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朝更替的结构分析
经济发达的宋朝基本上成了宋富的* * *学问,这早已是历史定论(占当时世界GDP的80%),所以我就简单说一下为什么是宋富。
在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都采取“抑商”政策,只有宋朝例外。宋初大祖赵伯心说“在黄金市场多积田多宅,以遗赠子孙,歌伎乐舞享寿”,富民之后,宋太宗又戏称之为“使两制议政,使人知之”。
宋初官员研究理财求财之道。宋代调整了历代立法重刑法轻民法的传统做法,专门研究实施了盐法、酒法、茶法等专卖法。宋代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活跃的时期之一,宋代的经济法规统一了国家与经济行为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是非常科学的法规。这些正确的政策导向,使得宋代商业大潮兴盛,商业迅速发展,手工业也迅速发展。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甚至银行都可以贷款异地支付。即使在现代,也是非常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从地域上看,宋朝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江浙川等老区,甚至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大于唐朝,这也是很令人惊讶的。
从手工业来说,坑矿、茶叶、盐、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都比唐朝先进。宋代手工业除了扩大生产面积,增加产量外,技术也有显著提高。比如“糖冰”(冰糖)的制作工艺,宋瓷的精挖等等,都体现了技术的成熟和创新,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解放了大量在土地上被俘虏的农民,投入到商业手工业中。北宋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金银、矿藏和世界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加工厂,如造船厂、造纸厂、印刷厂、织布厂、火器厂、官窑等,可见当时手工业的繁荣程度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就已经学会了通过烧煤来炼钢。大的手工业雇佣了几百个全职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个军事工业雇佣了八千个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的规模了!宋代钢的平均年产量达到15万吨(有人认为宋代华北的工业基础达到了125万吨/年的水平,这基本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孙隆基《中国千年回眸——全球历史鸟瞰》中关于宋代钢产量的大部分数据都得到了验证,在众多数据中“15万吨”还是比较合适的),而在英国,则是1788。生命之初,年产量只有7.6万吨。此外,采矿、冶金、造纸、制瓷、丝织和航海业也非常发达。宋朝不愧是世界近代以前的“高科技”之家,是当时世界手工业的霸主!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唐代的城市倾向于行政中心,而宋代的城镇则倾向于工业化。唐朝的贸易地区由官员严格控制,宋朝则更加自由。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居住区和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这些宋代的“新”城,有的已经发展到非常大的规模,如元初凯尔波罗所在的开封、杭州等。即使在元朝末年,中国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达,人口也只有30-50万。几百年后,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贝图塔也称杭州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从事工商业的人口逐渐增多,产量增加,投资资本大大扩张。因此,构成国家财政收入主体的不仅仅是农业,工商业的比重已经超过农业。
并且在它的商业运作中,也出现了印刷在铜板上的广告,比西方资本主义早了300多年。对单身汉苏东坡来说,他曾为一位做油食的老婆婆做了一首广告诗,使其生意兴隆。
更有意思的是,宋代出现了类似现代报纸的“小报”和历史上最早的商标,意义重大,这标志着宋代商业化体制的逐步完善。
此外,著名学者沈括的《论货币流通速度》也达到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水平。
宋代繁荣的商业大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母,而宋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繁荣。
2文化荣耀
物质生活的精神追求变得越来越迫切,所以到了宋代,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了强烈的文化需求。国民休闲生活的审美情趣促成了宋代文化的高度繁荣。诗歌、歌曲、杂技、戏曲、民乐、小说、书法和建筑都在宋代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宋代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和诗人。大家熟悉的有苏轼欧阳修、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沈括辛弃疾、朱和李。直到现在,赵卿和其他学者仍然风华正茂,光彩不减。当时的宋朝,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八大宗师,就占了六个之多,可见他们的文化光辉是多么耀眼!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最著名的四位书法家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的作品足以让书法家惊叹。即使是“大汉奸”秦桧,也能学得一手好笔,跳得一手好舞。如果他正派,一定是书法家,文学家,何况岳飞等英雄人物!
因为文化的原因,宋朝分为南北:
南宋有杨万里、范成大、尤茂四大世家。
北宋时有程颐程颢之旅(理学)
南宋东南有三贤,朱,灭。
正是由于宋文华的大力发展,宋代完成了“儒学复兴”,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使传统的“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促进了儒释道的深入发展。
“词”兴起于唐末至宋,经过五代达到顶峰。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等。据说可见文字是宋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深水炸弹之一。研究宋代文化,首先要对他们的词有所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家喻户晓,就是普通的孩子也能唱出两句飘逸飘渺的词,让人如置身仙境,孤独于外,充满忧伤。“江的形式优势可以这样说吗?密州狩猎也是他写的,其他诗人也很有成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女词人都少不了。女性擅长写作,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自古以来,宋代只有李清照一人。如果我把宋词的人一个一个地列出来,我可能一天也说不完,但我就数一数宋词文化的九根牛一毛吧。就宋词而言,全书* * *。孔的《全宋诗补》收了2万多位诗人的1300多首诗,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了100多位诗人写了400多首诗,充分体现了词文化在宋代的地位和词不愧为宋文化的代表,显示了开朗的生命力!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到了宋代,对“诗”的阐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一个更通俗、更普遍的层次,一个更自由的格律层次。宋代虽是“词”的鼎盛时期,但也是一个“诗”的国度。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接触最多的都是唐宋诗词,是唐诗的延续、发展和突破。宋代诗人的诗歌种类和形式更加广泛和丰富。据我所知,北大正在编《宋诗全集》。据初步统计,作者不下9000人,是全唐诗的4倍!就个体诗歌数量而言,诗歌数量最多的个体诞生于宋代。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关心国家和人民的人的名字。他就是陆游。你还记得这位伟大诗人对民族复兴的遗愿吗?你记得他的遗言吗?如果你忘记了,那就听吧!多么简单的语言“北定中原日本人家庭节不忘讲给翁听”。我死前没有看到犹太复国主义。我死后也会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祭奠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这个消息...让我平静地死去...
写这些的时候我闭上了眼睛,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不仅仅是为了隐藏在“诗”里的悲伤,更是为了千千千千万万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者,更是为了宋朝最后的命运!呵呵,键盘湿了。让我们打起精神,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写作。
唐宋诗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诗歌包含了无数的知识财富,但我们对这个宝库的了解和开发却很少。有那么多潜在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我们能不后悔吗?为什么我们不动心?
之前说了四大书法家的书法,宋代书法的成就就不多说了,宋代涌现出哪些画家?最著名的画家有、范宽、、夏贵、郭、、张择端等名家《清明上河图》正是出自张择端之手,最能代表中国绘画史上最高艺术成就的非宋山水画,是那种时而空灵,时而宽广,意境如云的山水画。宋代的山水画家可谓人才辈出,各有所长。如北宋的画家有范宽(擅长山川雪景)、徐道宁(擅长树野水草)、郭(擅长描绘四季的微妙变化)、李成(擅长林语平的视觉)。
南宋夏唐的诗化山水画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与刘松年并称为南宋四大不知名或隐逸的民间画家。
可见宋代的书画已经达到了中国艺术创作的巅峰。
此外,宋代评书的兴起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纪元。可以说是开创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先河。
而平民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如戏剧:皮影戏、滑稽戏、杂技、木偶戏、相声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越,卖淫业在宋代当然也兴盛起来。妓女被明确分为四类:商业妓女、艺妓、歌妓和官方妓女。当然,大部分不是妓女,只是艺人,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有些妓女甚至可以组建自己的家庭,也就是现在的民间艺人。在这四类艺妓中,官妓最有才华,也最漂亮。
在宋代,所有的茶文化都是有味道的,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调制。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茶饮料。连茶杯都可以分为黑釉、酱釉、青釉、蓝釉、白釉四种。可见宋人也是以高人一等的方式享受的。宋代也有各种花瓣茶,君主惠宗在《大观茶论》二十篇中也介绍了茶文化。可以说,宋代的茶文化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赏的文化。
因为惠宗非常喜欢玉,玉雕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木雕、竹刻、漆雕、铭文、印章、青铜器、金银器、牙角、笔墨、纸砚等。这些都展现了宋代文化艺术的高超和深厚!
宋代还创造了现在使用的《宋字》,可见其对文字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宋代史学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代史学出现了各种流派,金石学(类似考古学)著作也极为丰富。名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巅峰。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东汉以后早已失传,宋代由徐铉兄弟重编。
大多数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文化经历了三次大高潮。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2宋代的文化复兴
3“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
陈寅恪曾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在赵宋时期达到顶峰”。这些评论非常值得关注。历史学家汤因比(英国)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最想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于先生也说过“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就连邓光明也曾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前所未有的!”可见宋代文化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客,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确是空前的!
3农业飞跃
大家都知道,要想了解一个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统治阶级的统治,自然条件和状况,农业无疑是最直接的晴雨表,那么宋代的农业呢?
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孟先生考证,唐代平均亩产约为1.5石(比汉代高50%),宋代平均亩产约为2石,比唐代高30%左右。
宋朝也大力推广传统作物,尤其是南方的小麦,北宋淮河、黄河流域的水稻。同时,棉花种植也得到广泛推广。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甚至在北宋时期就有“木棉收割千株,八口人不愁穷”的说法)。中国南方农业的生产水平已经超过了北方。
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
宋朝政府的重农政策等政策和行动,鼓励了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科学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如重点推广占城稻等。)...
随着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直接受影响者的农业生产也迅速发展。
此外,宋代地方官员还十分重视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建设,为宋代的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大大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发展,使小农经济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相互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到了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的水稻品种,并引进了国外的优良水稻品种。在进口的优良水稻品种中,以占城稻(越南)和黄梨稻(韩国)最为著名。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占城米(又名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原产越南中南部,北宋初传入福建。占城水稻具有许多优点,并以抗旱生长期适应性短而闻名。有这样一个关于占城大米的真实故事。有一个关于宋真宗大中祥符的故事四年(1012)由于江淮和浙江大学的旱田无粮可产,宋真宗派使者到福建取三万棚占城米(旧量单位容量为10斗),分发给江淮和浙江地区播种。不久之后,占城稻也在河南河北种植,成为南宋早籼稻的主要品种,成为农民一年四季的主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专门用于除草的弧形锄头、用于碎土、薄土的铁耙以及装在犁上的铁犁,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龙骨翻身等工具主要出现在水利灌溉中,说明宋代的农业技术较隋唐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代的土地和农田制度也很先进。到了宋代,土地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的制度转变为土地的自由买卖和承包,导致贵族门阀的消失,使得魏晋以来流行的“庄园制”以地主制和小农制取代佃农。至于国家,它通过减少土地兼并和调节贫富不平等,避免了异常的恶性循环。宋朝的土地政策是“地制不立”,“并不抑”,虽然国有土地仍占整体。一小部分土地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均田制彻底瓦解。私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成了“一千年八百地主”的局面。至于租赁合同,大部分是由私人决定的。这种情况和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废除了均田制,国家对社会的干预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的贷款,即改善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平均主义。这些都是王安石的想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把人民为国家服务从现金到地方朝贡到中央政府再到比较市场价格后的采购,这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的政策
在税收方面,宋代可以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唐代的“两税制”(务实,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废除改良后成为“两税”(简化税制,夏秋两季只收户税与地方税共享,现金收粮户税)。演变成明朝中后期的“鞭法”和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地丁制”,所以在整个封建社会也是非常先进的一种税。
宋代佃农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虽然中世纪的身份制度依然存在,但政府基于财政上的考虑,将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也就是说,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税收,没有产业的客户不直接承担农村的责任。客指的是佃农之类的人,不再是氏族地主的“私有制”,而是直接纳入国家户籍。城市主户的身份不是以有无房产为标准,还包括有无店铺、仓库和从事经营的资本。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许多农民直接进入市场谋生或合伙从事交易活动,其他经济领域也不甘示弱。宋朝面临着中国历史上最显著的进步!
4政治启蒙
牛顿说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一个王朝也是如此。到了宋代,鉴于晚唐五代军人的霸权,他们的政治逐渐趋于温和,在政治制度上“师唐之术”、“外守内弱”、“强弱枝”,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比唐朝有所发展。鉴于晚唐五代军人的霸道,他们的政治逐渐趋于温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民“以文化治天下”的国家
而宋祖赵匡胤对政治的态度是什么?宋朝开国之初,赵匡胤就传下了“不杀士大夫和写信的人”的誓言,“子子孙孙有此誓,天就完了。”
从古至今,哪个王朝初期的统治者不是一个杀戮心很深的人?古今* * *大业的功臣,无一幸免,也难逃狡兔和走狗的命运。
宋朝绝对是个例外。毛先德虽然出身武将,但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立下了“绝不杀一士大夫”的誓言。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宋代历代都以此为戒,不敢违背。在这种传统的政策条件下,宋朝的政治开放和言论自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当然,如果有谋反的嫌疑,是可以杀的)赵怡文勾践,被二圣俘虏的高宗皇帝,昏庸到了秦朝杀了岳飞,即使他企图夺取皇位,他也被流放(卢多逊和丁伟宋朝)。如此之大,历代处理流放而不杀朝臣,实属罕见。这也使得宋代成为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学术与政治自由的时期。甚至佛教、道教也有了新的进步,书院为科技的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宋代没有“文学监狱”,甚至可以说连“文化监狱”也没有。但朝廷劝告,只要是“随便体面”,官员们据理力争,“合情合理”,宋朝的皇帝一般都不用担心朝不保夕的人头,更不用说全家了。
在宋代,改革派和保守派等不同党派之间存在争端,他们为和平而斗争,但改革派和保守派并不是永久固定的。比如公元1042年,范仲淹和欧阳修实行“庆历新政”,公元1069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欧阳修反对,苏轼也反对,但观点大相径庭。苏轼反对维新派当权时仓促改革,反对保守派当权时废弃一切新法。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朝廷有过多次面红耳赤的争论,但私底下还是互相尊重的。尽管各派人士的观点和立场不同,但他们都以忠君爱民为己任。宋朝的党派斗争,不愧是民主政治的典范!
宋代知识分子地位的空前提高和这样一个开明的政治环境,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层出不穷,如朱、陆九渊、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颐、程颢等著名政治家如王安石、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以及寇准、范仲淹、包拯等一大批敢于直扑柬埔寨的忠臣。
说到包拯和中国,只有宋有可能像这样在朝廷上和皇帝当面吵架,皇帝却没有记仇。说包拯很少往仁宗脸上吐口水,等等。仁宗虽然愤怒,但非常理性的包拯依然事业有成。
宋朝的政治氛围如何?宋朝有一条法律是“真理是先帝和老百姓的”,也就是说,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下级官员甚至百姓都可以控告上级官员,就连万人之上的宰相也不能幸免。包拯不就是打倒他的顶头上司和几个比他高几级的官员吗(类似的弹劾只有在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像包这样的人只出现在开明的大宋朝。可以说是大宋创造了他们,百姓告官也不难。各级也都张贴了反腐条例,民众可以向官方申诉,直到胜诉(不是现在的二审终审制),所以并不少见。政治氛围清新明朗。
宋朝皇帝的政治权力是怎样的?在我看来,主要表现在皇帝可以从分属不同党派的人当中挑选自己的私人秘书(翰林学士),以及负责劝谏皇帝、监督官员御史的谏官。此时皇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不得不保证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极力分割宰相权力,设立“言官”制度,进一步增加宋仁宗主政时的谏议和朝议权力,但皇帝仍要尊重文武百官的权力,不能随意干预。在理解英国的政治制度时,有许多历史疑点
比如宋神宗看到一个流民试图流泪,他不能直接要求王安石单方面停止“青苗法”,王安石也不会听他的,除非他用皇权把王安石及其同伴驱逐出朝廷,换成司马光一系的人,放弃变法成果。
比如,宋高宗知道秦桧很跋扈,但他不能被随意替换,因为秦桧是和平派的领袖。如果把秦桧开除出和平派,剩下的人才就做不了民治大局(秦桧有一套人替代不了他,这也是无奈之举)。他最终不得不让战争派上台镇压和平派和其他人。
除了观察皇帝的行为,我们还可以从宋代的笔记中得到旁证,即宋代的笔记普遍大量讨论“官制”,大量的退休官员属于私录,那么是什么让他们这样记录,威胁其他朝代没有大量的“官制”私录呢?甚至最后三代,元明清都没有找到。
这只能说明宋朝对“官制”非常重视,职位和权利普遍得到尊重。
从宋代的立法可以看出行政的功德与政德、刑德的关系。
《宋刑法典》(以下简称《宋刑法典》,宋代的基本法律)在体例和内容上都较唐律有所发展。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
1的刑制变化,创造了五刑之后的“破杖”法。
2.与唐律相比,对官员犯赃物罪的处罚规定明显减轻。
3.盗窃罪加重。
4.与唐律相比,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条款明显增多,这是最突出的变化。
北宋初年“折杖制始于毛禅”,改变了五代以来世界上的严刑峻法(以折杖代替其他刑种,免除一些极其残酷的刑罚)
宋仁宗的开明政策可见于《仁宗末年疑狱》(此举与我们今天立法的精神和原则类似,“疑罪从无”)
仁宗的“以令代法”政策是整个改革活动的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是保证“富民强兵”政策的实施(可惜宗申之后,“以令代法”成了皇帝个人专断的法律工具,在惠宗年间发展到了极致)。
北宋的“人口占地”思想主张奖励农业生产,实行“社仓”制度以减少税收,这也是亲民思想。
所以,即使从法理上来说,宋朝也确实是仁政。
宋朝治国不独断、无德,几乎是现代化、文明化进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