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商标

我上小学的时候,镇中心最繁华的街道上一定有几个重要单位:邮局、信用社、照相馆、供销社。

对于我这样一个只有不到一毛钱零花钱的小学生来说,供销社里五颜六色的糖果副食是遥不可及的。走进供销社,几乎就像朝圣一样。

供销社分很多组,有食品组、烟酒组、五金组、电料组等。所有的商品都放在木架柜台里,中间用大块玻璃隔开。当时副食是凭票供应的。过年了,如果在供销社有熟人,可以买肥一点的猪肉或者宽一点的带鱼,所以在供销社工作是很体面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杂货铺从供销社分离出来,成为专门供应烟、酒、糖、茶、鸡、鱼、肉、蛋的单位。但单位员工一般都不是正式编制,也就是待业青年,工资比较低,所以杂货店也叫“青年点”。

我的同桌,马小玲的妈妈,是青年食品组的售货员,她二姨是烟酒组的负责人。因此,每个星期天的假期,马小玲都会去她妈妈的办公室玩一整天。作为她的学长同桌,我有幸跟随她进出供销社的柜台。偶尔店员的阿姨会给我们一些好吃的。这个时候我们俩都充满了骄傲的优越感,而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养成了节约烟盒、酒标、糖纸的坏习惯,成为了一个小收藏家。

当年烟、酒、糖、茶品种不多。先说香烟。最便宜的是三山和琥珀香,都是黑色的烟棒,不带过滤嘴,也要351盒。天齐华和邱欢50美分,飞马65美分,庆忌80美分,士林85美分;红梅烟有黄色和白色包装,红利、蓝色和黑色的国宾烟包装不清楚具体价格。至于2元一盒的黑猫,2元51元一盒的阿诗玛,都是不可多得的高档货,连烟盒都是硬盖的。但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四十块钱。谁会愿意抽这么好的烟?

啤酒种类很少。我们镇上没有酒厂,供销社去绥滨酒厂进了北国啤酒,去佳木斯酒厂进了佳丰啤酒。大玻璃瓶有绿色和棕色两种,一箱25.1瓶和24瓶。

白酒有两种:散装白酒和瓶装白酒。散装白酒是玉米酒或者高粱酒,一般是60度。装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大酒坛里。缸盖是木质的,因为业务员常年在外活动,呈现出闪亮的深黑色。掀开缸盖,一股浓烈的酒味弥漫各处。经常会有人拎着易拉罐瓶子打半斤,然后称两个花生回家好好喝一杯。

我记忆中的瓶装白酒分高中低三个档次。最低档的是我们镇上酒厂生产的一瓶56度50分的卓尔不群白。商标上印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鹤。中档酒是西凤酒和汾酒,价格在两元左右。西凤酒是深绿色的瓶子,红色的标签上印着两只凤凰。汾酒是一种白色透明的玻璃瓶,有铁盖子。商标上画着一个男孩骑在水牛背上,横着吹笛子。美如唐诗。至于上品白酒,属于茅台。一瓶要五块钱,包装在一个漂亮的白瓷瓶子里,外面有个纸壳。这是供销社唯一有外包装的白酒。据说好几年都卖不出一瓶。

除了散装的糖球,水果硬糖看起来很漂亮。糖果块用五颜六色的塑料纸和橙味糖果包裹着。包装纸上印着切好的橘子,苹果上印着苹果味的,梨上印着梨味的,非常生动易懂。还有一种薄荷味的双喜糖,一种长长的白色硬糖,里面填充着红色的糖丝,非常漂亮,一般是结婚时用来招待客人的。软糖是高粱糖蜜,太妃糖是大白兔,还有一种以酒为中心的巧克力,呈小山状,外面是薄薄的一层巧克力,中间是厚厚的一层糖,里面含有来自甜丝丝的白兰地。如果我吃一块,我可以享受整个周末。

至于茶叶,都是统一的黄红塑料袋,一包猴王牌茉莉花茶分好几个档次。品级越高的茶越完整,品级越低的茶越碎,但冲泡后的口感似乎都差不多。更好的茶是铁观音和碧螺春,装在结实的铁盒里,上面印着山水画。茶喝完之后,盒子会有各种用途,比如粮票,零钱,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