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派出工作队,帮助湘西花垣县那光村——农村有看头。
“别小看这个巴掌大小的院子,作用可不小。
我在家能吃饱,剩下的蔬果鸡鸭和合作社统一采购。新种的垂盆草不用费心打理就能卖出去。
"梁炳贤说,"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照顾院子,一年的收入还不错。
"
说起村里的喜人变化,那光村的村民由衷地为湖南农业大学点赞。
2021年5月,湖南农业大学团队入驻花垣县长乐乡那光村开展驻村帮扶,彭科任第一任驻村书记。
如何让那光村的村民持续增收,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优美的环境也是生产力。
我们把人居环境治理作为帮扶村民的基础工程,促进庭院经济与宜居宜业建设的融合,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彭科伟说道。
因此,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组建了专班,风景园林系徐应龙教授随队进驻那光村200多天,指导农民整理房前屋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和无序的庭院空间,发展“小果园、小花园、隧道鸡舍* * *赏菜园”模式,把庭院的“方寸”变成“增收园”。
在那个光山洼地,雾气氤氲,云海缥缈。
几十个羊肚菌种植大棚生机勃勃,村民们如火如荼地穿梭在蘑菇垄间,采摘着春天第一茬新鲜饱满的羊肚菌。
“今年长势很好,最高亩产达到了500斤,采摘期能持续到4月中旬,今天能收七八百斤!”花垣县长庚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收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光村羊肚菌从“生根”到“产金”只是湖南农业大学在那光村2021-2022工作计划中“产业发展项目”的计划之一。
针对该村90%以上耕地为永久基本农田的现状,工作队精心打造产业选择,设计了“优质优价水稻+高山稻鱼+珍稀羊肚菌”耕地高效生产模式,建设了“稻鱼菌生产模式示范基地”。通过夏季种水稻,中部养鱼,冬季种蘑菇,高效利用冬闲田和废弃荒地,发展了富民产业。今年,村里种了26亩羊肚菌。
“没有经验能种吗?”“这么贵,能卖吗?”试种期间,村民太担心,不敢参与。
为了让大家快速掌握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彭克伟带领有种植意向的农民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课堂理论,邀请食用菌研究团队专家黄敏峰博士到那光村授课,并到湘西当地的羊肚菌企业参观模型、学习经验。
从种植到采摘,从晾晒到加工,再到推广销售,一整套产业链下来了。彭克伟常常晚上睡不着,恨不得在大棚里生根发芽,生怕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
为提高产品溢价,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课题组积极与政府、校友企业协商,获得“十八洞羊肚菌”商标授权;精艺学院团队对羊肚菌产品的包装进行了一系列的形象设计,形成了涵盖生鲜、干货、优品、普品的多重包装体系。
茶产业也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由于当地没有茶叶加工条件,鲜叶需要运到吉首进行加工。
对此,工作队将闲置的村庄改造成茶厂,建设茶叶生产加工线,实现了那光茶的加工,大大降低了工业化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加工干茶2000多斤。
针对当地茶叶人才短缺的情况,工作队还培养了一批高技能、高水平的采茶工和制茶工。
再看那光村,500亩高标准农田工地热火朝天,大型机械来回穿梭,惠及全村80%以上的农田。
水稻种植包工头彭明海不禁喜上眉梢:“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种粮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全面振兴乡村,任重道远。发挥湖南农业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产业,教育人才,增加收入,创造出经得起人民检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帮扶模式。
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红说。
(通讯员连连本报记者杨希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