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吨蔬菜滞销客户来不了供应链。
万吨蔬菜滞销客户来不了。供应链断裂的热度是多少?跟我一起去看看吧。
土特产变身“金疙瘩”,擦亮农产品地标名片
来源:经济日报
提到东北三省,人们总会想到肥沃的黑土地,森林尽染的大小兴安岭,高高的粮堆...农业作为北方大仓库,在东北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打造和维护东北标志性农产品的品牌形象,对于东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一餐五米,忘了酒肉。”以东北最著名的标志性农产品五常大米为例。五常大米的总产量每年约为100万吨,但市场上以五常大米为名的产品销量达千万吨。这意味着消费者有90%的几率买到五常大米是假货。不仅仅是五常大米,还因为其优良的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许多地理标志产品的“金名片”也屡屡被冒充为“李鬼”。印刷包装“搭便车”的情况经常出现,网店的链接标题也比较混乱。真假难辨,质量价格参差不齐,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劣币驱逐良币,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对正品本身的口碑也有负面影响。
与企业品牌不同,以产地为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建立和维护难度更大。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消费者如何选择正品”,还需要从源头上构建地标农产品的保护屏障。
首先,要推动建立完整的正品溯源防伪体系,实现从地块、种植、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切实保护区域品牌。其次,要完善涵盖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严格执行,做到全程有章可循,把控标志性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差异化,切实提升农产品市场附加值。再次,要提高管理能力,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供应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制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同时,搭建可信的农产品供应平台,或联合电商平台开设官方认证店铺,拓宽优质农产品的独家销售渠道,让消费者方便放心购买。最后,通过设立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等市场化手段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完善价值链,构建供应链。
总之,地标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和维护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和执行、规范的溯源和质量管理、精准的数字化营销、更高层次的服务,不断提升地标农产品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标志性农产品的“金字招牌”,在带强产业、富农、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刘辉是JD.COM消费与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
河南2万吨蔬菜滞销烂在地里,城里人却在吃高价菜。钱是谁赚的?
冬天的疫情不仅蔓延到了全国各大饭店、餐厅、超市,焦虑的菜农也蜷缩在身后的角落里。
他们无助地站在地里,看着冻硬的大白菜,其中许多已经烂在地里。仅河南省纸坊镇就有2万吨蔬菜滞销。就算便宜卖,也找不到市场,只能挖到地里施肥。
每到年底的冬天,总能刷到这样矛盾的一幕。城里人在吃高价菜,菜农的菜却滞销烂了。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钱又是谁赚的?
为什么菜农卖菜总是很便宜?
疫情来袭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停工了,保持沉默,这让很多人大呼“菜都吃不起了,菜价越来越贵了!”如果你碰到一两种促销蔬菜,把它们放在购物车里,就像发现了便宜货一样。
众所周知,在城市的另一边,菜农们也在为自己滞销的2万亩蔬菜、畸形的白菜、腐烂的大蒜、褪色的牛奶白菜发愁。
在河北邯郸,一对农民夫妇骑着三轮车,拉着1300斤菠菜去菜市场。结果被菜贩以15元买走。问及原因,菜贩不屑地说,他们的菜已经褪色了,我不收,他们就只往垃圾坑里倒。
面对记者的询问,邓州一位农民感叹,6毛都卖不出去,赔光了钱,没回来。
不仅仅是纸坊镇,漯河临颍、南阳邓州、商丘民权县的几千万吨蔬菜都找不到销路。内蒙古建设村也积压了1.3万斤蓝,8万斤红葱。蔬菜每年都卖的很便宜是什么原因?
最致命的,恐怕就是这次疫情的影响。往年这些乡镇都有固定的大型菜贩或者小公司的菜贩定期来买菜。买家提前订好了订单,并谈妥了价格。菜农只需要把蔬菜洗干净,捆好,交易就完成了。
不幸的是,下半年,疫情几乎蔓延到全国。村镇周边的餐馆、饭店,甚至早餐店,都会连续几个月关门,市民纷纷“蹲在家里”。没有消费,就没有需求。连菜贩都关在家里,整个现有的蔬菜链就断了。
就算你想卖给蹲在家里的小区和市民,那就更难了,因为疫情切断了货物运输的畅通。特别是货车在高速上,如果不小心经过中高风险区域,手机突然弹出红色代码,要立即就地观察或者劝返。
一来二去,蔬菜运输成本飙升。即使菜农涨价,也没几个司机愿意接单。毕竟一旦受阻,蔬菜就不能按时送到收购商手中,又是一大损失。
更有甚者,一旦一个村庄被定为高风险地区,该地区的食物基本上就死亡了。社区和菜贩宁愿高价收购低风险地区的蔬菜,也不愿批发这些所谓的“病毒蔬菜”。
因为高速封锁,河南邓州的白萝卜跌到8毛钱一斤还滞销,菜农担心得一夜睡不着觉。
除了疫情,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也是阻碍蔬菜销售的重要原因。
据统计,纸坊镇已销售蔬菜1.7万吨,还有2.5万吨囤积。为了尽快把菜卖出去,村民们被迫学会拍视频,做带货主播。
这些年过五旬的年长村民,笨拙地站在镜头前捧着白菜,用蹩脚的普通话叫卖。黄色的大字在屏幕上写满了蔬菜价格、地址和联系方式。
在此之前,这些农民几乎都是直接拉到最近的菜市场去卖。无论多高或多低,在方圆都不会超过5公里。再加上信息网络的隔绝,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开辟多元化的卖菜渠道,这也是蔬菜年年滞销,菜价始终卖不出去的重要原因。
钱是谁赚的?
另一方面,被关在家里的市民一方面在抢高价菜,一方面又担心卖不出去。这其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主要是谁赚了粮食钱?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所谓的“二道贩子”赚取差价。要知道,蔬菜从出地到包装精美摆上超市货架,可能要几经转手,菜价也翻了几番,充实了中间商,但只有很少一部分收入存到了菜农的口袋里。
大部分菜农没有受过教育,不善于利用信息网络,不知道如何拓展新的销售渠道。几乎都是走几十年的老路,便宜买给菜贩。
至于菜贩付多少钱卖给下一个,涉及多少批发商、零售商、食品公司,不得而知。
除了销售渠道封闭,种菜本身的利润率也很低。就种植一茬蔬菜而言,光是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割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和精力。如果长途运费,加上包装,运费,利润空间本身就少了。如果卖的不好,就相当于全亏了。
根据农业部公布的数据,从2011到2018,蔬菜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但蔬菜行业的利润率却下降了近45%。这个冰冷的数字似乎又在暗示我们,菜价为什么被拱了,利润被截留在哪里,菜农到底赚了多少血汗钱。
从蔬菜种植、销售、收购、定价等各个环节,菜农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既无法控制蔬菜价格,也无法协商减少蔬菜的转售环节。菜农的未来和希望在哪里?
菜农的出路在哪里?
其实从逆向思维来看,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未来的农业面积会更加珍贵。根据市场原理,资源越稀缺,越有经济价值。蔬菜利润增长空间将持续。也许种菜没有错,但是菜农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拓展蔬菜的利润空间。
首先,我们依靠可以依靠的资源,更多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很多乡镇也在优惠政策和技术支持下搞技术农业和农产品直播,比如专门为农民开设的技术培训班,教他们如何优化作物种植,及时获取市场信息。
一些自媒体平台还支持三农领域的直播和视频分享,还专门有一个从零开始的教程。除了在视频里推广自己的蔬菜,视频播放量上去了,也是额外的收入。
如果还是觉得难,可以叫自己的孩子来帮忙操作,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老师,多利用自媒体网络,慢慢的也许就可以为自己的蔬菜建立品牌和口碑,建立稳定的粉丝和客户。
其次,也要主动打造创意农业。想想看,如果一直按老套路卖鲜菜,价格的天花板肯定有限。能不能多搜几个渠道,从自己的链接入手,包菜,更新产品?有句话叫产品越包装越贵。
能否联动合作厂家,把自己的蔬菜做成“冻干菜”、快餐盒饭等半成品?这样一来,蔬菜的价格和利润空间肯定会增加几倍,二来保鲜时间更长。
当然,每一步肯定有很多未知的困难需要克服。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壁垒相比过去十年已经被打破。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仅要积极争取外援,还要主动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把菜卖得越来越好,过上更好的生活。
#标题创作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