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川模式的兴衰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吴川人民走上了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但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和腾飞相比,吴川经济发展长期徘徊在低谷,经济地位相对落后。如果现在不发奋赶超,差距会更大,落后会更远。面对滚滚的历史车轮,我们有必要理性思考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走向,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积极探索吴川经济发展的新轨迹,让鉴江平原绽放出丰富而美丽的花朵。以下是在春风不吹的情况下,对吴川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首发于吴川商务网,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首先,历史和文化悠久而深厚

吴川历史悠久。据考证,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鉴江平原繁衍生息。鲁美古镇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内河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很早以前就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肥沃的土壤。宋元时期,该镇已发展成为南粤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岭南大都市,与佛山、石龙齐名。清代《高州县志》记载“有吴家地,接三川之水,故称吴川。”所谓“三江”,就是鉴江、梅花江、三雅江。三江之水来自山中老林,流经高州、化州,从吴川市武阳镇流入大海。经过无数年的洗礼和冲积,鉴江下游形成了800多平方公里的鉴江平原。

二建江平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古代有粤西唯一状元林昭堂,有中国第一任驻美大使陈兰彬,有黄州直隶厅将军林。近代有爱国将领张炎、李汉魂,近代有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外事办主任刘华秋。如今财力雄厚的吴川商人遍布全国,培养出云卿这样的才女也就不足为奇了。吴川一代又一代的浪漫人物,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现存文物有巫山贝丘、金代茅山书院、宋代积蒲亭、元代吴川书院、明代双塔、南城门、清代古街、林兆堂故居、状元坊、状元井、陈兰彬故居、张炎故居、李汉魂故居、广东农会南路办事处等。

第三,民间艺术独特精美。长期的历史文明孕育了吴川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堪称南粤奇迹。吴川的传统民间艺术“三绝”——浮色、泥塑、花桥闻名中外。花塔、陶鼓、布偶、狮龙都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二、“吴川模式”的兴衰

早在1978年,王村岗渔业公社农民潘汉金等13户农民,利用当地“葵乡”的资源优势,每人50元出资100元,共投资800元,建立了廖琴大队葵厂,是广东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随后,王村港第一家电厂、吴川市宏达电器有限公司(广东豪特电器有限公司的前身)、吴川市环球电器实业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创造了吴川“小作坊做家电产业城”的奇迹。同时,荔浦、鲁美、大山江逐渐形成了“十里鞋街”,被誉为“塑料鞋都”,被国家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称号。此外,秦巴的针织手套、中山的林屋机械厂也颇具规模,遍布吴川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随着吴川市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和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企带动四邻,一村带动一厂”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联合生产企业、个体企业”的发展模式,被省委和媒体誉为“吴川模式”,并得到大力推广,以“温州模式”享誉全国。这时候顺德出现了,东莞杂草丛生。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时光不常存在。90年代,吴川人未能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和小商品经济的优势,未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黄金机遇,未能进一步发扬“吴川模式”,经济发展日益落后,已成为当代吴川人心中永远的痛!此时,珠三角、江浙等地已经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远去,把吴川、湛江远远甩在身后。当时享誉世界的温州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轻工业基地和集散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超过500家。“温州模式”至今仍享誉世界,温州财团足迹遍布全球,而“吴川模式”却渐行渐远,偶尔一转身,抖落满地的尘土。

回顾历史,“吴川模式”的辉煌令人骄傲,衰落令人遗憾。要走出失败的阴影,就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避免重蹈覆辙。吴川的乡镇企业为什么成长不起来?吴川模式为什么衰落了?时至今日,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而春风并没有吹那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小农意识强烈,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观念“吴川模式”是依靠大量农民洗脚下田创办小企业滚动发展形成的。但是,早期的企业家的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千百年来在农民中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忧患意识和对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考,最终制约了吴川的经济发展。不进则退。当全国经济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逐步占领全国市场,走出国门的时候,吴川的民营经济却卡在了自己的位置上。比如吴川的鞋业,一度领先全国,上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至今没有出一个省级名牌,大部分还是生产最低端产品的手工作坊,甚至因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而被称为“周鞋”。

二是管理水平低,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吴川早期的乡镇企业一般都是家族式的手工作坊,经营者文化水平比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甚至没有在工商登记注册,也没有品牌商标和银行账号。比如博普的鞋业和秦巴的针织手套业几乎是一个厂,生产销售主要由家人负责,帮工的多是邻居或者亲戚朋友。就是所谓的“阿姨护理,哥哥打工”“老公生产,老婆管账”的管理模式,“父子工厂”“兄弟公司”比比皆是。这是“吴川模式”企业的先天不足。由于管理水平低,缺乏资金和技术,这些企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升级,导致企业越来越小。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同的股东在资金管理、经营决策、利润分享等方面容易产生冲突。,企业解散或分拆的风险较大,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错失了发展壮大的良机。

3.当地政府管理不善,缺乏服务。“吴川模式”是民间自发产生的,是具有敏锐商品意识的吴川人长期积累推动的。吴川模式最初形成时,当地政府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建立,并对各乡镇的产业布局进行规划和引导,使吴川模式得以迅速发展。但地方政府未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危机观念和战略意识。吴川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官员忙于对外宣传和讴歌,却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经济的职能,没有对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引导,没有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没有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进行深入的经济管理改革,没有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政策平台。而是形成了“吃、拿、升级”比如吴川的糖酒工业企业一度繁荣,产品畅销全国。除了部分因经营不善倒闭外,至少有数十家企业转移到珠三角、石家庄等地发展,导致原有的红糖酒工业企业楼房空空如也,群众因欠薪闹事。

第四,国家和省的经济大气候不利于吴川。中国和广东都有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多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轮经济增长极都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腾飞都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初期,吴川人抓住国家商品经济开始启动和国家鼓励兴办乡镇企业的政策机遇,一举树立了“吴川模式”。但到了90年代前后,国家和广东的发展都集中在珠三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粤西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但吴川并没有得到上级的政策关怀,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甚至缺乏珠三角地区和侨乡的优势,逐渐与发展如火箭般的珠三角拉开距离。这也是吴川资金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客观原因,逐渐形成了资金、人才流失和吴川经济发展停滞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