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趴在树上的蝉,为什么以不饱肚子的露水为食?
在炎热的夏天,你总能听到树梢上“蝉鸣夏日”。虽然很烦,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你真的了解这些小动物吗?
蝉科,古称于,学名蝉,是蝉科动物的总称,属头足亚目-昆虫纲-翅亚目-半翅目(今颈喙亚目)。目前已发现2000多种。
所谓等翅类,是指第一对翅膀和第二对翅膀的材质相同(不同于甲虫、蝗虫等)。),而且除了蝉之外,蚜虫、飞虱、介壳虫也比较常见。蝉是靠它们蛰人的喙扎进树里吸收液体,而不是像古人想的那样吃露水。
蝉在昆虫中是独一无二的,只有三个阶段:卵、幼虫和成虫。所以所谓的蝉蛹其实是蚕蛹的误传,蝉在生活中是没有蛹的。
蝉的成虫只唱歌,吸引雌性交配。大多数蝉交配后死亡,所以蝉只在夏天唱歌。雌性在树皮中产卵,当幼虫破壳而出时,它们会蛰伏在根部的土壤中,以吸取根部的汁液为生。冬眠时间因品种不同而异。
也有人想问,为什么夏天晚上听不到?这是因为当温度和光度下降时,蝉的活动会减少,所以晚上不容易听到蝉的叫声。
由于认知的局限,它常为诗人墨客们所歌颂,以抒发高洁的情怀。唐代虞世南的“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便是这种认识的代表。
其实蝉是树的大害虫。它的幼虫从卵中孵化出来,停留在树枝上,秋风把它吹倒。它们一到地面,就立即寻找软土,钻到树根边缘,吮吸树根的汁液生存,时间从两三年到十几年不等。从幼虫到成虫,需要五次蜕皮,其中四次是在地下进行的,最后一次是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褪去它干燥的淡黄色外壳(这就是蝉壳),然后就成了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