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
1.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是渠道流通的基础,优质、标准化的产品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意义重大。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这就决定了农产品不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集中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内,所以农业生产往往是非常分散的,分散种植使其规模相对较小,难以集中,信息相当分散。同时,作为一种非加工品,农产品的外部尺寸和内部品质很难统一,更难以人工控制,标准化种植难度很大。
2.频道太长了。典型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从生产者(农民)开始,然后将农产品销售给产地的批发商。很多批发商本身就承担着物流商的职能,然后把农产品批发给销售地的批发商,再批发给各个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最后再转运给最终消费者。一般要经过4 ~ 5个通道长度。漫长的渠道带来了很多问题。一是农产品整个流通时间过长,造成了很多生鲜、水果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变质、损耗;其次,差价和变化更大。因为流通渠道太长,从初级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差价往往很大,甚至达到数倍。而且因为通道太长,不能很好的把握各级市场的价格变化,导致价格变化很大。最后,农产品信息流不畅,由于渠道太长,相关利益群体太多,很多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不畅,导致整个渠道效率低下。
3.初级农产品缺乏品牌建设。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几乎没有品牌意识,无论是管理还是广告。有资料显示,湖南省湘西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粮食、茶叶、猕猴桃、水果、烟叶、中药材为主,其中只有4家是著名商标,3家是湖南省名牌产品。获得各类认证的企业有14家,6家与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同时,其他名牌农产品有68个,仅占全州商标总数的13左右。这些大多是区域名牌,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地方名优产品,还没有达到品牌的基本要求,更谈不上知名品牌。
从国内市场来看,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经营意识根深蒂固,尤其是一些小型零售店的农产品基本都是传统手工作坊制作,根本没有质量和技术要求,只关注蔬菜、水果等产品的新鲜度,很少对品牌有什么特别的关注。很多人认为,只有进入工厂,经过生产工艺加工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田间地头的产品就没那么苛刻了。谁要是想买豆子,就会成为嘲讽或者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如山东省的蔬菜产量很大,质量很好,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畅销大江南北。但是在大都市的超市里很难看到有条形码的山东牌蔬菜,只能在农贸市场卖。山东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和韩国。但是在国外市场上很难看到标有中国山东的蔬菜。我们只能给外商提供初级产品,然后用他们的商标去卖,陷入了“给人做衣服”的窘境。
4.农产品同质化,品牌难以区分。方便消费者识别商品来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区别,是品牌管理最基本的功能,也是生产经营者对产品进行品牌化的出发点。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似的农产品,尤其是城市超市。虽然它们是由不同的生产商生产的,但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往往很难区分两种类似产品的区别。
目前,一些地方开始重视农产品登记,但大多缺乏地域特色。往往是因为别人注册了商标,自己也跟着注册了商标,没有充分发挥自己本地产品的特色。这种“跟风”效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重复竞争。这就导致了“一个特色产品,多个注册商标”的分散局面。
随着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不同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越来越大。即使两个品牌的农产品都能达到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甚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仍然可能存在很大的质量差异,比如风味、质地、口感等。这些差异消费者肉眼无法识别,消费者也无法在购买前品尝。所以消费者需要有易于识别的标志,而这个标志只能是一个品牌。中国的许多生产者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质性措施来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方式仍然沿用以前的零售经营,化肥农药的使用仍然不规范,市场上的产品也没有包装。且不说这类品牌是否符合卫生环保标准,光是外观就让人认不出来,只能靠商贩的大声吆喝,更别说出国创汇了。即使在国内,这类产品的市场前景也堪忧?。
5.营销渠道参与成员太多。农产品的渠道参与者包括大量的各类生产者和消费者,也包括连接两类成员的各类中间商。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咨询以私人和个体为主,规模小,实力弱。这些过多而分散的渠道参与者对农产品规模经济和品类经济的形成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而且由于参与成员过多,存在利益再分配、农产品信息过滤、地方保护主义等相关问题。
6.渠道组织功能不完善。目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为主的营销渠道体系在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能有效解决产销中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的生产多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菜地小,品种多,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大中城市的农产品消费具有集中的特点。如何将分散小批量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外,已建立的批发市场在市场设施、交易方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7.流通半径太小。农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呈现出强烈的地域限制。以产地批发市场为例,大部分农产品在产地附近销售,出口到销售地的产品数量和比例有限,往往导致农产品过剩、销售地短缺的尴尬局面。农产品缺乏区域流通,导致大量农产品聚集在产地附近,无法出口,造成产地农产品供过于求,出现滞销困境。畅通高效的营销渠道可以有效保证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保持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平衡。
8.认为绿色产品的名牌认证会增加生产成本是错误的。随着消费者健康消费观念的增强,绿色品牌农产品以其鲜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质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我们把实施品牌战略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建和推广绿色品牌,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成为固定的消费群体,提升高品质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很多企业对绿色健康品牌认识不够,思想上重视不够,农业名牌创建措施不够得力,担心名牌产品认证会增加生产成本。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绿色产品的名牌认证,但仍处于尝试和扶持阶段,认证的成本相当低。而且这个成本相对于认证后获得的显著收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