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固山镇介绍
枞阳县辖13个镇、9个乡:枞阳镇、Ou山镇、汤沟镇、老洲镇、陈瑶湖镇、周潭镇、横埠镇、项铺镇、钱桥镇、麒麟镇、义津镇、浮山镇、官埠桥镇、铁铜乡、凤仪乡、长沙乡、钱铺乡、金社乡、白梅乡、白湖乡、会宫乡、雨坛乡。
一:历史名镇—枞阳镇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位于县境西南,东连石矶镇,南邻桐城鲟鱼镇,西依安庆市郊,北与官埠桥镇接壤,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总面积37.58平方公里,辖8个村、9个居委会,2002年末总人口达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万人。全镇拥有耕地1.5万亩,山场面积1.2万亩,旱地水田肥沃,湖叉河网交错,农业资源丰富。县城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并不断向周边延伸、扩大。城内有以渡江路、湖滨路、正大街、金山大道等40多条水泥路面为主的总长近10公里的主次干道彼此相连四通八达,道路两旁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城区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清新怡人。新建的通宜路两侧开发工程按照高标准、严规划建设,有投资近4000万元的玉龙花园等许多招商引资项目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镇境文物古迹有:汉武帝射蛟台,落箭墩,枞阳县令陶侃洗墨池、惜阴亭,宋黄山谷读书处的达观亭,明清桐城文派的先导方以智的还庵和钱田间的北山楼,有三国吕蒙扎寨的幕旗山,元末陈友谅的“枞阳水寨”等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平军枞阳会议旧址望龙庵和1949年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旧时“桐城八景”之一的“枞川夜雨”亦在境内。
二:商贸重镇—汤沟镇 古镇汤沟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著名“桐城派”大师刘大魁的故乡,是枞阳县东部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6.2万人口,现有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耕地面积3.2万亩,为县内第一大镇。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和下北线公路,北靠铜安公路,汤谋公路穿境而过,东接铜陵市,南与池州市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地域环境优越。 汤沟镇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在清代,方苞、刘大魁、姚鼐先后收徒讲学于此,李鸿章族弟李秀岩曾在此开设同兴福钱庄,发行钞票、开办存款、放款和汇兑现业务,“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种、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木村夕照”八大景观闻名遐迩。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侵华,汤沟成为沦陷区。抗战胜利后,桐城县在此设桐东办事处,建国初期,曾为湖东县治,后因1954年洪水泛滥,长江决堤,镇域被淹,县城移址到枞阳,此后汤沟一直成为区镇机关所在地。1985年,县政府规划该镇为“汤沟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东部地区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地。”1999年被批准为中心建制镇。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老桐城“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枞阳县沿江地区重要的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自古商贾云集,商品贸易直接辐射周边6个乡镇方圆50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南依长江黄金水道,北接铜安公路,汤谋路穿境而过,与池州、铜陵隔江相望。镇域面积65.4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人口6.2万,为枞阳第一大镇。该镇曾为湖东县治。1999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中心建制镇。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镇文化教育源远流长,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故乡,刘大櫆、姚鼐、刘开曾先后收徒讲学于此,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现全镇已有1所完中4级初级中学,22所完全小学,13所公办和私立幼儿园,1所县第二人民医院和21所乡村卫生诊所,1所影剧院,拥有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三:东方明珠—横埠镇 横埠镇地处枞阳县东部,位于长江北岸,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其中镇区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1.12万人。是近年来在全省“两点一线”格局中迅速崛起的一座发展快、功能全、潜力大的新型“农民城”,相继被省政府确定为“中心镇”和“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8月,又被列入全省首批19个重点中心建制镇之一。 该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铁骨御史、水利专家左光斗,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将军均诞生于此。 横埠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交通极为便捷,合(肥)铜(陵)、铜(陵)安(庆)经及合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长江黄金水道近在咫尺。 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环境良好。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水、电、路、邮电、通讯、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市场活跃繁荣。该镇特产资源丰富,个私经济发展迅猛,投资政策极其优惠,吸引了从多商贾来此安家置业。 该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6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00万元,1997年,通过上级“小康镇”验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之首。全镇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东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镇党委被中***安庆市委授予“六个好乡镇党委”荣誉称号。
四:铜陵桥北—老洲镇 老洲镇位于枞阳县东部,东与无为县接壤,南与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相连,北与普济圩农场毗邻。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濒临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便捷。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总人口4.24万人下辖18个行政村.本镇盛产棉花、水稻、油菜、山药等农副产品,系全县重要的优质棉花、双低油生产基地。1999年底随着镇政府搬迁至桥头新镇,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目前新集镇镇区面积达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00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增加投入,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乡镇企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集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2001年底,总投入1150万元的世行加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全面完工,示范区实现了“土地田园化,灌溉自动化,林路网络化,耕作机械化”。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集镇建设为核心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皖江毛发厂、成林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个私大户落户开发区,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五:水产大镇—陈瑶湖镇 陈瑶湖镇前襟长江,后倚三官山,因怀抱2.8万亩的陈瑶湖而得名。穿越境内的合(肥)铜(陵)公路、铜(陵)潜(山)公路和庐(江)铜(陵)高速公路,将陈瑶湖镇与省会合肥、文化名城安庆、古铜都铜陵以及风光迤逦的九华山、黄山连成一线。全镇辖27个村,4.8万人口,3.6万亩耕地,3.5万亩可养水面,0.3万亩山场,2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湖光山色,风景宜人,古人曾命名“四顾渔灯”、“平湖落雁”、“牛山牧笛”等十景。 陈瑶湖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文化底蕴。1940年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建立了以陈瑶湖镇为中心的桐东抗日游击根据地。中***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胡继亭的热血洒在了陈瑶湖。陈瑶湖镇现存革命文物有鲁生烈士墓和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家祠堂。陈瑶湖镇还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年间铲除九华山恶僧的三十六名教近半数出自陈瑶湖镇。
六:西北明珠—麒麟镇 麒麟古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岱鳌山的灵气,菜子湖的润泽,地处枞阳、桐城、庐江三县(市)交会处的的区位优势,名播全国的“三、六、九”集市,使得天独厚,愈显勃发生机。一九九二年撤区建镇,辖十八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4万多人。省级枞桐公路通过镇区,麒麟自然成为枞阳县西北“第一门户”。 麒麟儿女励精图治,用聪明和智慧创造了许多辉煌.丰厚的人文资源。绵延数十里的岱鳌山,树木葱笼,植被繁茂,山上有“石小姐”、“公狮子”、“母狮子”、“香菇坟”、三贞庵等景点,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就出生在岱鳌山下的岱鳌村。这里是踏青旅游的好去处。蜿蜒流过的菜子湖,水产丰富,土质肥沃,湖中盛产鲤鱼、鲫鱼、鲢鱼、甲鱼、螃蟹、青虾等三十多种水产品。这里又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得岱鳌山之灵气,荫老枞阳之文风,麒麟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初中升学率连年名列全县前茅,骄人成绩,罕有其匹。恢复高考制度的二十五年来,出生于麒麟的硕士、博士生有五十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生只要中国籍,拒领美国总统奖”的哈佛女孩王渊,其父就是麒麟镇高塥村人。
七:周潭镇 周潭镇位于枞阳县东部边陲,座落在大别山余脉三公山下,与铜陵、无为接壤。全镇5万亩山场已全部绿化,有效地挡风防尘,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 另外27000亩的枫沙湖就在山脚下,景色宜人,同时,这里名胜古迹甚多,其中望华庵、庙潭、桃花岭、龙头、载帽石、独脚鹰、仙人插掌、照天烛被称为东园八景;有观音庵、三圣庵、龙王庙等6处寺庙;有八角亭、汤家墩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小鬼下油锅、仙女散花、乌龟追鳖等30余处的民间传说;有戴安澜将军的读书处及周大璋的教学处等,特别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枞阳县大山示范点”就位于本镇。该地已建设成为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硕果累累、四季长青的生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