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好的地方

上海好像有点不一样。

即使浦东开放20年,不遗余力建设陆家嘴,即使有大虹桥乘胜追击,大量商业写字楼强势崛起,如果你在上海抓到一个人,问市中心在哪里,他还是会告诉你:

外滩,南京西路,淮海路。

上海商业版图的变化似乎已经固化。

中外环欣欣向荣,内环屹立不倒。你叔叔永远是你叔叔。

看来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那些异军突起的新城市是追不上老大哥的。

事实上,这种商圈板块迭代停滞的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

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于是花了一段时间认真拜访了老商圈南京西路的代表,以为找到了一些原因。

01

我在上海生活了将近30年。

时间长了,我发现上海在工业崛起方面和其他城市不一样。虽然上海的高科技和金融业很强大,但是上海靠的是商业。

目前国内主流的新区建设方式是先建设优质产业,再引进高端人口,再围绕其建设高端商圈,分批开发,快速复制。一旦一个新区在政府的领导下被有意经营,大部分新的城市中心都可以建立起来。

但在上海,城市中心的形成逻辑并不是这样。

上海因为开埠早,仿港,重商主义江南,全球视野,一直是中国大陆最适合购物的城市。

在上海内环,顶级商圈大多早就建起来了。他们有的奢侈,有的快速时尚,他们多年运营积累的品牌IP,让老商圈一直保持着中国商业零售榜的头把交椅。

不像那些二线或者新一线城市的传统中心,只能挤进商业排名的腰部位置,很容易被新锐冲走。在上海,以南京路、外滩为代表的传统中心,早已在人群心目中占据了绝对的头把交椅的位置,深入骨髓已久。

所以上海能被认可的城市中心一定是位于传统商圈。

02

好吧,我理解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看南京西路。

南京西路位于CAZ市中心,上海中央商务区,距市政府仅1公里。它的地理优势决定了它没有重伤。

但不是所有的城市中心都能崛起。与北京路、延安路、金陵路不同,南京西路的崛起靠的是超前布局。

我们可以看到,从静安寺到兴业太古汇,南京西路上的商业综合体不下十个。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整条路可以分为三段——静安寺段、美泰亨段、石门一段,面对不同的客户,每段的各个商业综合体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形成了良好的错位竞争。

静安寺整体开发较晚,是上海最高的CBD,商业密度也很惊人。南京西路与常德路交叉口,堆着四个风格各异的商场,都与地铁相连。

静安寺针对的是平日里四处上班的高级白领和整个城市的小资,大概就是上海有点钱的中产阶级人群。

因为客户群是高端,所以这里的经营会突出购物的品质。

嘉里中心是典型的港式高端购物中心。看门面就知道是中立稳健的港资企业。

这里主要做很多大牌的奢侈品衣服,餐饮也以西式为主。即使是快消,也会走精品路线,拥有一家Ole精品超市。

最近,我们还在纽约推出了广受欢迎的Shakeshack汉堡。Shakeshack在美国相当有名。它位于曼哈顿市中心。有些人把它与自由女神像的受欢迎程度相提并论。这是纽约必去的地方。在上海开业的时候,一个汉堡被炒到了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