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书院与《夫子洞志》

一个

曲阜师范大学文化底蕴深厚。我很高兴儿子考上了这所大学,但我知道妻子不满意,儿子也不高兴。

为了让儿子更多地了解孔子的伟大,让他以后能精辟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做一个大写的人,上周日,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去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

谁知,母子俩对“三孔”不感兴趣,一整天就像逛公园一样。

我看着这对连一点对生活的理解都没有的母子,心里挺难受的。

回家后,我想了几天,觉得老婆对儒家思想不感兴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么多年来,老婆心里只有我和孩子,只有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我儿子在孔孟之乡长大,现在已经高中毕业了。他对孔孟之道还是那么陌生。如何做到这一点?不会,在儿子报曲阜师范大学之前,我会带着母亲和儿子参观尼山书院和夫子洞,继续激发儿子对孔子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孔子一生都在宣扬他的仁政和德治思想。他的“仁者爱人”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折射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哺育和教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和老百姓。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实践使教育平民化,变官学为私学,使历代封建社会的平民教育成为可能。这真的很了不起。

孔子的礼乐射书六艺教育,从古至今培养了无数英雄。他的旗帜至今仍在闪耀,照耀着人类,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就连美国人出版的《世界名人词典》、《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0人》、英国人编写的《人民年鉴手册》,都把孔子排在世界第一。

尼山,位于曲阜市东南30公里处,原名泥丘山。

尼山不高,但周围有五座山峰,山峦重叠,有一种不寻常的风景。

尼山以东,有一条取之不尽的致远溪,终年潺潺。即使在最冷的冬天,这一带的松柏也生机勃勃。

尼山书院位于尼山脚下。

尼山书院、朱思书院、石门书院、春秋书院并称为曲阜四大书院。

中国书院讲学之风主要始于宋代。

公元1035年,苏州知府范仲淹将周雪与夫子庙合二为一,创立了“庙学集成”。

1043年,第四十六代孔子孙孔宗愿扩建尼山孔庙。

元初,书院被纳入国家官营体系。

1336年,中书左成、王茂德邀在尼山建立书院,并推荐坤鹏为山主建立尼山书院。

元末,尼山书院衰落。

1417年,第59代盛宴公爵孔岩门重修。

1494年,第60代盛宴公爵孔徐红和《四君子录》孔公煌复建。

现今保存下来的尼山书院建筑是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寺庙。

以前独立的尼山书院建在尼山夫子庙东北100多米处,是唯一的医院。书院有三间正房和三间东、西厢房,是讲学讲学和纪念孔子的地方。

1925年,孔子第七十七代之孙孔德成再次重修。除了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和慕岩庙也得到修复。

尼山书院是中国很多古代书院的组成部分,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但由于地处圣人故里,又与儒家创始人孔子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所以又有一些独特之处。

尼山孔庙是因为孔子出生在尼山而建的。尼山书院是按照尼山孔庙建造的,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建在圣人的诞生地。

今天的尼山书院就是尼山孔庙。

尼山书院周围有1000多株桧树,郁郁葱葱,树干笔直,树冠细小,形似刷子。他们被称为柏文和白碧。古朴的青砖灰瓦掩映在尼山书院郁郁葱葱的树木中。

尼山书院* * *有五个院落,五十多个厅堂。正门名为凌杏门,门前立有“大明尼山书院”石碑。第二个门叫大城门。寺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殿前五间,东西五门。殿后有三间卧房,两间卧房各三间。东西侧门连接着庭院的两侧。东院前为讲堂,后为土地庙,西院东侧与禹声侯庙相连,形成单院。西边是盛凯国王的大厅和卧室,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寺内外有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石碑十余块,是了解孔子诞生地尼山及其建筑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尼山书院,红墙金瓦。院子里长满了松树,参天古树,满地都是青苔。班驳的红漆木门遮住了庭院的纵深。确实是个修心养性学习的好地方。

尼山书院东南不远处,有一个四角有飞檐的凉亭。据说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站在这里,东望沂水。他觉得时光在流逝,生命在老去,不禁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人在此建亭纪念,故名观川亭。

夫子洞是一个天然石洞,又名昆凌洞,位于尼山夫子庙的东南悬崖上。洞内有一张田然石床,石床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孔穴”三个大字。

孔子洞很小,很普通,但是有很多传说。

传说之一:孔子的母亲怀孕了,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肚子突然疼得厉害,回不了家,就在这个荒僻的孔子洞里生下了孔丘。孔子的父亲看了看婴儿,认为是个怪物,就把婴儿放在洞里,拖着妻子回家。

新生婴儿正在挨饿。山上的一只母老虎听到这话,跑进山洞里给新生的婴儿喂奶。当时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洞里闷热,宝宝热得哇哇大哭。就在老虎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天上飞来一只鹰,飞进山洞,用翅膀站在地上给婴儿降温。

当时一些在田里劳作的老百姓看到这一奇特的景象,都以为洞里的婴儿是凤凰之子,于是民间就有了凤凰出世、老虎养大、老鹰扇风的美丽故事。

那天早上,我和老婆站在孔庙洞前合影时,脑子里在想,为什么这样一个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时历经种种磨难的婴儿,会成为历史巨人?在那个阶段,中国的‘思想界’,为什么大师如云?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是成正比的吗?中华民族复兴首先进行文化复兴是不是最好的起点?像孔子这样的思想家,在当今经济社会是否需要滋养人的灵魂?

当日,尼山书院和夫子洞游客寥寥无几,与曲阜市孔庙的繁忙景象相去甚远。偌大的尼山,古老的尼山书院,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和司机小邹在厮混。

那一天,更让我失望的是,在我快要回家的时候,儿子好像从荒郊野外来了个大转弯。他太累了,一句话也不想说。他无精打采地钻进车里,闭上眼睛,靠在车座靠背上睡着了。

我坐在副驾驶座上,回头看了儿子几眼。我心想,这孩子是在一个人人不计后果发展经济,全民经商的时代长大的。虽然我搞不清楚社会上老虎苍蝇成群的根本原因,但我听到听到一些老师自信地要求家长做一些私人的事情,然后事后给学生调整座位。逢年过节,我接受希望孩子成功的父母的红包。在这种校风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必然不会在货币主义的毒菌下成长。

唉!希望儿子以后不要做一个没有人生思想,没有信仰,没有灵魂的人。

我正想着这些的时候,几首莫名其妙的诗突然涌上心头,我忍不住唱了起来。

回头看,看到地上的影子,

长短扭鬼王。

我的思绪游走在尼山学院,

不知道在圣人身边该怎么办?

带着妻子和腰带走进主人的洞穴,

鹰迷风的传说就在眼前。

到处都有故事,

千百年来松柏无声的语言。

关川亭望着沂水,

心中一团火渐渐燃起。

杂草推开寒冷的土地,

逆着西南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