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西山宴游记精品教案(二)
喜德西山宴游记是必修教材第三题的一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我重点处理以下四组关系:
第一,文言文和文学。对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老师都在苦苦寻找文言文和文学的平衡点。有的是纯粹作为文言文来教的,有的是纯粹从文学的角度来教的。前者似乎买竹简还珍珠,后者囫囵吞枣。我的处理方式是先扫除文言文的障碍,积累文言文,然后再专注于文学文本的学习,这样才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去疏通文本的意思。
第二,工具与人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应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语文教学旨在通过语言和修辞手段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方面牢牢把握本文的教学重点——通过文本学习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强调在写作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特点。作品写作特点的品味,其实最终指向的是作品的人文主题。
第三,引导开放。新课程强调对话和开放的理念,但盲目的对话和讨论容易导致教学时间的拖延,盲目的开放也容易失控。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又注意体现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控制。
第四,独立与融合。语文新教材中的课文相对独立,从属于板块和话题。因此,在教授单一文本时,我们应该注意整合。就本课而言,板块内的整合主要是与《赤壁赋》诗的比较。对此,我找到了一个整合的“抓手”——贬谪文学和贬谪文化。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适当延伸,但不宜过度进行。轻轻一推,就能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文学现象的窗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独特魅力,品味其语言特色。
3.通过文本研究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
2.通过文本研究理解作品中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
3.从这部作品引申,可以理解中国文学中的贬谪现象。(难度)
班级安排
如果学生准备充分,可以安排一个课时。如果学生预习不到位,可以安排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浅谈写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了——被放逐荒郊——断绝了旧友——贫病交加——老母病逝——生活在一片火海中——充满了恐惧(第一段抓住了“人”这个词)
“诗人的不幸”往往是文学和读者的幸事。柳宗元贬谪时,写下了许多精彩的诗篇,使他的文学创作成为一部杰作——《永州八记》。
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宴会”和“开始”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体现(找出文章照顾到课文的地方)。
理解文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文中处处可见“是”字,构成了行文的线索。)
二。文本讨论
“开始”一词引出对文本的分析和研究。分析围绕一个大问题:如何理解“游泳是开始”这句话为什么这是真正“游”的开始?西山之旅和之前的旅行有什么不同?)重点比较前一段游览和西山游览的区别,让学生从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比较。在讨论对比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结合文章分析一些小段落和子问题。
西山之旅与以往之旅的比较(可以从游览的过程、对象、结果的角度进行比较,也可以从游览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进行比较)
在“开始”之前去西山旅游
1.做你付出的,去长途跋涉(随意),穿越,结婚,燃烧,攀登(主动)。
2、醒来,起身归来(随意来,随意走)看到什么也没有还不想回来(陶醉其中,恋恋不舍)
3、深林、背溪、深泉、怪石(幽深内敛)气势磅礴,别具一格(境界开阔,心灵涤荡)
4、持续的焦虑(无法摆脱的压抑)的凝聚释放,和永恒的和谐(身心的解放和自由)
..................................................................................................................................................................................
作文分析1:品味语言句式与内容感悟的结合。
“始”以顶级真理句法游动,后接钩句,继续共长,传递出“施与行,游之久”的魅力。而去西山旅游,则以短句为特点,行色匆匆,体现了西山的吸引力和主动性,与前者大相径庭。(可补充:文中动词和宾语的巧妙搭配。西山之行前后也可以对比句型。一个节奏快,一个节奏慢,正好对应不同的心情。)
短文分析二:西山周边的“独特性”。
1,是什么吸引了西山的作者,让他披荆斩棘,不顾疲劳,孜孜追求?/(高大雄伟,独一无二。)
2.作者如何表现西山的雄伟?/(映月的方式就是映衬你在西山上看到的东西,也就是周围的环境。——可以用柳宗元的诗《江雪》作为补充说明。还有就是从俯视到俯视的视角变化。视角的转变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放,境界的进一步开放伴随着作者思想的进一步开放。)
3.为什么西山的雄伟之美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始的深林、背溪、深泉等景点大多偏僻幽静,给人以被囚禁、压抑的感觉,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感;巍峨、雄伟、开阔、壮丽的西山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身心得到放松和解脱。——在这里,你可以联系到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小石池塘记》。“坐在池边,周围都是竹林,很寂寞。又悲又冷,又静又静。为了比较,活的久了太清楚了,但是要记住。也可以联系岳阳楼中对迁居诗人不同感受的描述。更重要的是,《自然》中“不与佩永同”而独树一帜的性格中的西山,正照顾着作者被打击却又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作者可以忘记自己,忘记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凝释与万物和谐”的境界。——谈到柳宗元的精神人格,还可以联系江雪。)
短文分析三:从文章中的两种观光情境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两种旅游中人与自然景物的关系是一样的吗?如果有,区别在哪里?
在游泳前的“开始”,自然是缓解抑郁的对象,与人隔了一层,人当然很难理解自然的精神,只能获得暂时的快乐和暂时的解脱。“常焦虑”的“常”字就是这种状态的体现。(可以引用柳宗元的《林建树与韩力》:“永州是楚国最南端...我无聊又旅行,我害怕旅行。野外有大蜜蜂,仰望地面,疲惫不堪。近水怕射沙,怒而偷发。我像一个影子,移动到一个疮。说到幽树好石,一会儿一笑而过,一会儿不再快乐。”)而西山之行是天人合一。这些“天各一方皆不如意——天各一方”的风景,既是观赏或送别的对象,也是千载难逢的“知音”。这种状态使刘雯既慨叹意外,又体会到山川幽怀。精神的契合使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触发了人的心灵,从而达到了一种超越和解脱的境界(“闲适高傲,但还不够;杨洋与造物主同游,不知其穷。”——《心形释放与万物和谐》)。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是统一的,这正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超越他人的地方。
对象化的自然往往把人和自然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或把人当作神灵崇拜在自然脚下,或居高临下地操纵和控制自然,或把自然视为容纳一切情感的容器,因而难以走进自然,欣赏其内在精神;个性化自然,我们可以与自然平等对话,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然,用清澈的心倾听自然的话语,从而发现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灵;如果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能发现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灵,还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和世界的束缚,达到思想和精神的自由。柳宗元恰恰达到了这种境界。)-这部分有一定深度,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随机处理。
总结:至此,“为什么说‘游是开始’(西山之游是真正游的开始)?”这个大问题应该解决。请总结一下。/(一方面,西山之旅给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全新人生体验——自由、放松、超越、解放。另一方面,西山之行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集成迁移
1.比较苏轼的《赤壁赋》和这篇文章的异同。
不同:柳宗元文章重在描写,风格清新险峻,其天人相似重在精神人格;苏轼的文章重在议论,格调高雅,他的天人合一重在哲学层面(既认识到物我相似,又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物我关系)。(可以补充一句:“刘游记的深度来自骚,宋六家的旷达得益于庄。宋人游记之美,不在于‘怨’与‘述’,而在于‘潇洒’与‘议论’。”(陈平原《中国散文与小说史》)——处理学生发言的情况,不要太追求全面和深度。
童:两篇都是在贬谪时期写的,都写了作者感情的变化。最终,他们陶醉于自然而忘返,在自然景观中得到了解脱和超越。
2.延伸迁徙:异地诗人山水文学的* * *性——融入个人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联系到《红墙赋》,请注意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作者贬谪期间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容易产生优秀的作品?为什么贬谪文人最容易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流亡文人是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活跃在仕途上,并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但他们被流放,颠沛流离,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或因反抗权贵,得罪脸面,被谏,或因无辜,被冤枉,被牵连。由于流放,文人大多被剥夺了官职,摆脱了公务的束缚,更容易集中精力进行文学创作。同时,由于流放,文人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被山川风光所激荡,以促进其杰出艺术才华的表达。由此,他的文学创作可能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流放期间,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往往处于剧烈变化的状态。由于政治理想的幻灭,生活条件的恶劣,亲人的疏远你将何去何从,朋友的疏远,政敌的疏远,各种各样的感情冲进了他们敏感的内心。他们对不可知的未来感到恐惧,对自己的不幸感到愤恨,对失去的一切极度留恋,以异常陌生的目光和复杂的情绪面对新的环境。因此,他们可以与同样被忽视的自然景观产生“我们都不快乐——到天尽头”的* * *声,更容易观察到自然景观的美,更容易投入自然景观的怀抱寻求自我解放。情绪在中间运动,然后在嘴和手里形成,因此比以前更有创造性。所以,很多作家最有价值、最有艺术魅力的诗歌,大部分都是在流亡时期创作的,这些作品更能反映作家的精神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可以联系屈原的《离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作品。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简单易记的文言文并配有工具书”,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兴趣的熏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课文本身的特点,我设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能概括课文中段落的大意。
借鉴作者抓住特点,用侧面对比写风景的方法。
学习这篇文章前后对比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在风景中带着感情写作的方式。
在书房里,我感受到作者热爱西山、突出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景物特点,用侧面对比写景物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感受。
[教学方法]
自学、提问、讨论和合作探究
[类别类型]
新教学
[教具]
多媒体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最近我们学习了几篇山水散文,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说说)这几个句子的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同时也把作者的思想融入了景物的描写中。“爬山充满感情,看海充满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同一篇文章,它包含了柳宗元的不同感受板书题目“西山宴开始游记”
新课程探索:
一、总结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说明题目,从题目出发,课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说了什么?
流放永州,漫游山水。
从西山入手,发现西山。
2.重点关注:
自学指导1:
读课文第二段,用一分钟时间,写出描写西山风景的句子。
“爬啊爬...看起来像
自学指南2:
读作者西山在文章中看到的句子三分钟,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句话概括(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用文章中的话),继续理解作者是怎么写风景的。
疑惑:作者在目睹了西山的严谨之后是什么感受?那句“便知山绝,……而不知其穷”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西山,赞西山,写在黑板上】
面对如此雄伟的西部大山,笔者很高兴。他能戒酒吗?能不爽朗吗?从课文中找出宴句,并齐声朗读。
“我充满了行动,...而我还是不想回。”
由此想到《西山前漫游》也是写游宴的,于是下面同学讨论交流:
作者从西山出发,前往西山赴宴。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也写过去西山之前的旅行和宴饮。用了什么技巧写的,角色是什么?
【漫游前:给予与旅行,说明旅行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被动的。旅行的目的是寄情于山川,排解焦虑,“常焦虑”的心情就是真实写照。这里可以结合背景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去过的地方,深林幽泉,结合《小石池塘记》的学习,作者并没有让他的抑郁摆脱。
文章中还写道,喝酒就是“倾壶而醉,一醉方休”
【从一次西山之旅开始:与上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山的与众不同吸引了作者。从四个短句组成排比句,形成一个冲。可见西山之行是一次积极主动的游览。游览结束后的宴会和上面的完全不同。就是倒满一杯,慢慢喝,边喝边欣赏风景。醉酒与其说是醉,不如说是醉人的风景,所以当你进入白天,你就再也看不到了。作者压抑在胸中的压抑终于得到释放和解脱,达到了超脱无私、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是作者的知己,相映成趣,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理解,此时的西山很难从作者那里分辨出来。作者赞美西山,就是赞美自己,就是写西山的独特性,就是作家不随波逐流。想必同学们还记得,那个独自钓鱼的孤独男人是一个孤独的形象。他不怕冷,在无人捕鱼的季节和天气里独自欣赏江雪的美景。从那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向我们阐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会像西山一样巍然屹立,作者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在西山上,这正是本文采用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主题诱导:赞美西山,表现作者独立的性格。
四。写作摘要:
抓住特征和对比来对比场景中的感觉
动词 (verb的缩写)扩展和延伸:
在文学史上,有一种文学是贬谪官员的,但是他们在贬谪的时候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从欧阳修的醉翁亭,我们感受到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我感受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如水”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曾被贬,失意。你认同柳宗元的人生态度吗?
不及物动词分配
欣赏一篇表达自己志向的短文,体会作者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论
柳宗元政治失意,他表现出不落俗套的独立人格。他对生活的态度是非凡的,但他的西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和柳宗元!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老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老师是老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西山宴始游记》一文,优美、准确、生动,并配有注解。意思相对容易理解,学生之间可以很容易的相互解答。但是,当老师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想法和感受时,学生们产生了分歧。这和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相悖的。我以为学生一下子就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这就迫使我及时调整。我想,既然学生能在阅读文章中找到两种不同的情绪,为什么不引导他们去分析、去寻找呢?在这种思路的支配下,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迅速得出结论。
这个班的教学给了我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结论,老师可以一言不发的一笔带过,但是这种灌输方式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如此积极,让我很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第二,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