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松之战:明朝灭亡的序幕

晋松之战:明朝灭亡的序幕

崇祯十六年(1643),皇太极派庄妃下狱,探视洪承畴。庄贵妃和洪承畴谈了一天一夜,觉得合情合理,洪承畴决定投降清朝。晋松之战,一场毫无意义的战役,击溃了明军十三万,揭开了明朝灭亡的序幕。

1640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太子郑吉拉郎、郡王多多攻打锦州。为期两年的宋金战争拉开序幕。

锦州都督祖大寿多次率兵进攻,打死八旗兵100多人,许多人撤退了。吉尔哈兰联合多多出兵,祖大寿退守锦州,待命求援。

完成军事部署后,皇太极回到沈阳养病。他派太子瑞多尔衮督促他与吉尔哈兰合作攻打锦州。

1641年,洪承畴率领8名士兵和13万精锐部队抗击晋松之围。一开始明军赢了,清军差点输了。多尔衮劳累过度,失去了生育能力。

前线战败,八旗跑回沈阳。皇帝气得废了多尔衮的“王”,并威胁要处死他,然后赦免了他,以示威慑。

为了取得胜利,皇太极再次亲自行军,调集各部兵力,携带三十六门赤色大炮,在锦州、松山、兴山等地与明军作战。

远征那天,皇太极头晕目眩,鼻血直流,只好硬着头皮上去了。经过500里的行程,皇太极日夜不停地工作,筋疲力尽。

到达益州前线,皇太极登高望远。看到洪承畴的样子,他很惊讶。明军不缺能人。可惜最后洪承畴还是败了,因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斗,尤其是对于明朝来说。

晋松之战,明朝投入654.38+0.3万兵力,清朝也有654.38+0万兵力。双方势均力敌。但是,对于明朝来说,这场战役毫无意义,后果非常严重。

1626,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取得连胜。他开始构筑“宁晋防线”,一步一步蚕食后晋领土,杀戮对手。

“宁晋防线”分为两段:山海关至宁远的南段;北段从宁远到锦州。每条战线中间都有堡垒和城堡,相互配合。

袁崇焕的策略是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逐步削弱对手。那么,这一招能奏效吗?答案是肯定的。

宋朝时期,范仲淹、韩琦对西夏也采取了“筑城”的策略。要不是契丹的介入,金兵南下,西夏早就灭亡了。

武莺宗海山镇守西域和漠北多年。还采取“筑城战术”对抗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最终取得胜利。

到了清代,为了对付准噶尔汗国,康熙、雍正、乾隆也采取了“筑堡策略”,扩建并逐步推广元武宗修建的科布多等城市。准噶尔疆域萎缩,内部矛盾尖锐。清朝笑到了最后。“宁晋防线”的思路是一步步蚕食后晋领土,然后和蒙古、朝鲜等盟友一起进攻后晋。一旦地盘缩小,八旗主自然会争抢地盘,削弱自己。

明朝一旦熬过八旗二代皇太极,军政大权掌握在旗主手中,就会在内斗中逐渐衰弱,再次臣服明朝,继续效忠建州卫司令。

可以说,“京津防线”兼具攻防功能,进可攻,退可守。为了破坏防线,皇太极亲自上阵,袁崇焕被活活打死,没有一点脾气。

“筑堡战术”的前提是朝廷有充足的财力和稳定的后勤保障。“宁晋防线”修建之初,明朝还能支撑,但崇祯继位后,似乎就不够了。

明末恰逢“小冰期”,中原大旱,颗粒无收,万里荒凉,农民起义。由于文官的阻挠,江南收税困难,朝廷财力有限。

关外清军虎视眈眈,中原农民军活跃,明朝水深火热。这个时候再固守“宁晋防线”就没有意义了。

修建“宁晋防线”的目的是收复辽东,但条件已不存在。明朝缺乏财力同时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尤其是当晋松战争爆发的时候。

1639年夏,张、李自成、罗汝才再次造反。监工杨嗣昌忧心忡忡,死于军中。中原又沸腾了。

由于明军不听指挥,傅、、等名将战死,而他擅自退兵。而左良玉却抱着部队,看着孙传庭在西北打仗。

孙传庭善于用兵,手段犀利,但他的精兵并不多,只有高杰和白关根。明朝的精英都被洪承畴带到辽东对抗清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晋松之战白关根逃回,孙传庭是精锐,由此可见明军的现状。此外,白关根和高捷关系不好,彼此不合作。

情况很糟糕,孙传庭也是连战连捷,在嘉县之战中差点活捉李自成。可惜明军没有任何粮草。孙传庭成功的时候,最终战胜了自己。

如果放弃锦州,从山海关下台,明军就有十三万精兵和曹边角相助,李自成和张分分钟搞定,省下了救灾和恢复生产的钱。

洪承畴的13万兵马,还有八个兵,都是明朝的精英。明军战败,不是洪承畴的错,也不是明军无能,而是缺粮。

孙传庭是因为“缺粮”而战败,洪承畴也是。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打破皇太极的“攻城计划”,崇祯不同意,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不同意。

13万军队出征,粮食弹药消耗巨大,明朝难以长期供应。崇祯力劝洪承畴出征,抗击清军。首战洪承畴差点逼多尔衮上吊,但明军骑兵不够强大,只能用火炮作战,难以对清军造成毁灭性打击。

皇太极亲征不是与洪承畴决战,而是为了切断明军的粮道。清军在交通线上挖战壕,建堡垒,打消耗战。

催促出兵,洪承畴只带了三天的粮食,结果可想而知。即便如此,曹变蛟的奇袭还是突破了清军的五道防线,差点活捉了皇太极。

要知道,当曹变蛟突袭皇太极的时候,其余的明军已经因为“缺粮”而溃不成军了。只有曹变蛟和洪承畴把守松山。可见明军如果冒险的话,战斗力还不错。

在崇祯催促下的晋松之战,明军“缺粮”,击溃1.3万兵马,阵亡5万余人,可谓是重伤。但清军随后进攻宁远,被吴三桂打得落荒而逃。

客观来说,崇祯也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能撤出锦州和宁远,以山海关为防线,明朝就有足够的资源对付清军和农民军。

八旗不是铁板一块,皇太极也需要对付满清贵族,巩固皇权,所以主张与明朝和平相处。甚至在晋松之战后,皇太极也提出讲和,希望停止军队。

对于明朝来说,镇守锦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镇守锦州的目的是为了收复辽东,但崇祯继位后,明朝财力有限,无法达到目的。

退守山海关,放弃山海关外的孤城,直接依靠大陆援军。清军拿明军没办法。一旦转移13万兵马,将李自成和张收拾干净,然后集中力量守住京畿行省,崇祯就成功了。

明朝内部就是否拯救锦州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崇祯选择了救援,却欺骗了自己。十三万精兵大败,关内无兵可用,无法阻挡农民军的壮大。明朝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