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前国学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的现象?
目前大学生对国学基本不熟悉,对一些先贤的理论也不了解。原因之一是社会对国学不够重视。虽然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实施,但效果有限。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正确对待国学文化。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在大学生中全面推广国学。有人认为读国学经典老套,就是读儒家经典,就是读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些误解必须消除。那么国学经典有哪些呢?中国经典主要包括伦理类经典,如《三紫晶》、《弟子规》、《钱文子》、《百家姓》等。历史经典:《尚书》、《史记》、《资同治鉴》等。文学名著:大学、中庸、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哲学经典:《论语》、《周易》等。国学经典是不朽的精神,是人生的向导,是文明的传承,是教育的良方。从时间上看,近代以前的一切都是;从内容上看,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经典。如圣紫晶“孟母曾择邻,子不学,破织布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典有糟粕,但不能全盘否定。有人说《三国》充满了阴谋诡计,《水浒传》永远是“杀人越货”。《红楼梦》正如鲁迅评论的,是易经。道家认为这是淫乱;才子所见,挥之不去;革命者看到的都是满满的;长舌妇看到的是宫廷的秘密。尽管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在提倡阅读“四大经典小说”。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是用务实功利的态度对待国学,还是用国学的文化和精神渗透我们的生活?这确实需要我们的讨论和思考。在中国人眼里,国学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整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观念。历史学家说,历史只能在人类世界中生存和呼吸,我们必须在历史中不断地回归自身,回忆和体会过去的一切经历。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我们必须践行的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的精神财富。虽然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有时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但它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根基,它的因素充满了我们的血液,构成了我们精神成长的客观环境。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都是它的受益者。
那么,有哪些实际行动可以帮助提升大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呢?首先从学校来说,可以把国学加入必修课,提高学生的关注度,选择有实力、有批判性意见的老师来教这门课。讲解整个国学大纲,然后可以开设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深入了解的内容。
其次,让在校学生组成自己的国学社团,集体阅读,举办跨校国学交流,或者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国学。
最后,要有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使者的使命感,积极熟悉和学习国学,将中国文化应用和传播给生活中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国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