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发展研究

1,开发概述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工业立市”、“突破强县”战略。我市食品农产品加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工业反哺农业的主渠道。201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广义的11产业门类)总产值达490.86亿元,增加值161.01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狭义的四大产业)

2.发展成就

(1)完整的工业类别

全市形成了以伊利乳业、蒙牛现代牧业、黑牛食品为主导的乳业产业。丰乐、隆平高科、全银为首的种业;以华泰、真心为首的坚果炒货行业;以金润米业、安徽燕之坊、丰达集团为首的粮食加工业;以鼎绿、徽皇、通泰、金绿等公司为首的蔬菜水果加工业;依托新希望、通威、大北农、华仁等企业的饲料加工业;鹤城、雨润、石闻、森淼为龙头的畜禽加工业。

(2)龙头企业在成长。

截至2010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500家,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83家增加到30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省级龙头企业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5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7家。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统一、郑达、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和威集团、雨润集团、黑牛集团、伊利乳业、石闻、新希望等一批大型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提升了我市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我市已注册农产品品牌12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著名品牌4个,省著名商标36个,省著名品牌17个。目前,已有近5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设立了技术研发机构。100多家企业通过了QS ISO9000、ISO14000、HACCP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15,绿色食品认证104,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2。此外,通过发展工业专用技术和装备,涌现出美亚光电、万依科技等一批R&D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掌握了部分专用装备的高端核心技术。

(4)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品位、有吸引力”的农业产业集中园区。肥东县食品工业园、长丰县双峰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蜀山区种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全市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取得进展。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方式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75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7个,基地面积300多万亩,基本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块状、条状基地生产格局。

3.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到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粗加工)达到70%;培育壮大粮油、畜禽、食品、烟草、果蔬、生物育种等九大优势产业,形成粮油、畜禽、食品、烟草三大超过200亿的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培育2-3家年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年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20家年产值超654.38+0亿元的企业和654.38+00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推动3-5家龙头企业上市。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力争龙头企业加工设备和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粮食和畜禽产品加工设备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争取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省级以上名牌(省著名商标)数量超过100件;培育和开发一批省级以上新产品。努力形成休闲食品和畜禽加工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产业集聚效益显著。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率超过70%,年产值超过6543.8+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3-4个,产值超过6543.8+00亿元的县区5个。

——产品质量安全可靠。质量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龙头企业食品安全得到全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