妇女业余时间的工作,刺绣样式比较单一的现状,王芬在村里开办了马尾辫刺绣培训班。现在,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贫困户姐妹们都在一起刺绣。王芬绣的衣服、吊带的款式、大小,都是根据春夏秋冬、花鸟鱼虫、自然之物组合而成,有的图案还巧妙地插入了水字的印记。

现在,他们的刺绣已经从传统服装扩展到小巧精致的旅游饰品,如钱包、手袋和纪念品。他们的产品不仅多样化,而且符合现代时尚的审美要求,因此受到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消费者的青睐。

她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毫无保留地教导她们。目前这些绣娘都是马尾绣的顶级“高手”。后来,他们通过订单加工制作马尾绣工艺品,一些水族妇女开始依靠刺绣赚钱。大部分女性年收入超过1万元,有的达到3万元以上。

王芬有一个女儿,名叫王,今年35岁。她的命运非常不幸。在她结婚生下儿子后的第80天,她年轻的丈夫死于车祸。王不甘命运对她不公,擦干眼泪,决定独自抚养孩子。她的经历非常尴尬。

王说,她从小就看着母亲拿着灯刺绣,听着、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刺绣。刚开始她觉得跟着刺绣很好玩,渐渐的她喜欢上了刺绣。现在她可以跟着妈妈带领村里的姐妹们做起马尾辫刺绣生意。

王在母亲传授马尾绣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刺绣技法和现代图案,使自己的刺绣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创作出风格独特的马尾绣作品。

王自豪地告诉我,2017年,为了纪念三都建县60周年,她编著了水族第一部《马尾绣集》的中文样本版,是她母亲和她自己编的,是献给水族马尾绣历史收藏的佳作。

经过努力,水族马尾绣的生产和销售初具规模,产品开始漂洋过海。王“绣”出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也“绣”出了她美好的人生。听到这些故事,我觉得水族的马尾辫刺绣能有今天的成绩,的确是几代水族妇女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