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疫情的影响?

1,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等。,激活消费氛围,提振消费信心。比如在广州,通过主流媒体推出系列促进消费专刊,广泛传播消费信息,推广优质商品和服务,引导消费时尚;开展“温暖爱广州”活动,引导全市商业综合体、餐饮集聚区、家政服务、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参与,推出消费优惠,提供暖心服务,实现暖城、暖企、暖场;举办“花开花落,快乐购物”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节日和广州国际购物节、国际美食节,让消费者有更多的消费意愿。

2.优化消费供给,提供更多选择。许多城市希望培育和宣传本土品牌,大力推广“国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比如,上海努力搭建本土品牌推广平台,加大“上海制造”品牌推广力度,对符合一定标准的知名本土品牌的品牌建设提供资金、宣传资源等支持;支持老字号创新产品和销售模式,深化老字号与电商平台合作;支持品牌企业在上海开设更多高端旗舰店和体验店,支持国际品牌将中国总部升级为亚太总部乃至全球总部。例如,广州推动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不断增加,制定实施老字号商标宣传、保护和培育措施,积极推进“老字号街”、“非遗街区”等项目建设。

3.消费模式的创新。多重消费场景的流行,催生了新的消费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新的消费模式。很多地方也利用这种新趋势,推动消费场景和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北京市积极推进实体商业直播卖货等新模式推广,引导线上企业推广移动“菜篮子”等新模式,培育门店送货上门、“前置仓+配送站”等一批示范项目。比如,上海鼓励电商平台在流量、数据等方面赋能实体商家,支持商圈、商业街、品牌、商家开展数字化全渠道营销活动;促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娱乐、在线旅游、非接触式配送、无人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支持餐饮、家政等生活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涵盖居民“衣食住行、娱乐”并基于地理位置的个性化本地生活服务;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探索建设商圈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客流、消费等商圈公共数据服务体系。比如,深圳将打造“深圳购物”系列品牌,大力繁荣夜间经济,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和引导,促进智慧消费升级和引导主要体现在促进大众消费,促进时尚消费,开拓信息消费空间。比如,上海启动新一轮汽车以旧换新,对个人消费者报废或转让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车,购买国六排放标准新燃油车,给予适当补贴;推动本市新增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采用新能源汽车;扩大高端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信息产品消费;鼓励企业补贴居民淘汰旧家电和家具,购买绿色智能家电和环保家具。比如,广州支持举办大型全球新品发布活动,在场地、宣传等方面给予新品发布支持;培育新的产品发布平台和服务机构,发展集时尚设计、展示、发布、购物、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时尚消费模式。例如,深圳大力支持绿色消费和智能消费,通过促进文化旅游和娱乐消费,发展信息消费,鼓励高端服务消费。一方面,专业市场要改造升级,增强其便民商业功能;另一方面,应加强消费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更多措施提高消费的便利性。比如,北京将推进生活服务业标准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8项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的社区覆盖率在98%左右。例如,广州推动专业市场向高端服务、总部、会展、电子商务、国际化、创业创新等现代市场转型发展,加快完善城市配送物流网络体系,开展城市配送节点升级改造,推动建立整体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鼓励在农产品产地建设适度规模的冷链设施。?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尚不明朗。在全球贸易和国际分工受阻的当下,畅通国内流通,提振国内消费信心和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各地从消费环境、载体、供给、方式等多方面提振消费的努力逐步显现成效。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来看,提振消费市场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21至1-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在疫情背景下,这是一个亮眼的数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消费从场景到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