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方言分类
以下两种现代汉语的方言分类方法比较常见。
汉语方言的一种分类方法
汉语方言现在可以分为七个区域,它们的分布大致如下:
1.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和东北方言,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分布在西北各省汉族聚居的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和青海、宁夏、新疆。贵州三省和湖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北部和湖南西北角的一小块地区。(4)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和淮河以南(徐州、蚌埠属于华北、东北方言,不包括在内)。另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沿江地区(如南京、镇江)也属于江淮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2.吴语的分布区包括长江以南和镇江以东的部分地区(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也称江浙方言。吴语作为苏州话或上海话的代表,拥有8000多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7.2%,从人口数量上来说是仅次于北方方言的第二大方言。
3.湖南方言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西北角除外),以长沙话为代表,人口4600多万,占汉族人口的3.2%。由于湖南方言被赣方言、西南方言、客家话包围,内部差异很大,部分地区更接近赣方言和西南方言。
4.赣语主要分布在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区,鄂东南的一小部分地区也属于赣语区。历史上,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人们因为战乱曾数次大规模南迁。江西是南下的必经之路,对赣语的形成影响很大。再加上长期接受周边方言,赣语的特点并不是很突出。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人口2000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的3.3%。
5.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区,即广东东北部、福建西部和北部、江西南部。此外,在四川、湖南和台湾省也有小面积的客家话。客家人原本是中原的居民。由于避战等原因,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的迁徙,主要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边缘地区,也有定居中原的。
客家话以粤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客家话的人数比赣语多370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3.6%。
6.闽语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广东省潮汕地区、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和浙江省南部的部分地区。
闽语是汉语方言中内部差异最大、语音现象最复杂的大方言。一般分为两个分支:闽南话和闽北话。根据近几年的研究,至少应该细分为三个次方言:1)闽南语,以厦门话为代表,包括福建南部的厦门、漳州、泉州、晋江、龙溪;龙岩等地区以及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海南岛大部和浙江南部的部分县。此外,台湾省的大多数汉族人也说闽南语。(2)闽东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县。(3)闽北方言,以建瓯方言为代表,分布在闽北山区建瓯、建安、建阳一带。松溪、浦城两县。除上述地区外,散居在南洋群岛的数百万华侨也以闽方言为母语。使用闽语的有4000多万人,占汉族人口的5.7%。
7.广州话又称粤语,以广州方言为代表,分布于广东省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省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数百万海外华人也以粤语为母语。使用粤语的人数超过500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4%。
就与普通话的区别而言,上述几大方言中,闽粤方言与普通话的距离最远,其次是吴语,湖南、江西、客家话相对较小。
汉语方言分类方法2
第一,中国最大的方言是官话,占全国人口的70%,以北京话为代表,分为四个部分。
1,华北官话:北京、东北、山东、河南为一部分,或者北方方言。还有人把东北话划分为一个次方言区。
北京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杂居的地方。唐朝胡将军安禄山据北京起兵,五代以后割让给契丹人。北京的方言在辽金元时期与汉语、满语、蒙古语等游牧民族的语言混杂在一起,变化很快。明代受南方汉语影响较大,相对稳定。清军入关后,声母“疑ng,微V”消失,入声消失。它是与古代汉语最不同的方言。清朝雍正朝开始向全国传播,称为官话。作为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权威方言,有其合理性。但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权威也是方言,北方方言并不是比其他方言更高级的语言。其他方言也有普通话无法替代的文化功能。普通话不是一种完美的语言,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赵元任尽他最大的努力来设计一些东西纳入语音普通话。
它的语言特点是:最大的特点是不保留入声;还有其他的浊音,分为浊音和前后鼻音,但没有唇鼻音“m”(混有鼻音),所以从古汉语的音韵书上无法推导出读音,与南方汉语的音韵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2、西北官话:分布在西北地区。
3、西南官话:分布在西南地区。它的语言特点是,平舌和鼻音差别不大,原本带“疑似ng”的声母,南部地区甚至还有“N,L”,“F,H”,“Z,C,S”,“J,Q,X”。
4.江淮官话:分布在扬州、南京、盐城、镇江等地。扬州城在历史上被屠杀抢掠不下七次,近代多为满蒙军队所为,其他江淮方言区一般如此。所以这个地区以前是吴语区,现在语言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江淮次方言区。江淮次方言曾经是明朝的官方语言。
它的语言特点是“n,l”难分,入声、平舌、鼻音未必难分。
第二,吴语,或称江南方言,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是中国第二大方言。
吴越地区一直是北汉贵族和全国各地文人墨客的引入地。东晋和南宋曾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潮。此外,范仲淹、王安石、王羲之、苏东坡、白居易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长期居住或晚年定居。东晋南朝南宋都曾是南汉政权的官方语言(历史上南京也是吴语区)。近千年来,吴越文化有所发展,无论是昆曲还是弹词都是以吴语为基础的。因此,它的语音特点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为中国文学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但解放后,吴语受政策限制,文化歧视大于闽粤方言,使用人数比例迅速下降,有可能使用人数很快就会落后于闽粤方言。
它的语言特点是保留了所有的浊音和入声,不考虑平舌和鼻音。语音可以从古代汉语的音韵书籍中推导出来。
第三,粤语,或粤语,汉语第三大方言,最初分布在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后,政府非常重视。此外,香港当时不在中央政府控制之下,所以保存得很好,使用的人口也在稳定上升。粤语也有差异,东莞方言历史也有差异。但现在是以广州话为主,省内也在推广。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清音,但一般阳调不混清音;保留入声的“P、T、K”三种,鼻音的“M、N、ng”三种。首字母“n,l”,“f,h”和“z,c,s”和“j,q,x”不分。能根据古代汉语的音韵书籍推断发音。
第四,福建方言的人口与粤语相近,分为南北两部分,部分分为两大方言区。闽方言的北部主要在福州一带,而闽方言的南部分布较广,包括厦门、潮州、台湾省和海南,在东南亚的侨民中也广泛使用。而且内部的分歧也是最大的。
其语言特点是:全浊清音,阳调不混清音;部分次浊音变成“[b][g][dz]”三个浊音声母;有“p,t,k,?”促音有四种,鼻音有“m、n、ng、鼻音”四种结尾。首字母“f,h”难以区分。能根据古代汉语的音韵书籍推断发音。
湖南方言分布在湖南,原来的老湘语也有全浊音,普及后基本清晰。保留入声,无论前后鼻音,无翘曲音,声母“n,l”甚至“f,h”。
第六,赣语分布在江西省,浊音纯正,但属于阳音,不夹杂清音;保持声调,不管鼻音。首字母“n,l”有时难以区分。
客家话是早期北方移民后裔的语言,更多带有唐以前北方方言的特点。本来清音都是清音,但是全部转换成清音,阳调没有和清音混在一起;保持入声;没有“f”首字母;不要吐舌头。
8.晋语:山西地区的一种方言,不等于山西方言。它与周围的北方方言不同,保留了入声。普及后,入声也趋于消失。
9.平话:分布在广西,是新认定的方言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