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草药名人故事

炎帝神农氏在“教人耕田、种粮、培雷云、驯五禽戏”,创造织布、促进贸易、建城,带领人类进入熟食时代等方面的贡献,已为人们所熟知。神农对人类的另一大贡献是品尝草药,教会人类开始用草药治病,为民族生存,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探索中医药这个伟大的宝库。就是写神农尝百草,发明中草药的艰难历程。

公元前5000年,炎帝神农率领的南方部落联盟越来越强大,疆域越来越广,由他率领的士兵也越来越多。为了根除同样强大的北方部落的长期骚扰,他率领数万将士来到黄河边一个叫板泉(河北怀来)的地方,在那里与同样庞大的北方部落队伍对峙。两军一触即发,在黑暗中厮杀。

心地善良的炎帝神农,看到家乡很多孩子死在外地,心痛不已,不愿再继续战斗下去。他主动与北方首领讲和,愿意退守南方带领部落联盟的人休养生息。

神农回到烈山(今称九龙山)时,看到到处都是受伤感染的士兵,因“疫症”病倒的村民,甚至他的母亲安也卧病在床,吃不下饭,眼睛也看不清楚。神农伤心欲绝。他决心找到能治愈这些伤兵、因流行病而病倒的村民以及他母亲的病的药物。

听说山里有一种仙草,能治百病。神农把南方部落联盟的事务交给下属管理。他自己扭着篮子,带领几个战士到九龙山去找。在没有文字记载和说明的情况下,神农只能靠自己品尝的原始方法来鉴别。他把枣、甘草等吃后甘甜爽口的草药或水果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尝过之后,感觉又苦又难下咽,马鞭草、茵陈等腹部不舒服的药材就放在另一个篮子里。有一次,神农在品尝一种黄花草时,一只毒虫在他手背上咬了一口。他觉得又痒又痛,很快就红肿了。情急之下,他把嚼在嘴里的草渣吐在手背发痒的部位。很快,患处不痒了,红肿也明显消退。精明的神农意识到这种草有很好的解毒消肿止痛作用。带回部落联盟的住处,让受伤的士兵嚼草,敷在患处。感染的伤口会在几天内愈合,而那些默默吞草的伤兵会愈合得更快,这让神农意识到内服配合外用可以明显提高药物的疗效。这种黄花草就是人们熟悉的蒲公英,也叫黄花苗。神农还把这种蒲公英给感染了疫症的人服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就连他妈的红眼病,吃了点蒲公英也明显好转了。

为了找到更有效的草药,也为了找到传说中的仙草,神农背着还没有痊愈的母亲,带着家人和一些随从沿着九龙山一路向西。他们走啊走。经过几十天的努力,他们来到了一个很高很大的山涧前,停了下来。他们为母亲、她的家人和随行人员搭建了一个小屋。这里现在叫神农架,山涧流过的地方叫神农溪。

神农架是比九龙山大很多的山,这里的药材比九龙山多。为了找到治病的“仙草”,神农还是想办法自己鉴定。他每天尝药的时候,经常吃了有毒的药就倒地不起。有一次,他在痛苦无助的时候,遇到了一棵有香味的小树,让他轻松了很多。他敏锐的观察力告诉他,这种药可能有解毒作用。他迅速撕下这棵小树的叶子,放在嘴里咀嚼,吞进肚子里。好像是在检查什么,很快肠道里的毒就被洗干净了,全身感觉舒服多了。所以神农把这种小叶子叫做“茶叶”。后来有文字记载后,茶业被写成《茶经》,史书(淮南子。修武训)记载“神农尝百草,水泉甘苦,命知避之。”

为了找到更多有用的草药,神农去深山寻找,爬山涉水,吃了很多苦。一天,神农在一条山涧里采药,突然下起了大雨,全身湿透了。他又累又饿。一向坚强的神农病倒了。他躺在一个山洞的石板上,头痛身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他以为自己要死了。他起身想下山找水喝。没想到路很滑,他的身体在打滑。神农站起来,仔细看了看救了他一命的粗草。突然,他看到粗糙的草地旁有两个黄色的块茎,于是他弯下腰捡起来,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当这种辛辣带点香气的汁液进入胃中时,他感到微微出汗,神清气爽,神清气爽,胃口大开。神农把这种不仅救了他的命,还治好了他的病的粗草的根,以他的姓氏命名为“姜”,意思是这种草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神农回到神农溪附近的棚子里居住时,看见母亲在离棚子不远的山坡上摘一朵黄花。“妈妈,你眼睛看不清楚,那你为什么还要走那么远的路去摘花?”孝顺的神农从母亲手里接过篮子说。l

“吃了这朵花,我的眼睛更亮了,眼睛也变淡了。”神农妈妈高兴地说。神农睁开妈妈的眼皮,高兴地说:“谢谢妈妈,帮我又找到了一种药。”神农把这种花命名为明木花,后来医书上写为菊花。

神农没有停下来鉴定中药材。为了尽可能减少药物中毒的次数和程度,神农把采来的草药拿回家给圈养的猪、狗、牛、羊吃,看看有没有中毒反应。如果没有异常反应,他自己尝了尝。他把没有剧烈麻、辣、口灼、腹痛等异常反应的药材放进一个长筐里,叫药;如果把品尝后有明显不适感的草药放在一个花园的篮子里,就叫毒草,把这些草药种在一个草本花园里,让人们学会识别和种植。神农用自己的身体甚至自己的生命告诉部落的人们这些经历,使人们避之不及,从而大大减少了疾病带来的困扰。

神农在识别草药的过程中发现,草药的味道与药物的功能密切相关。比如甜味药物有一定的补充,如甘草、红枣等,能使人兴奋,精力充沛,体力倍增;苦药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如野菊花、蒲公英,可治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生疮等火病;酸味药有收敛止泻作用,如马齿苋、酸浆可治腹泻;辛类药物有散表的作用,如生姜、葱白等,能散风寒感冒症状,如感受寒湿引起的头痛、发热等。

神农对中草药的探索越来越多,跑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一天,他来到茶乡白鹿原(今湖南省炎陵县),看到许多茶树,非常高兴。他一边采摘茶叶,一边走进大山,来到山沟里。当他看到一棵腐烂的树边上长着许多黄花草时,他习惯性地拔了两根草放在嘴里嚼着。也许他吃了它们。少嚼一点口中带黄花的药材,然后根据其辛、辣、麻、酸、甜、苦的味道初步分辨药性,再喂给羊、狗、猪等动物观察,而把带黄花的杂草嚼碎,不经意间吃掉。谁知道这种草剧毒无比?药汁吞入胃中后,会感到心痛、腹痛难忍、头晕、出汗、嘴唇发紫。吃有排毒功能的茶也没用。他知道他的时间到了,他很快就会死去。他赶紧拉住匆匆赶来的店员说:“这草药让我肝肠寸断。姑且叫断肠草吧。它是毒药之王。仔细记住它的特性,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吃这种毒草。”然后他就昏过去了,再也没醒过来。

神农以其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亲自品尝和体验了以自己高贵的生命为代价发现的中药材,并由其族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直到东汉时期,这些中草药的名称才根据其药用功能进行分类,记载了252种植物药,67种动物药和矿物药。书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品可常食,无毒性,有延年益寿、消除疾病的功效;中药毒性小,具有祛病滋补双重作用,但不易长期服用;劣药有泻下作用,甚至有很大毒性。服用时应停药,不宜长期服用。本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性专著((神农草经)),也是我国汉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显示了颜地神农对中医中药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