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1

?李清照的父亲是李,和母亲一直争吵不休。据现代人考证,有两个,一个是宰相王珏的长女(1019-1085),一个是状元王的长女(1012-1085)。《宋史》载:“李,叔文,生于济南。年轻的时候,帅气的警察很不一样...于是他成为了一名学者。他被调到冀州参军当见习军官,在云州当了教授。县长因为穷,想当他的官,所以谢谢。他考上了帝国理工,然后转了博士。他因写文章而为苏轼所知...他的妻子王,的孙女,也擅长写作。女明摄,诗曰尤谓石。她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明成,取名易安居士。"

王以65,438+09岁的高龄考中状元。元丰八年(65,438+0085)七月死的时候,他的墓志铭里有后人和婚姻的记载,但是他不记得他的孙女嫁给了谁,这似乎和《宋史》里所载的相矛盾。王的妻子死于建安八年(1093)。王之妻的墓志铭,记载了她的三个孙女:“常风一郎,校书李在室。”这与2001年济南出土的《何志墓志》的校对秘书左风一郎和李(1093)的记载完全一致。这可以证明李的妻子是王的孙女。

王的墓志铭中没有李的记载,这意味着李直到1085年王去世前,与君子府王并无婚姻关系。算下来,李娶这个老婆的时间应该在1086到1092之间。从“房中两人”来看,王的另外两个孙女当时都还小,推测大孙女是在1089到1092之间出嫁的。但四年(1089),李在京新房“有竹厅”,两种情况相符。李清照生于元丰七年(1084)。此时,王的大孙女还没有嫁给李,这就基本排除了是李清照生母的可能。

宋朝政坛又多了一个王氏家族,有王准、王选做宰相。据王文公弓玄墓碑记载,王选也死于元丰八年(1085),有四女。“郧州教授李早逝,前博士陆天下第一,婚前书生郑忠为蓬莱郡王。”李约于1082年至1085年任郧州刺史。可见,王珏的女儿是李更早的妻子,多数学者认为她是李清照的生母,生下李清照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这是唯一“合理”的推论。

但是,这个推论相当值得怀疑。问题是,王珏的女儿会死多早?她什么时候和李结婚的?有人认为李在云州任教授时娶了王珏的女儿,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王珏去世时,郧州教授只是李的最终官职,正如王去世时,李的最终官职是《左风艺朗》和《尚书省校书》。

北宋都城(今开封)有榜下择夫的习俗,又称“夫婿”。这种趋势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在宋友生那里,我有了独享职业的意思。“丧偶”的都是高官显贵,包括富人,丧偶的都是新学士。欧阳修在考进士时被朝廷高官“寡居”。

李有着难得的才华和名声,而且“和警察的帅很不一样”。熙宁九年(1076)中进士后,也进了衙门。那一年恰逢王珏从副丞相升为正丞相,他以自己的春风为荣。他想“嫁个老公”,给大女儿选了个老公。可想而知他对此有多重视。作为一个没有官宦背景的普通文人,李很难不被效仿。这段婚姻是1076下半年缔结的。但种种迹象表明,王珏的女儿未必是李清照的生母。

先看她成为李清照生母的概率。从1076到1085,* * 9年,这期间王珏的女儿肯定死了。如果把这个时间分成九段,王最近两年死亡的概率是22.22%,前七年死亡的概率是77.77%。而她有机会生下李清照,也要失去一年。只有12.5%的可能性。如果把这八分之一的可能性推定为事实,那就很勉强了,这是一个危险的判断。

再看“早死”这个概念。墓志铭和族谱中“早逝”的含义是未成年,或者不婚而死,类似于曾巩墓志铭中谈到他的两个女儿时的“少年愁”,她们是“两个早逝的少妇”,没有结婚。“早死”往往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没有孩子。这可能意味着王珏的女儿在嫁给李后不久就去世了,她没来得及生下一男一女。

苏轼《滕府墓志铭》记载滕府五女:“常世超问郎知谁在滁州,后为宣德郎秘书,省正字王冰,早逝,后为宣德郎神医王焕之,后为王冰……”虽然墓志铭中没有写明腾夫二女儿的死亡时间,但似乎她的四个女儿又嫁给了同一个人,或者是两三年后。如果宰相王珏的三女儿一直没有答应嫁给郑中仲(答应结婚就是保留的意思,或者是因为这个女儿很年轻,但也体现了宰相的实力),就有可能拿回李。

如果你死得早,你就不会迟到。从1076到1084这八年间,王爵的女儿死在1080之前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她跟李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在生下李清照后就去世了,那似乎也不算是“早逝”。欧阳修的妻子徐在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当然,王选的墓志铭称他为“早逝”,也可以勉强理解为只是死在王选之前,但实在是勉强。

第三,看王珏女儿的死因。人们不知道王珏女儿的死因。新婚妇女的死亡最容易与分娩过程中第一个孩子的死亡联系在一起。毕竟当时出生死亡率高。王的墓志铭上写着,“有八个女人,三个死在房中,三个死在嫁给朝医程思恭之后,朝任,还有孙亚青。今有两人升官为史二人,乃玄德郎吕”王的女儿死亡率极高,其中三个结婚不久就夭折了。寇准的墓志铭记载了四个女儿:“长侍尚舒,吏部侍郎,王澍,同室太傅毕,次子纪氏……”寇准的二女儿和滕复的女儿的情况很像。宋代晋安名臣范艳的小女儿生了三子六女,其中二、五、六女都是婚后早逝。可以说婚后“早逝”是很常见的。

让我们看看李做学问后的履历。《宋史》说他“调冀州胡俟从军,试图做官,在云州当了教授”。没有在北京工作的迹象。赵挺之是宰相,“火热的心可以凉”;秦桧为宰相,“亲婚拉援以进”。而王珏是李的宰相,就没那么“幸运”了,似乎一直是个不劳而获的宰相女婿。

王珏的第三女婿郑中钟和外孙女秦桧都是宰相,另一个外孙女孟忠厚也在宰相附近。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发展势头顺利,李也将和郑中钟、一样,凭借自己的科举背景和宰相王的家世影响力,有机会逐渐登上权力巅峰,甚至成为宰相。然而,李的最高官职是礼部员外郎,他仕途的起点没有受到照顾的迹象。进了进士后,他四处活动,做小官吏。直到1086宰相岳父去世,他才回京入国子监。他没打算和新婚妻子在北京待几天。总理的权力和威望似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李再看看的经济情况。《宋史》说他“调冀州诸大臣参军...县令因为穷,就想当官。”按说,李有幸成为丞相的女婿,而且他的运气超过了同科的大多数文人,刚好成了女婿。他会穷到什么程度?能穷到什么程度?至于穷人需要一个县令,自然会让女婿合理合法地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虽然做官可以拿双份工资,但是丞相家很有钱,光仆人就有几百个,丞相女婿似乎也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第三,看李对的个人感受。1089,晁写《一个竹堂的故事》,引用李自己的一段话:“一个丈夫和一个女人知道自己的高贵和低贱在哪里吗?”玉之美,与蓝田抵,喜鹊沉入美木,足趾以为盘食。白鹇配锦鸡,山中蜡,贵人配百金。茶以为粥,胡人以为好吃。老公和房产本来就更便宜,更不贵。今王城广阔,九处四处,三门,1200方,始于诸侯。至于庶人,宫闱连墙,车马用,人气蒸蒸,喧哗四起。想找个有规模的地方,做不到。而穷人无事可做,更糟糕的是什么?可是,擂台被挡,那些以竹为我堂的人不知道能有多少人..."?

这段话的大意是,关于事物的层次,没有一定的规律,只看它们在哪里。汴梁都城如此辽阔繁华,不是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自己想要的。如果是普通人,厕所都没地方放。在过去的十年里,李不仅体验了上层社会的奢华,也深刻理解了下层社会的疾苦。他看似心满意足的表情中夹杂着与首相女儿离别的梦幻感,个人命运犹如过山车,跌宕起伏,如过眼烟云。

首先看李清照和家人的关系。李清照位于两个政治家族的中心。她娘家和婆家都有宰相背景,尤其是娘家,影响一直延续到晚年。然而各种资料显示,李清照几乎和她的家族没有任何关系。李清照从来没有提过自己的母亲(宰相的女儿),也没有从小就失去母亲的意思。李清照婚前在京畿的交往仅限于她父亲的好友和晁(1093-1094为知府),她与显赫的家族成员没有任何交往经历。丞相王珏有五子四女,孙辈较多。如果算上他父亲王准的后代,就更多了。别的不说,王准的九个孙子,余忠、马谡、李、吕、郑忠、易、、、邓彝人,都是读书人,属于“中国”

(李清照图片来自网络)

郑钟忠两次担任总理,与权臣蔡京多次交锋。"自修年,一亿年,都来到了侍从."郑中钟死后,郑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孟忠厚封诏安郡王,开政仪以三司,从一品。他曾经拿着龙游太后的圣旨,欢迎康王赵构当皇帝,立过大功。虽然他不是总理,“这就像一个屠杀的案例。”而卒,三子皆除秘阁,六亲各入一官。“更不用说秦桧的位置了,总是下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些重量级人物和他们的后代、亲属,都没有看到和李清照打交道的影子。

其次,看李清照遇到问题依靠谁。这也许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建言三年(1129),赵明诚死后,御医王济宪前来勒索钱财,想用仅有的三百两黄金买断李清照家所有的珍贵文物、石刻书画。这个大问题被兵部尚书谢克甲解决了。谢可佳和赵明诚是堂兄弟。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与第二次结婚的张汝舟离婚,面临两年牢狱之灾。这个大问题被兵部侍郎秦崇礼解决了,他是赵明诚的远房亲戚。都是公婆,况且李清照的宰相和公公,包括太守的丈夫,早就去世了,她有权势的家人只是袖手旁观。

李清照逃亡南方,尤其是在丈夫赵明诚死后。她独自一人带着从青州运来的许多书籍和文物,辗转广州、明州、奉化、宁海、台州、温州,后来投靠金华,急需帮助。根据先生的梳理,李清照找的是弟弟李傕、赵明诚的朋友和下属,以及李的朋友晁的儿子。根据陶然的分析,李清照是有意投奔她的两位在江西工作的舅舅和,以及她的丈夫李维。当时王中山知抚州,王忠禹知袁州,李维在洪州(南昌)。后来三人都有投降金兵出城逃亡的劣迹,为当时人所唾弃。陶然认为李清照在《石头记序》中没有提及二叔,是“亲族禁忌”。但她明确提到了赵明诚的“小姨子”,也不避讳自己的亲戚。她还把一些行李书送到卓立暂时存放,然后投入了战争。

事实上,当卓立在洪州时,孟忠厚作为皇太后的兄长,也负责为皇太后辩护。李清照既然能找到嫂子卓立,为什么不去找同样在洪州(南昌)的表妹孟忠厚呢?他的职位不是更高吗?这可能暗示李清照根本无意去找两位“叔叔”,她的目标只有卓立。李清照随朝廷逐渐定居临安后,仍无与家人联系的迹象。

第三,秦桧家族对李清照的态度。李清照与“娘家”唯一已知的联系,是宋代的一份小心翼翼的记载:“李易安绍兴桂海(1143)在京师,因端午亲戚结婚者入朝...秦楚材(之弟,字子)在汉源时,恨之入骨,遂罢兵。赐金帛。”李清照应该不止一次两次参加这样的官方活动,要么是作为宰相王珏家族的晚辈,要么是作为赵明诚的妻子。毕竟赵明诚多次担任朝廷知府,李清照无疑是“已婚之女”。但是为什么秦子这么讨厌李清照呢?有学者认为,秦子恨秦崇礼,惹怒了李清照的怒火和报复,是因为秦崇礼一直与秦桧不和,是他救了李清照。这个道理逻辑成立,大方向没有问题。但从情感上来说,这仍然是不恰当的,因为秦子表现出的“厌恶”多于“愤怒”。

所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清照和郑钟忠、秦桧和孟忠厚根本没有血缘关系。李清照只是名义上的王珏的孙女。很清楚,李清照连一点宰相王的血统都没有。他认为李清照只是一个热点,一个冒名顶替者,没有资格去弥补。当然,秦子讨厌李清照的另一个原因是她有第二次结婚的“污点”。

假设秦桧真的是李清照表妹的丈夫。作为他表哥的哥哥,是不是应该得到一点尊重?他毕竟不同于秦桧,在血缘关系上相对隔了一层。况且此时李清照年事已高,对秦家构不成威胁。秦子完全没有必要冷眼看着这个“表哥”,如此厌恶。

也许真实的场景是这样的:王珏的女儿在与李结婚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丞相的掌上明珠,不管是不是因为李的缘故,丞相王都可以拿他出气,把他赶出京城,不管这件事,眼不见心不烦。这也是《宋史》说李“抽调”冀州居士参军的原因。很明显,他在调任前是有官职的。如果是从京城之外放出来的,如果有王丞相的背景,如果是侧重于训练基层的演习,是否应该拉出来跟进?

假设这个时候宰相的女儿死了,升职的逻辑就不存在了,就算不降级,也配得上你。李的金婚是昙花一现,又是一阵旋风。无奈之下,李仍以自己的才华自居,并不接受县令因其贫穷而拿双薪兼职的好意。“谢谢”应该这样说。它表现出来的不一定是品格的高格调,而是“仇恨”的力量。

王珏的女儿是李的妻子,但她不是李清照的生母。如果这是真的,李清照的生母会是谁?她可能是济南人,也可能是章丘人或历城人(历下),似乎是李考进士前在家乡的“原配”。李生于1049左右,进士时28岁。很可能他已经结婚了。宋代虽然结婚年龄不尽相同,但早婚是普遍现象。赵明诚嫁给李清照的时候是21岁,苏轼的苏辙兄弟是18和16岁结婚,王安石才20岁。

李的“初婚”时间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济南出土的何止墓志铭是李和李兄弟所撰。墓志开首,中三大夫何公下葬,其子使者来邀,曰:‘吾对子弟最敬最亲,子当父之铭。’格非很幸运在中国分手,在这二十年里...“这篇墓志铭写于元佑八年(1093),之前的20年是1073。这时,正是治理取得巨大成效的一年,李和只在见过一面。这个“李宗”指的是哪里?他只“住在周琦临猗”,“因病死在家中”,最后选择葬在“黎城县西南高枫乡黄台里”。从上下文来看,他应该只死在李夏城,这个“李吕”也应该是指李夏城。这两家过去是邻居。从他没有葬在祖籍临沂来看,他可能已经占领了这座城市。也就是说,李的哥哥在1073之前离开章丘虎山,定居。这时,李极有可能已经结婚了。他一定是悠闲地调查了丽霞市,因为他写了“日历的故事”,非常详细,写得很好。

如果李在进士时没有坚决拒绝宰相的“寡夫”,但又不想也不敢与妻子离婚,那么他对付“寡夫”最有可能的选择就是“一妻一妾”,或者把原配放在家乡,娶了京城的新娘。苏轼和李写了一句话,“听说公几日不安,为之担忧,又怕夫人见了带头骂。听说已经渐渐安定下来,真是莫大的安慰。”“贾嫂”类似于当时“贾家”“右家”的说法,表示出自名门之妻,还是大嫂或正妻?苏轼的文字写于黄州贬谪时期(1080年2月-1084年4月),可见李家经常发生激烈的矛盾。说到老婆,既有“A姐”又有“B姐”?《弟媳C》?有没有可能是妻妾矛盾,不得而知。然而,李与王结婚后,夫妻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尖锐的矛盾,甚至两个妻子之间的激烈斗争。丞相的女儿嫁给李,自然不能吃亏。原配据理力争,她不愿意低头。

冀州历来民风浓厚,苏辙曾经写过一首诗,比较周琛和冀州的不同,说“马丁真静而困,俗强而懒。”。李清照出道之初,豪情涌动,直接与父母并诗,在无锡写诗与张文倩。在父亲被打上元佑党员的烙印时,李清照毫无畏惧地给父亲写信,甚至指责父亲冷酷无情,显然继承了“强梁”的基因。而“酣睡不尽残酒”“醉不认路”都暗示着李清照家的富贵和她对少年李清照的放任。

李是章丘人的证据很多。但为什么世人长久以来都把李清照当成历法人呢?她甚至说她家住在刘旭泉附近。郭沫若曾写“大明湖畔,趵突泉,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在金石学上,文采有先主遗风。”老郭是一位研究甲骨文的大学者。他默认李清照是黎城人,与《黎城县志》将他列为黎城人并不完全相关。应该和他在黎城的真实生活有关,他的生母在黎城,有一定的影响和渊源。

周琦的经济在宋代非常发达,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广告商标“刘进安贾公富针行”就是明证。1984年济南六里山出土的傅昭墓志铭中,傅昭(1076-1135)说“公先嫁李。,可见刘和李二是历城最受欢迎的名字。据新编纂的《济南通史》宋金元分析,当时丽霞有四五万人。李清照生而无衣无食必有原因,或者李的原配是富家千金,又或者是刘。

在李清照的诗词中,明确提到自己的家乡有一个“西亭”,在历城有,章丘没有。“总记西亭落日”是说我对它印象特别深刻,不是偶尔去看看,而是生活的痕迹很明显。宋代济南确有亭台楼阁,苏辙任济南刺史时有诗《徐正泉秀才西阁》。李清照晚年自制的文集是《漱玉词》,或与她早年的家乡生活有关。晁于1094年在题写《满婷坊》一文,题写“北诸城青,南山绿...飞春洗玉”就好。这里的“全飞漱玉”可能特指漱源泉。晋代名泉碑有舒玉泉之名,在进贤泉之南,刘绪泉在进贤泉之东。据推测,这种泉水在宋代就已存在。

李清照的生母既不是王爵的女儿,也不是王的孙女。她的生母李是的“亲生”女儿,包括她母亲的遗产。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李墓是“谷中绝”,隐蔽而不明显。李诗词歌赋已失传,硕果仅存。我期待未来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