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墓志铭简介[淄博市]
致仕为青石长方体,高114cm,宽69cm,厚15cm。第一个标题是《魏国老将崔福君骑外服役清河墓志铭》,13行,全行11,34行,其余各行18-33字。碑文有四个字,***4行,3全行,34行,余26行;此外,还有妻子、子女、主要亲属等6行铭文,从21到25字不等。字体为魏体楷书,字迹清丽,雕刻精细。此碑是调查研究当时社会情况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藏于临淄文物管理所。位于淄川区昆仑镇奎寺村大奎山山顶东侧石墙上。殷,楷书。写作不行。
《淄川县志》载:“县城南二十五里,山顶峭壁之间有一大铁环,相传是洪水时拴船的地方。这些遗骸今天仍然存在。在它的石墙上,又刻了43个字。四行,云:‘天圣十年九月日记(字阙)居高(字阙),建九大寺二塔。内石峰高42000尺,为“右楷书”(阙字),高二时勉强可辨。
山顶的铁环没了,但墙间的石雕还在。只是写法与县志大相径庭。现存石刻48字,说“还记得天盛十年九月一日,和尚道士愿建九座大庙,两座宝塔,内石四万两千尺高,共筑九片松林吗?。"
天盛十年是1032(北宋明道元年),距今950多年。如果这块石雕真的是北宋的遗物,那么对于研究大奎山的古代地理风貌和自然美景是有参考价值的。原在张店区风水镇范王庄,1982运到市博物馆。
此碑传说今范王庄西南约10米处有一大水湾。据说元代有个秀才去北京赶考,路过这里。她碰巧在海湾遇到一个洗衣服的女人,掉进水里死了。秀才问了当地人,得知海湾里有一条龙,经常伤害人畜。做官后,书生又来到这里,于是招募壮士在湾中斩龙杀民。村民们方便在这里修建寺庙和纪念碑来纪念这一事件。如今,该庙已废弃,人们称之为“截饺碑”
此碑立于1307(元大德十一年)三月。青石,高173 cm,宽75 cm,厚25 cm,刻有“陵县真君庙”字样,铭文用正楷竖写,内容多为治水方面的记载。临淄县位于齐古城南部,西邻都城宫城。是一座夯土墙,高10米,周长3公里。略方,东南角略缺。周围建有宽近7米的护城河,是元末李忠明在大路花池修建的。明成化二年重修时,鼓楼建在泗门。郑德第七年,在西、南、北门修建了月亮城。万历二十四年,用砖重修,崇祯十六年,建堡六座。解放后,除了城东北的废墟外,大部分城墙设施被毁。城内建于清顺治十八年的县衙大堂至今犹存。
现存城门石匾4块,均为青石,长150 cm,宽50 cm,厚20 cm。都刻有印章,南门“牛凤翠爱”,北门“渑池?带,东门的刘孜蟹堡,西门的玉龄潘瑶,重建时为明代,存放于区文管所65438至0974。博山区龚凡寺内,石影壁上覆有石冠,雕有须弥山石基座,四周有石框,中间有石碑,上刻草书“山高水长”四个大字,下刻天启五年(1625)小春姬旦和张忠法。在石碣之后,他的兄弟张治发用印刷体写了一个碑文。石碣高95cm,长215cm。
张忠法,明代著名书法家,出生于淄川。豪放好酒,乐得池中破巢,酒满庭纸,折裹失意,挥毫泼墨,奋勇下笔。相传“山高水长”是张忠法饮酒后所写。清初市博物馆里的李华熙、王铎、刘禹友三人,刻有两块石碑的名字,因都是清廷官员,故称“三尚书石碑”。两碑大小相同,两面镌刻,都是长109厘米,宽35厘米。它们是灰色的石灰岩,质地细腻,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字迹基本清晰。李华熙,五弦,人称长白小乔。周村(清代常山县)人,1634年(明崇祯七年)进士,各官各督,掌管西征军务。1644年(清顺治元年)降清,厌官至刑部尚书金光禄博士,加太子太保。1653年(清顺治十年),回到县城,死在家中。
王铎(1592-1652),金梦人,明日进士,弘光大学士,南明人,礼部尚书。清顺治初,1653年(清顺治十年)迁礼部尚书,不久去世,得“文安”称号。王铎博览群书,好古。他从事诗歌、绘画和书法,并有“?山图帖,各体皆备,亦善画山水、兰、竹。
字中徽人刘禹偁,名吴语,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工部侍郎。顺治初,任兵部侍郎。顺治五年,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户部尚书。顺治十年掌管刑部时受贿,被革职,一棍子打死,不久就死了,有颜香斋的收藏。
《三尚书事解》主要整理了王铎、刘禹偁给李华熙的书信。李华熙珍藏王、刘的书信,他“擅抓金石”,似乎主要是出于对他们书法艺术的推崇。
就书法而言,《三尚书·世杰》是一部优秀的代表作,尤其是王铎的草书,有颜真卿、米芾的模仿,还有工行的草书。笔法苍劲,刚柔并济,擅长书画,备受书法界推崇。从内容上看,《三尚书·世杰》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明朝孤独的儿子,在政治上受轻视,失意而无聊,在思想上受批判而自责,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原位于淄川区洪山蒲家庄西门外,蒲氏旧宅内,蒲氏始祖张溥墓前。1980搬进了蒲松龄陵园。
纪念碑高185厘米,宽76厘米,厚28厘米。顶部有一个波纹状的药片盖,底部有一个药片座。刻在石碑上,楷书。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十月,普姓公。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碑文已模糊不清,14字已无法辨认。龙王庙,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建于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解放前被士兵破坏,纪念碑幸存下来,现在存在于蒲松龄故居。
碑高142 cm,宽55 cm,座无帽,上端凸起。碑文为185字,用楷书镌刻在一块青石板上,记录了蒲松龄在柳泉修建龙王庙的过程。1963在淄川区青云寺大殿残墙下发现。现存于蒲松龄故居。
纪念碑高170厘米,宽70厘米。青石铭文,楷书。176字的碑文,记述了青云寺自然风光之美,天王、祖师两殿的重建。碑文短小精悍,美轮美奂,出自蒲松龄之手。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夏日立。关帝庙位于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东西街北巷。这座庙的年代不详。这个碑原来在庙墙上,1958搬进了蒲松龄故居。
纪念碑高119厘米,宽49厘米。青石镌刻,楷书,蒲松龄书写,1695(清康熙三十四年)八月立。七神社位于淄川区蒲家庄。它建于一个不为人知的年代,20世纪30年代毁于战争。1956年,此碑移至蒲松龄故居。
纪念碑高162厘米,宽59厘米。青石镌刻,有座无帽。1646年(清顺治三年),蒲昭泰写了一篇文章。平板电脑上的供体中,普和?他的长子,赵朴,有着与石碑相同的头衔。站在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墓前。纪念碑高178厘米,宽69厘米。青石题字,楷书,无帽席。碑文:“刘全普先生墓表”。题词由蒲松龄旧友张之子书写,概述了蒲松龄的生平和履历。碑上题字有蒲松龄夫妇的生卒年月,蒲松龄著作目录和祭拜者姓名为讳。
墓桌最早由蒲松龄的四子八孙于1725(清雍正三年)竖立。于1966年被毁,现立于墓前的墓桌,于1979年按原碑拓重新刻制,孔写丹。阿育王塔原建于临淄西关北侧的西天寺,为赵末石虎所建。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塔的中间,也就是这个。石刻呈八角形,均刻有韩立佛经,故又称“八脊碑”。直径157 cm,厚度50 cm。此石在西关吴承安家中保存多年,1980,其后人呈临淄文管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