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有水喝?
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资源过剩的现象。解决的办法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具体来说:
1.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人力资源规划的问题。人力资源规划是指在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为实现企业预期战略目标,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使用计划。人力资源规划要科学预测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人力,尤其是人力资源的结构和数量。“三个和尚”的问题,可以说是缺乏人力资源需求分析或者需求分析不科学造成的。也就是说,事先没有准确预测“挑水”岗位需要的僧人数量,没有考虑人员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是按照1+1=2的逻辑来分配人力,以为人多是好事,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不经济低效的事情。人力资源的配置也要与企业规模和组织资源相一致,否则不会产生高效率。故事中,“组织资源”只有一个挑水的担子,而“人力资源”有三个和尚。人力资源超出实际需要,无法与组织资源相协调。即使和尚吃力地挑水,也不会产生高效率。和尚挑水,人员配备也不科学。因为人设岗,所以专门设岗让和尚挑水。有了和尚,他们可以用在这个帖子里,不用考虑和尚会扫地做饭。因为人设岗,冗员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不仅团队的效率不如个人,还影响了个人的积极性,导致大家都没水喝。
2.这个故事反映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工作分析和工作描述的问题。工作分析和工作描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一个岗位开展工作的依据和指导。通常会对一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权力利益、工作关系、责任等进行说明,以便该岗位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独立地开展工作。在三个和尚的故事中,没有对挑水的岗位进行说明,也没有明确三个和尚的分工、责、权、利。不解释,今天大和尚挑水,两个和尚监督,大和尚负责不喝水。明天两个和尚挑水,小和尚负责考核。小和尚后天挑水,大和尚负责不喝水。因为只有一个挑水人,所以可以分阶段、分批次、分分工、分环节的挑水,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故事并没有通过岗位描述把挑水的工作分解到某个环节,也没有让三个和尚在不同环节各负其责。大小和尚一起挑水,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不负责任。既然不负责,那三个和尚也不负责。
3.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激励和奖励制度的问题。合理的薪酬制度需要在资历和学历、资历和职级上实现绝对公平,在能力、贡献和业绩上强调多劳多得,按业绩和贡献分配,实现相对公平。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故事中的三个和尚没有一个公平合理的报酬分配制度。他们不按劳分配,也不按贡献分配。他们不多挑多喝,搞平均主义。分配的时候不考虑先到先得的资格,不按能力和业绩分配。于是,挑水吃亏的和尚不再挑水,不挑水的也不挑水。大家都没有挑水的热情。那他们在哪里可以喝水呢?大家都是挑水喝的,主动挑水或者多挑水的和尚没有任何奖励。不挑水坐空的和尚没有惩罚,也没有挑水的积极性。谁来担水,水从哪里来?
4.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职业规划问题。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供一条向上的路径,为企业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使各类人才在企业内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故事中,老和尚已经熟悉了挑水的技巧,他知道如何提高挑水的效率,因此可以发展他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然而,他仍然被要求在庙里挑水。第二个和尚上来就不给机会轮岗或者升职,或者请他扫地,或者去图书馆(藏经阁)护法,导致了两个和尚挑水喝的局面。小和尚来了,还是没有其他两个和尚的规划,没有大和尚做饭或者当住持,没有两个和尚扫地或者去藏经阁,也没有大小和尚一起挑水,挑水也不再好玩。谁愿意选择?
5.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绩效考核的问题。没有绩效考核,就没有不挑水的压力。没有绩效分配,就不会有不提水的烦恼。没有绩效考核,就没有末位淘汰。故事中没有对和尚挑水的目标,没有对挑水效率和数量的KPI考核指标,没有规定和尚要挑多少水,能挑多少水才能充分发挥潜力,没有对和尚会不会挑水(上班的问题)的评价和考核, 他运一趟水要花多长时间(出力的问题)和一天运多少水(生活的问题),对运水多的和尚不给予奖励或晋升。 一件事不挑,多挑少挑。精明的和尚谁来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