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中关村?
八月,三星和你们热情的奥运奖牌获得者在幕后。
LG手机抢精彩手机大赛游戏攻略
中关村范围的阶段划分是复杂的。中关村在一个时期有一个范围的概念,中关村的建设在不断进行,中关村分阶段划分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1949之前,中关村是一个自然村,70户,276人。当时主要从事农业,周边墓地占了30%以上的土地。当时派出所的老民警在村里办户口的时候用的是“中关村”的地址。先以这个小村庄为第一阶段,称之为中关村自然村阶段。
中关村自然村的范围不是很大,其东界南起富宝寺(在今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原子能研究所的线路内),北至蓝旗营西门一侧(在今蓝旗营西红绿灯清华大学泵房处);从蓝旗营西门以北,沿着干涸的河道,毗邻周玉珍果园,到今天中关村二号以南,就是中关村自然村的西北边界。南院和东院(现四环以南)与富宝寺相邻,是中关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之前,中关村自然村属北平十八区十八堡管辖,十八堡位于富宝庙,下辖富宝庙村、中关村自然村、蓝旗营村、三才堂村。这十八个保障的范围是比中关村自然村更大的区域范围。当时中关村自然村是十八保下的第五第六。土改后,十八保被富宝庙行政村取代,中关村自然村为第五、第六。后来,它也被称为富宝寺行政村作为富宝寺乡。1956年,保福寺乡与大钟寺乡合并,组成新的大钟寺乡。
1952年,中科院确定了中关村的选址规划,中关村自然被纳入中科院的建设蓝图。由于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大学,在1952结束时,中关村自然村北面的土地从中科院原蓝图中划出,划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管仲园。中科院在中关村自然村剩余区域和保福寺村、蓝旗营村、三才堂村部分土地征用建设用地。到1959,中关村自然村已经被中科院几个研究所和北区宿舍全覆盖。在此期间,“中关村”和“科学院”作为地名和单位名称可以相互替换。中关村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名概念,已经被各方接受。这个时期是中关村的初期建设阶段。
到1959年7月,中科院中关村家属宿舍人口已经发展到1971家庭,7572人。因为人住的地方比较集中,办理户口迁移、办理粮食、婚姻登记都需要去大钟寺派出所,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所以中科院要求设立办公室和派出所。海淀区决定不设办公室,只设居民工作站,全称是“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具体工作仍由大钟寺大队牵头。同时,为照顾蓝旗营、三才堂666户(2802人),(50户农民,217人),处理大钟寺送饭难问题,中关村纳入两个自然村。此时中关村仍属海淀区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管辖,仅设立了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和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导下,中关村大街于1960年底获得海淀区批准,中关村大街于1961正式成立。
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关村开始成为北京的基本行政单位。中关村有科学院的宿舍,中关村有科学院的研究所,还有蓝旗营、富宝庙、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后,中关村南区宿舍已经成型。1980左右,中关村的范围不仅包括富宝庙、三才堂、蓝旗营等村,还包括施家坟、大泥洼、黄庄洞等自然村,范围基本是海淀中关村街道的辖区。这一时期是中关村大街发展的成熟阶段。
综上所述,中关村范围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中关村自然村时期,中科院确定中关村为厂址时的保福寺(保福寺乡)行政村,中科院进驻后的中关村建设时期,1961后的中关村街道管理起步阶段,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前的中关村街道管理成熟阶段。有了不同时期中关村的区域范围,以后讨论中关村就更容易说清楚了。
中关村的历史回顾
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而拉开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序幕。改革的浪潮直接激发了中关村这个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贤三次到美国“128号公路”考察后,带着一种使命感,想在中关村建立一个“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新技术传播之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80 10 10月23日,牵头成立中关村首家民营科技机构北京等离子学会先进开发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不需要国家拨款,不占用国家编制,自行筹资,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严格来说,“先进技术开发服务部”并不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只是一个高科技企业的雏形。但它让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公路128两侧的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可能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科研人员的任务是什么”、“科研院所是否应该办经济实体”等问题。
198210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 65438+10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之争作出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此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开始了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历程。
此后,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相继成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已有近100家开发企业,逐渐形成了知名的民营科技企业集团“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5《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项改革的新生事物,我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工作为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6 12,人民日报以《孕育中国硅谷的北京中关村悄然变化》为题,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同时,7个城市100多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专家学者进行了“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关于在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调查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他们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对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两年来,中关村已有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实践中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工贸一体化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向,提出了在中关村设立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了既合理又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到1998:北京实验区发展期。
1988 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第十八条),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热情。一大批来自科学院、高校和各部委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陆续来到实验区,新技术企业数量自实验区成立以来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此后两年,尽管全国经济调整,市场疲软,但在全国宏观经济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实验区仍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数量从148猛增到13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从7亿元增加到37亿元,工业年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加到65438。年出口创汇从300万美元增长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平均增长53.9%、36.9%、64.5%和125.7%。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掀起了我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更加活跃。6月,国家科委和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种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创业者们进行了认真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和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战略,即“资本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多元化融资,等等。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快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 * *”健康发展。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的经济发展战略,在北京建立一区多园格局的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验区,包括海淀实验区、丰台园、昌平园,并成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实验区管委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突出位置。
65438-0998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新18条)。1999年初,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33条”)出台。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