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调查报告如何写范文

法律调查报告怎么写?让我们看看边肖今天的分享。

法律调查报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一是可以描述调查报告的目的;二是可以描述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数据;第三,它应该描述调查报告的结果和分析。

法律调查报告第一条范本:

目的:关注酒后驾车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提出酒后驾车的预防措施。调查时间:10 10月18-110 10月18。

调查地点:律师事务所、交警队等。

受访者:法律工作者、警察等。

调查方法:本调查报告采用网上资料收集、电话和访谈的方法。

为完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计划;加强对国情、民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中国司法实践的了解;培养和训练理解和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人于2008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至2008年6月65438+10月65438+10月在马鞍山某律师事务所和某交警队进行了酒驾社会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醉驾的基本情况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酒驾的原因。在交警部门的帮助下,我从个人角度和社会监督角度在网上做了一个调查,结论是酒驾的主要原因是朋友的鼓励,占44.65%。侥幸心理,占24.73%;认为自己酒量大、技术高的占30.62%。从社会监督角度看,排序为:现有法律法规处罚力度不大,占29.87%;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占27.00%。从客观因素看,依次是24.65%的人担心车辆在外面停放不安全;19.53%担心第二天早上用车。本次调查中,* * * 194位网友提交了调查意见,其中绝大多数为男性,***134人,占比94.69%;中青年网民居多,占31至40岁人群的44.55438+0%;学历层次丰富,大专以上占70.79%,高中以下占29.21%。

来自网络的调查显示,93.45%的受访者认同酒驾违法,但在被问及是否曾经酒驾时,仅有24.68%的受访者从未酒驾。当被问及酒驾司机有什么样的心理时,38.64%的被调查者认为酒驾司机对自己的驾驶技术过于自信,46.75%的被调查者认为酒驾司机安全意识不强,部分14.6438+0%的被调查者认为酒驾司机有侥幸心理。

这里我们区分两个概念:酒驾和醉驾。车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血液中酒精含量大于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事实上,饮酒的质量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没有必然联系。有些人虽然感觉很清醒,根本没醉,但血液酒精浓度却达到了0.8mg/ml以上。一般来说,如果你喝得很少,血液酒精浓度低于0.2mg/ml,但你喝了大约三瓶啤酒、半瓶红酒,或者三盎司白酒,你的血液酒精浓度可能已经超过了0.8mg/ml。

二、酒后驾车的危害

清华大学汽车碰撞实验室曾经开展过“远离酒驾”的活动,证明了实验室酒驾的危害。饮酒前,他们的刹车反应时间分别为0.75秒、0.56秒和0.56秒。喝了350毫升啤酒30分钟后,酒精开始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机测试结果显示,三人的反应时间分别提高到1.22秒、1.38秒和1.05秒。实验表明,交通事故的风险随着司机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酒精对驾驶的影响包括:

1.视觉能力差。普通人正常状态下的视角是180度,喝酒后视角会变小。喝得越多,越看不到旁边的风景。另外,你可能抓不住目标,可能看不清车道线,对光线的适应能力也会变差。

2.运动反射神经慢:司机以为脚抬起来就要刹车,其实已经慢了一两秒。如果速度是60公里,这辆车一秒钟就跑了16.67米。如果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一秒钟行驶的距离就是27.78米,相当危险。据研究指出,如果呼气酒精浓度在0.25mg/L以上或血液酒精浓度在0.05%(50mg/dL)以上,就会造成复杂技能的障碍,驾驶能力变差,事故发生率比不饮酒高一倍。而当呼吸酒精浓度在0.55mg/L以上或血液酒精浓度在0.11%以上,即110mg/dL以上时,平衡感和判断障碍会增加,事故率比饮酒时高十倍。事实上,当体内的酒精浓度高于这个标准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非常不适,头晕、心跳加速、呕吐等。

3.触觉能力降低。由于酒会对人的中枢神经有麻醉抑制作用,饮酒后手脚的触觉反应比平时低,驾驶员踩刹车踏板时乏力,方向盘不稳,车辆容易失控。实际上,司机的脚慢了一两秒。而一辆时速60公里的车,一秒钟跑出16.67米;如果速度是每小时100公里,就是每秒27.78米,这种差异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

4.判断能力降低:饮酒后,人对光、声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操作失误增多,无法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实验表明,当饮酒者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50毫克酒精时,反应能力会下降。到100 mg时下降35%左右,到150 mg时下降50%,使人失去动作,手脚失去控制。血液中酒精含量越高,驾驶员越不能正确思考和判断车宽与路宽的关系,其行为非常盲目。

三、酒后驾车的防治措施

我国对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和刑事案件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规则,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暂扣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暂扣,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操作机动车的,暂扣机动车驾驶证三个月,并处500元罚款;饮酒后驾驶、操作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暂扣六个月,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的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受到两次以上处罚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操作机动车。"

根据网络调查,认为防治酒驾的有效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驾驶员的自我安全意识,具体措施是引导驾驶员珍爱生命(44.05%的网友建议),利用各种交通事故进行警示(29.49%的网友建议)。二是加强安全监管,具体措施是依次加大打击和处罚力度,宣传酒驾的不良社会后果。三是为禁止酒后驾驶的司机提供便利。具体措施是提供驾驶服务(21.21%网友建议)和夜间停车安全看护(18%网友建议)。

建议的预防措施:

1.安装车载防酒驾系统:在车内安装防酒驾系统,可以自动识别饮酒高峰时间,防止司机察觉作弊。如果超过国家标准,汽车就不能启动。

2.国家法律提供支持:国家对酒驾相关的限制管理提供法律规定,交通管理部门要借鉴国外的方法,对有酒驾记录的人实行酒驾预防制度。

3.提供“酒驾”服务:餐饮娱乐场所为客人提供“酒驾”服务,或者政府开通“酒驾”服务专线。

4.酒后免收过夜停车费:餐饮娱乐场所对客人酒后车辆免收过夜停车费,支持客人酒后主动放弃驾驶。

5.在酒标、酒单上印制警示语:在饭店、娱乐场所的酒瓶、酒单商标上印制“酒后勿驾车”的宣传文字和漫画。

6.避免侥幸心理:消除人们“少喝酒不会影响驾驶”的误解,分析酒精对驾驶员的影响和危害,警示人们放弃侥幸心理。

7.为醉汉叫出租车:为醉汉(无论是朋友还是陌生人)叫出租车。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的理论知识能力得到了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资料。酒驾如虎。事故吞噬着鲜活的生命,不仅让肇事司机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和严厉的法律制裁,也给双方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我们是否被人间悲剧的场景所震撼?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坚决杜绝侥幸心理。大家一起来,“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法律调查报告第二条范本:

一.调查的目的

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是我们实现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可靠保证。因此,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沈阳市中小学生法律意识的了解,探索我国城镇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现状,及时发现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漏洞和缺陷,进而提出可行的方案,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内容

调查时间:03月16日

调查地点:沈阳市白塔小学

调查对象: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年龄9-1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普查;

调查内容:* * * * 81发放问卷,排除3份不合格问卷,故有78份问卷参与统计。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你认为法律重要吗?

70.5%认为很重要,28.2%认为一般重要,0%认为不太重要,1.2%认为不重要。

2.您知道以下哪条法律?(多项选择)

宪法10.3%,刑法46.2%,民法通则11.1%,婚姻法37.2%,未成年人保护法73.1%,劳动法25.6%,环境保护法39.7%,公司法0.04%,合同法20。

你认为“违法”和“犯罪”有区别吗?

21.8%是同一个概念,但是78.2%不一样,两者不一样。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生活在城镇的未成年人法律意识都比较强,这与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家长的普遍文化水平有很大关系。在各项法律意识调查中,未成年人保护法占比最大,为73.1%,说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思想在小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学生普遍具有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占比第二大的刑法为46.2%,而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法通则,只有11.1%的同学表示了解法律,这是受我国固有的法律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因为在普通人的观念中,提到法律首先想到的是“抓人”和“量刑”,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调整和对公民权利的全面保护并不完全理解。再者,关系到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重点。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出于对社会稳定的考虑,对未成年人宣传最多的是刑法知识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这些知识侧重于义务和责任的教育,强调守法的观念,忽视了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了解法律基本程序的教育。法律教育的这种偏差不利于健全法律意识的培养。令人欣慰的是,在其他知晓率较高的法律中,除了婚姻法在日常生活中为37.2%,环保法有40%的学生知晓,说明近年来公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政府行政措施和学校教师教育都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努力改善城市环境,特别是在沈阳。从以前的白色垃圾满天飞,街道的每个角落都干净得一尘不染,市民素质明显提高。现在的小学生有这样的环保意识,真的很欣慰。

4.“未成年人”是指多少岁以下的公民?

0% 1.04% 1.04% 1.06% 91.0% 1.8%.

5.中国实行几年义务教育?

0.05%三年16.7%六年60.2%九年17.9%十二年

6.你觉得几岁可以去打工挣钱?

0%12岁0%14岁0.09%16岁91.0%18岁。

7.请依次说出紧急电话号码、报警电话号码和消防电话号码:

正确率为75.6%(男生为76.2%,女生为75%)。

以上问题考察的是小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了解程度。90%以上的小学生能准确说出“未成年人”的概念,是指65,438+08周岁以上的公民和65,438+08周岁以上能被用人单位雇佣建立劳动关系并获得劳动报酬的人,这说明学生对公民权利意识和劳动权利意识的具体法律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60%的学生知道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说明学生的教育权利意识很强,但仍需提高。有75.6%的同学能准确说出三个急救电话号码,而且根据我调查的数据,男生的情况比女生好。我觉得实际正确率应该更高,因为不排除学生没有仔细审题,答错了顺序,所以学生对三个报警电话的回答还是比较理想的。

8.老师在学校可以惩罚学生吗?

39.7%不能,侵犯了我的权利。

0.09%不会,但是老师会不会我不在乎。

51.3%就可以了。为了我们好,老师惩罚了我们。

9.你觉得父母会打孩子吗?

42.3%不能,侵犯了我的权利。

14.1%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觉得父母做也无所谓。

44.9%可以,当然父母可以打孩子。

10.你觉得老师或者家长拆你的信偷听你的电话对吗?

74.4%是错的,侵犯了我的权利。

14.1%不对,但是不知道怎么办。

11.5%是的,他们有权这么做。

11.如果你的高年级同学问你要钱,你会怎么做?

53.8%当场抵制,不肯给。

44.9%先给他们,事后告诉家长或老师。

给他们0.01%,然后假装没发生过。

12.如果你伤害了一个人,有人要求承担责任,你该怎么办?

20.5%不负责,因为我没有能力负责。

我父母有79.5%的责任,因为他们是我的监护人。

13.经营者可以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吗?

7.7%能,92.3%不能。

14.未成年人可以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吗?

12.8%能,87.2%不能

15.你曾经违反过交通规则吗?比如闯红灯

39.7%从未(男性:26.2%,女性:55.6%)。

59.0%偶尔,只要两边没车,经常就会是0.01%,即使有车。

16.父母可以随意支配孩子的积蓄吗?

52.6%当然,我所有的钱都是父母的。

29.5%不能,侵犯了我的权利。

17.9%是不能接受的,但是我也无能为力。

17.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权利被侵犯了,你会怎么做?

10.3%告诉了同学或朋友,39.7%告诉了老师或家长,

26.9%向司法机关求助,23.1%默默忍受。

18.当你去超市的时候,如果工作人员怀疑你偷东西,他们可以搜查你吗?

34.6%拒绝19.2%如果对方态度强硬,他们也只好接受。

46.2%的人完全接受(男性:59.5%,女性:30.6%)

以上问题主要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人身权、财产权、通信自由、人格权等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调查结果基本接近我们的预期结果,但有些数据也让我们担忧。比如10题,50%的学生赞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体罚,而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管机构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我相信体罚在所有的学校都会发生,也不排除其效果显著的可能。但是,这种侵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伤害未成年人身心的教育方式必须得到纠正。同样的道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不应该使用体罚,而应该用一种更善良、更文明的方式来表现成年人的涵养,因为社会在进步,法制在完善,传统教育模式的糟粕必须摒弃,否则我们就不叫现代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国人民和中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检查通信时,除因国家安全或者侦查刑事犯罪的需要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也做出了类似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泄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或者查阅无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但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为了追查犯罪依法进行检查的除外。在该问题的回答数据中,有14.1%的同学在自己的通信自由权受到侵害时束手无策,而有11.5%的同学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因此,在这方面,要及时向学生传达公民和未成年人的权利,维护他们的权利。在父母随意支配子女存款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当然,我的钱都是父母的”,只有29.5%的学生明确表示这样做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很常见。父母每天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觉得大人在金钱上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由于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行使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否则行为无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可以为未成年人保管财产,防止未成年人不当处分财产。但是,监护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控制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可以行使与其年龄和智力相适应的行为,父母不应“剥夺”孩子的财产权。鉴于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监护人可以通过赠与、继承、特殊劳动报酬等方式照顾子女的合法收入。,或者和子女商量后一起处理财产。

53.8%的同学认为当问题13中未成年人的人身权、财产权被当场侵犯时,

抵制维权,44.9%的同学表示先给,事后告诉家长或老师。第二种学生的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缓和智胜”的方式,因为未成年人在身体状况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硬抗,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伤害和麻烦。选择当场反抗的同学有法律意识,有与黑恶势力斗争的勇气和魄力,这是值得欣慰的,但我觉得这种事情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聪明理性的处理,至少要保住自己的命,然后才是财产。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向恶势力妥协。我们可以事后向家长、老师或者司法机关求助,让有能力有权力的人来惩恶扬善。调查中只有一名学生表示“事后给他们钱的事情没有发生。”我觉得这需要家长尽最大努力去教育学生。

学生清楚地知道并能遵守关于经营者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的规定和未成年人不能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的事实。对于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59.0%的同学表示“偶尔,只要两边都没有车”,女生的情况比男生好很多。我觉得这个问题源于大人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导致了孩子的侥幸心理。我们可能会因为生命中短暂的时间而违反交通规则。但是这种行为代代相传,让未成年人养成了乱穿马路、闯红灯的坏习惯,得不偿失。交通事故就算有伤亡,后悔就更晚了。所以,文明出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根除交通陋习,创造和谐交通的良方。

关于在超市的搜索,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有46.2%的同学选择完全接受,而且大部分是男生,只有34.6%的同学坚决拒绝。这让我们担心,这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人格权的行为,在孩子心中已经成为一种法律行为。好像要搜孩子的身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被侵犯了。希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能及时给孩子灌输维权的理念。比如他们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等方式证明自己。绝不让违法人员,尤其是女生有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警惕这种以涉嫌盗窃为借口的搜查,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23.1%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这个数据也让我们特别担心。即使在学校和家里,也会出现孩子在大人面前不主动的情况,老师有保护的义务,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当孩子独自面对侵害时,这种默默忍受的被动态度不仅侵犯了他们的权利,还会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甚至鼓励他们反复犯罪。在正常的教育中,大人不仅要教孩子不要做违法的事情,还要告诉孩子如何在面对邪恶的时候维护自己的权益,在保全自己人身安全的同时与恶势力作斗争。总之,灌输法律意识,不仅是让孩子知道法律不违法,更是让孩子知道法律不违法。

19.你是怎么了解到法律知识的?(多项选择)

21.8%学校50%图书、报纸、杂志69.2%互联网、电视21.8%其他以上结果表明,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现代新闻媒体获取法律知识较多,体现了城市小学生法制教育的特点。有一半的学生通过书报杂志获取法律信息,这表明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与过去学校老师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电视新闻和报纸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认为一些学校通过参观法庭、模拟审判等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非常可取的。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要从小学生做起,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相信我们在人人知法、人人守法、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四。结论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该地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强,能够清晰地知晓简单的法律常识,调查结果令人满意。但是,一些问题向我们展示了法律教育中的不足,我们应该及时弥补这些漏洞。比如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培养,要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成年人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扭转未成年人不重视法律的错误态度,消除一些人的侥幸心理,减少违法犯罪现象,使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此外,要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渠道,形成网络化。特别要注意发挥大众传媒传播法律信息和法律知识的作用,避免枯燥的教育方式,比如写一些漫画法制宣传小册子,开展教育法制宣传活动等。在内容上,既要满足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需求,又要让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服务。

动词 (verb的缩写)附言

在这次调查中,我访问了我的母校白小学,见到了这位离开了十年的老师和她现在教的学生。学生们单纯可爱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场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发放的问卷数量相对较少,调查对象样本相对单一,限制了调查的准确性和普遍性。另外,在写调查报告时,发现问卷问题的逻辑性和针对性不够明显,以后设计调查问卷时要吸取教训。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在小学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这次法学专业的社会调查,数据真实可靠。在这次调查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收获了很多感悟。最后,感谢白塔小学师生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学校的老师们认真阅读并修改我报告中的疏漏和不足,以便下次完善!

以上是边肖今天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