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珍稀鹿种?

在中国生产的18种鹿中,有四五种是中国特有的。除了举世闻名的麋鹿,另外两个物种也很有名,分别是白唇鹿和黄麂。此外,还有几个物种虽然不是中国特有的,但珍贵稀有,如海南岛的坡鹿、西藏昌都的白鹿、西藏的寿鹿、新疆西部的天山马鹿等。

白唇鹿:除了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送给斯里兰卡一对(现存一只)和20世纪80年代初送给尼泊尔一对外,没有其他国家见过这种中国特产的鹿。它的起源仅限于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分地区,甘肃中部和东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地区的动物,一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区,夏季甚至可以上升到5000米,活动于高山灌木或高山草甸。有着又厚又长的毛,不怕雪和寒冷,以山草和灌木的嫩枝叶为食。这是一个非常顽强和苦涩的鹿种。

白唇鹿的主要特征,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个纯白的下唇,一直延伸到喉咙上部和吻的两端,所以也可以叫白唇鹿。在甘肃、青海等地,俗称黄鹿或草鹿。白唇鹿的夏季毛呈棕黄色,与当地俗称的绿鹿有明显区别。这两只鹿的鹿角也有明显的不同。马鹿茸的眉叉离二级叉很近,而白唇鹿角离二级叉很远,二级叉特别长,主枝略扁。这些都不难区分。

在白唇鹿和马鹿的产地相互重叠的地方,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祁连山北麓,发现了白唇鹿和马鹿的自然杂交,产生了杂交后代。

近年来,青海、甘肃、四川的几个养鹿场开始驯养白唇鹿,其中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养鹿场数量最多,达数百家。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9年,* * *捕获幼白唇鹿710只,驯养存活363只,存活率51.13%。此外,集体和个人也有分散饲养。据悉,现在可以进行放牧,不仅可以减少饲料费,节省劳动力,还有助于改变其野外习性,提高繁殖率。

在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中,只有三种鹿属于第一类,即白唇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一般来说,梅花鹿并不是什么珍稀动物,因为这种鹿不仅在公园、动物园里很容易看到,在国内很多养鹿场也大量饲养。但仍可归类为稀有动物。

先说“简”。这种鹿的鹿茸是各种鹿茸中最贵的,在药材中被称为“黄鹿茸”。此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也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它是一种珍贵的动物。

其次是“稀疏”。虽然家养的梅花鹿很多,但是野生的特别少。不仅河北亚种和山西亚种的野生种已经灭绝多年,而且曾经数量丰富的华南和东北亚分布最广、最丰富的物种现在也少之又少,未来岌岌可危。至于台湾省亚种,在野外是否有是个问题。恐怕我们只能在动物园里找到一些。幸运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在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和甘肃南部靠近四川边境的迭部发现了梅花鹿的一个新亚种,估计数量约为一两百只。他们经常生活在混交林或草地的边缘,有时与牛一起放牧,有时与苏门羚和黑麂一起休息。到目前为止,这个新亚种还没有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动物园展出过,所以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应该把保护仅存的野生梅花鹿作为重点。江西省彭泽县桃红岭是江西省唯一产梅花鹿的地方。据估计,这里还剩下约100只华南亚种,现在已被定为梅花鹿自然保护区。

虽然梅花鹿的亚种很多,但在形态上差别不大,但在个体大小、毛色深浅、斑点数量和大小、背中线长度和明显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台湾省亚种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东北亚种最大,肩高110 cm以上,体重120 kg以上。

波卢

坡鹿,又名眉叉鹿、泽鹿、眉角鹿等。,外形与梅花鹿相似,但体型较小,斑点较少。一般体长约160 cm,肩高104 ~ 110 cm,体重60 ~ 100 kg。体形狭长,颈和四肢也细长,背环不明显,主蹄窄而尖,侧蹄小。雌性的头上没有角。雄性头上的上角形状特殊,眉叉较大,向前生长后略向上弯曲,躯干则先向后弯曲,再向上弯曲向前伸展。树干下面没有叉子。好像没有副叉和三叉戟。其实叉的位置更高,都长到树干上端了。躯干与眉叉相连,形成一个角度较大的弧形,几乎呈弓状,上端有3 ~ 6个尖而细的尖端,与梅花鹿等鹿明显不同。角的长度约为100 cm,厚度为12 ~ 13 cm,角间距离超过78 cm,眉叉也很长,可达45 cm。体毛一般为红棕色至黄棕色,背部颜色较深。背部中央从颈部到尾部基部有一条垂直的深褐色脊状条纹,条纹两侧点缀着白色的花形斑点。每个斑点有一枚铜币那么大,间距3厘米左右。另外屁股上还有几个白斑。雄性动物的毛色比雌性动物深,尤其是在发情交配季节,毛色更鲜艳。秋末冬初,全身换上了又长又粗的冬毛,白斑褪去,几乎消失。直到第二年春天,这些斑点才逐渐重新出现。四肢侧面和外侧的体色较浅,腹部和四肢内侧为灰白色。脸和耳后黄棕色,耳缘黑色,耳内侧白色。尾部背面为栗棕色,腹部为白色或浅棕色。

鹿主要生活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山和平原,不生活在高山和密林中。栖息地一般平坦,景观开阔。由于地形和干燥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比较干燥,气温也比较高。雨季和旱季交替出现,形成了干燥的草原或稀树草原。高山上有天然次生林,是落叶或半落叶雨林。林海明亮,林下有许多旱生常绿灌木。山谷中有少量树木,大部分是灌木和草,是热带和热带稀疏的乔木和灌木。这些地区大多还夹杂着一些有一点耕地的村庄,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有些地方还有小片的沼泽草地。植物在雨季生长旺盛,草本植物在旱季枯死,根深蒂固的耐旱树种依然生长旺盛。这些植物大多是鹿最喜欢的食物。

鹿是群居的,但长角的雄性大多单独行动。通常以3 ~ 5只成对或成群出现,分布于溪流或山谷旁的草坡和湿田,以及火烧迹地,其中以雌性和幼兽为主。在配偶发情期,聚集现象更加明显,最多约为12。觅食活动多在早晚,尤其是大雨过后。它抗旱耐热。虽然它喜欢在有水的草地附近觅食,但一直没有发现它洗澡或泥浴。据说,在过去,当有大量的鹿时,它们经常在白天觅食,甚至接近或混入放牧的牲畜中。后来由于人们活动的影响,被迫早晚搬家。它的视觉和听觉非常敏锐,它跑得非常快,而且特别擅长跳跃。寻找食物时,警觉性也很高。吃了两三口后,他抬头四处张望,听着袁野上的动静。匆匆吃完后,他去躲起来。一旦发现敌人,它就立刻冲走。虽然有几米高的树、灌木或河沟,但它能跳过去,所以有很多关于它“会飞”的传说。因为大部分鹿都分布在鹿的产地,所以也有鹿喜欢咬鹿的鹿角的说法,所以两种鹿从来不同居。其实水鹿的栖息地主要在海拔较高的山麓地带,而坡鹿的活动区域是不一样的。

鹿的主要食物是草和嫩枝叶,还有一些草种、草、鸡、喜鹊肾等。它们也吃庄稼,如番仔叶、嫩稻苗、甘蔗苗等。,特别喜欢吃生长在水边或沼泽中的水生植物。此外,还经常舔舐盐碱地,补充身体所需的矿物质和盐分。

鹿的发情期多在4月至5月,此时已进入雨季。树木发芽,杂草丛生,食物丰富,使它的身体逐渐发胖。雄性动物会激烈地争夺配偶,经常会遍体鳞伤。获胜者将与雌性动物交配,并与它呆在一起直到发情期结束,以便留下更强壮的后代。大多数怀孕的雌性在10到11个月之间分娩,每胎只有1窝。刚出生的宝宝体重3 ~ 4公斤左右,身上有白斑,毛色一般比较均匀,臀部不明显。

5月下旬,经过交配和交配后,雄性开始独居,然后在6-7月脱去暗淡的老枝,从角上开始长出新的天鹅绒般的软皮。鹿茸在6月5438+10月左右最为丰富。之后皮肤破裂脱落,鹿角逐渐角质化,呈现深棕色光泽。角表面复杂的沟纹是鹿角时期血管的痕迹。第二年夏天,老角又会脱落,以此类推。鹿的繁殖和生绒季节明显晚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水鹿,而且更集中。

曾几何时,鹿分布广泛,数量丰富,但由于栖息地的缩小和滥猎,种群迅速下降。在我国海南岛,海南坡鹿曾分布于东方、乐东、万宁、崖县、琼中、屯昌、湛县、白沙、昌江等广大地区。但70年代以后,西部和西南部的白沙县邦溪、东方县大田等部分地区只剩下50 ~ 60头鹿,经过10多年的保护工作,90年后又增加到了。Polu其他亚种的命运也差不多,其中印度命名亚种只有10个。

海南坡鹿是栖息于该岛的特有亚种,其分类地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对研究海南岛的动物群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热带地区的珍稀动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我国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国际自然保护组织现已将麋鹿,包括海南岛的鹿,列为一级濒危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