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的客家人不少于200万。其中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其是增城、花都。增城客家人最多,约40万,花都约30万。另一部分在广州郊区。广州郊区客家人最多的地区是白云区太和镇、天河区凤凰街和越秀区虹桥街,尤其是天河区凤凰街的柯木朗村和鱼沙潭村,是广州郊区最纯粹的客家村落。98%以上的居民和村民是客家人。

1.这些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集中的地区。这些典型的建筑,客家围龙屋,还保留着吗?

广州郊区的白云区太和镇1,天河区凤凰街,越秀区虹桥街,几乎看不到龙房。但是白云区应该还是有的。不过都是混在水泥房子里,看不到龙家的味道。在花都区,30多万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没有一座纯正的龙屋。至今仍保留着客家围龙屋的典型建筑,增城最为明显。如石屋村、岗埔村、老六村、新围村等村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场建筑。石屋村和邓村新圩村的客家围屋是方形的,也叫四角楼。岗埔村和老刘村是围龙屋。这里要提到的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出现了元宅、卫龙宅、走马楼、四角楼等民居建筑,其中以卫龙宅最具代表性。

2.邓村石屋村位于增城市派潭镇,是一个具有鲜明岭南客家围屋的古村落。村里的村民大多姓石,开村的祖上是乾隆年间迁到这里的。这个村庄已经有240多年的历史了。村前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和平的栅栏和打谷场。村子前面的空地上有三排铺好的马史路。村里左右各有两层门楼,村屋正面开着三扇门。周围建有和墙一样高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房子里还有枪眼。大殿和祠堂之间有屋檐和游廊,可以在封闭的房屋之间穿行,不会淋到雨。村里还有一座六层碉堡建筑。

3.增城市中心镇鳌头岗埔村的客家围龙场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已被列为广州市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史记载,他家以陈如兰为首,从星美角岭迁到此地,建了房子,在那里住了320多年。龙圈地平面呈半月形,圈地四周外墙有桩墙。整个龙屋的中间部分是祠堂,有两个进深。祠堂外,有20多间扇形环屋。圈地外的平地前是一个和圈地一样大的半月形池塘。这是一座经典建筑,有一个小小的口袋大小的龙围栏。

第二,广府客家人与祖居村的习俗是和谐的。

1.增城的这些龙屋有客家人住吗?住在这里的都是客家人吗?现在还有很多人住在龙屋和四合院里,但并不都是客家人。增城的客家社区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客家人最初进入增城居住时,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破寨居住其中;二、“杂处”在当地村落;三是再开一个村农场,建起来。据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1991调查统计,全县398个行政村中,纯粤村134个,纯客家村90个,混合粤村74个。因此,增城形成了客家人和广府人“同宗同村”的独特现象。

2.老六村,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岳村,是广州最大的围挡建筑,也是原住人数最多的围挡房。据说村里还住着几百人,大部分村民都姓刘。这个村子原是光复人,名叫刘,明朝万历年间迁居于此。是广州的传统居民,但咸丰二年(1852),发生了一场洪水,村里的农庄被洪水完全冲毁。于是,村民们特意请来了有财力、有威望的正果客家兄弟刘来重建村里的农场。咸丰三年建成后,一半给当地人居住,通过抽签决定方向和位置。于是,本地人刘被拉到了东厢房,客家人刘被拉到了西厢房,本地人刘和客家人刘也在同一个祠堂里祭出了祖宗牌位。双方和睦相处,共同生活。至今,本地人刘和客家人刘都是兄弟。

3.增城市中心镇五联行政村高车自然村还有本地赵和客家人赵。全村600多人,客家人占三分之一。客家“冰赵娴祠堂”坐东向西,另一个分堂坐西向东;当地的赵赵氏宗祠往北走。据当地老人回忆,这两座寺庙是同时修建的,大约有300年的历史。本地的赵是从中新合福岭迁来的,客家人赵是从紫金迁来的。相传赵的第十一世祖赵到紫金请风水先生(说到广州考),结识了客家风水师。根据家谱,他原本是一个兄弟,秉宪属于第二家,邓云属于第三家。两人随即来到尖刺居住,赵与当地客家赵已是数百年的兄弟。

3.客家人和当地的广府人和睦相处了一百年。客家建筑有没有受到广府人的影响?客家人和广府人的习俗会互相渗透吗?

1,客家建筑当然受广府建筑影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盆耳封火山墙是广府建筑的特色,但这种盆耳封火山墙在客家龙屋也能见到。比如老刘村唐蕊家塾的墙,就用锅耳封住了火山墙。

2.习俗方面,进入增城后,客家人入乡随俗,很多习俗沿袭广府人。所以信仰和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信仰何仙姑、牛仔佛(正国佛)、弘圣王(南海广利弘圣王)。除夕夜的节日基本都一样。春节期间的“灯会”(客家人称之为“吊灯”)、烧炮头(也称抢炮头)、放烟花,与广府人基本相同,只是时间不同,规模不同。此外,客家村落还有一项抗灾活动。有的客家人单打独斗,有的客家人和广福村人一起打,有五年或十年的周期。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这种打斗活动了。

4.随着时代的变迁,客家人还有哪些传统习俗至今仍在流传?——今天还在流传的传统习俗,最典型的应该是跳春牛,唱客家山歌。

1,春牛舞是当地牛和农民表演的,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春耕节的到来,催促农民桑。是节日的喜庆活动,包括进出牛、鞭打春牛、争春牛、买春牛、做春牛、送春牛、评论春牛、画春牛、贴春牛图等。,预示着新的生命。宋代以后,增城南迁的客家人,包括程响的永和、中新、荔城、增江、正果客家人和常宁客家的派潭、萧楼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中原舞春牛的习俗,从围着春牛跳舞演变为今天的唱春牛表演。一年一度的春牛舞通常在春节或犁地季节举行。

2.跳春牛在广州增城的客家聚居区非常流行。它通常在每年的春节或耕地季节举行。人们深情地赞美着辛苦默默陪伴的黄牛们。装扮成春牛并鞭打它们的人跳春牛,并使用牛、牛耕、鞭打牛、吃草等道具和场景。互相逗乐或表达爱意。演员和观众齐声欢呼,气氛浓烈和谐,表现出对未来生活的祈福。

3.据广东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作品《广东民间故事大全·广州增城卷》记载,在增城的春牛舞蹈节目中,“春牛”通常由一名演员表演,从像宠物一样在手上跳舞,到像真牛一样在肚子里跳舞。出来的时候先说几个笑话逗你笑,调动气氛。如鞭牛二重奏“红鞭子在手,红盖过挂在墙角的红包”春天你唱得好,牛背上有个洞。”“春牛”回答:“敲锣打鼓的时候,雅梅讲得好。哎,既然牛仔纸扎了,后面就正好。"

4.牛的动作简洁,但随着鞭牛的歌唱或逗弄,摇头摆尾,接受赞美和玩笑。鞭打牛的动作很多。他们唱歌,拍拍春天的牛。他们每次开枪,都是一边唱着曲子,一边骑着牛,赶着牛,拉着牛,鞭打着牛,赶着牛耕田,等等。他们有的手持犁、耙子等农具,有的赤手空拳,但动作十分逼真,略有瑕疵。围观的人可以唱着问,“牛眼瞪着,雅美却不擅耕田。”丁丁是圆的和圆的,但是它在中间不工作?"表演者马上接过来回答问题:"锣鼓喧天,迭戈也擅长。农业仍然需要水来繁荣,留下中间作为一个鱼塘。"

5.有意思的是,增城派潭、新塘永和的跳舞春牛,都曾在生活中,表现了楼主和女儿爱上开车去牛哥,恋爱姐弟恋,边跳边唱,敲锣打鼓,唱一次,作为一首民歌,以牛比喻人,有一种独特的意境。

6.唱客家山歌在广州郊区的客家村落一直很流行。如天河区凤凰街、越秀区虹桥街都成立了客家山歌协会,每月组织战斗山歌聚会:6月12日,越秀公园广场炮台已形成热闹的客家“山歌市集”;每个月的28号,凤凰街的二人转银排岭最热闹,挤满了唱山歌的街坊。客家山歌市场是广州客家文化社区在情感、兴趣和生活方式上相互认同的独特空间。据说很多广州或外省的不会说客家话的人,因为被优美的客家山歌感染,加入了客家山歌协会。我觉得客家人和广府人的融合,甚至和外地人的融合,也可以作为见证广州变化的另一张脸。

五、客家山歌市场

1.20世纪40年代,广东兴宁的客家人陆续来到这里,在越秀山蛟虹桥街开办布厂或作坊,从事染织业的生产。私营老板雇佣的工人大多是家乡的客家人。当这些工人在这里立足后,他们逐渐吸引村民走亲访友。这里的客家社区已经发展壮大,成为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

2.广州市越秀区虹桥街文化站站长、广州市虹桥客家山歌协会会长侯卓告诉记者:当时虹桥那一代有两家著名的染织厂,一家是第三染织厂,一家是第八染织厂。工厂里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客家人。下班后,工人们经常在虹桥旁越秀山四方堡所在的山头聚会,聊天、吹牛、唱山歌,既能自娱自乐,又能消除疲劳。同时,听熟悉的民谣也能帮助他们理解乡愁。这些山丘不平坦。后来,一些客家人在这座山上砍掉了一些杂草,整理出了一小块平地。于是,每天晚上在这片平地上聊天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晚上唱山歌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因为客家人经常在越秀山四方堡的山头上唱山歌,所以被这里的市民称为“客家山”。

3.不过,虽然每天晚上客家山歌的人很多,但是每个月客家山歌人最多的一天是12。侯卓说,当时虹桥街等周边工厂“产粮”(发工资)的日子大概是每个月12。工人发工资的那一天,都来到客家山居小聚,其乐融融,纷纷唱起了山歌。久而久之,每个月的12这一天就形成了最多客家人聚集的日子,伴随着经久不衰的客家山歌。于是,每个月的12,越秀公园的方炮台就形成了热闹的客家“民谣市集”。后来由于道路扩建、征地等原因,两家染织厂消失了,很多客家人搬到外地生活。虽然过去相识较晚的同乡朋友因居住地分散而难得相聚,但客家人的乡情却是紧密相连的。每月的12日成为客家人聚会的重大节日。客家人出了饭,就会去越秀山聚会,唱歌,交流家乡的信息。现在,广州包括番禺、增城、花都等地的客家山歌“歌友”,都会来到这里,在四方炮台的山头上唱山歌。场面非常壮观,经常有上千人参与。

不及物动词客家山歌比赛

1.天河区凤凰街是一个非常纯正的客家村落,98%以上的居民和村民都是客家人。因为村民都是客家人,凤凰街的山歌也成了村民自发的原生态娱乐。

2.凤凰街的客家山歌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凡是村民集中的地方,往往都有专门的“歌圩”。现在有“鱼沙滩市场”、“柯木郎公园”、“阴牌岭公园”等固定的歌会。一般民歌市场从早上7点左右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1左右。每月8日、18、28日为歌圩日。8号在阴牌岭举行,18号在克木郎公园举行,28号在鱼沙滩市场举行。不仅如此,每天清晨或傍晚,在鱼沙滩文化广场和克木郎霍山公园北门,仍有不少中年人高声唱着客家山歌。后来因为在歌市唱山歌满足不了凤凰街道对山歌的热情,从2005年到2010,凤凰街道每年春节前后都会举办“客家山歌挑战赛”,吸引了花都、萝岗、越秀乃至梅县、五华的山歌爱好者。场面非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