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不再“高端”,看不见的对手比想象中更凶猛。

业界对生鲜电商的态度偏向于否定和怀疑。

2019年,这种质疑和否定达到了顶峰。随着生鲜电商的玩家陆续倒下,2019生鲜电商消亡的声音不绝于耳。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生鲜电商迎来爆发增长期。据财联社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生鲜电商交易额达到1821亿元以上,同比去年增长137%,月活用户同比去年增长75%。生鲜电商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但这并没有阻止“生鲜电商”的脚步

生鲜电商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成本高、盈利难而被业界否定。的确,相比传统零售,生鲜电商是“菜鸟”,供应链基础不如前者雄厚,人才储备也不如前者成熟。更重要的是,生鲜电商带来的互联网基因容易给人“只会讲故事,不会做生意”的印象。“这些生鲜电商的目的就是圈钱,然后IPO”。一位内部人士曾告诉LongShang.com &;超市周刊说。

生鲜电商依靠资本输血是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生鲜电商依靠资本的快速扩张成为消费者购买渠道中的一极。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线上渠道正在加速瓜分线下实体店的客流。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鲜赛道越来越拥挤,为了争夺流量,生鲜电商正在以低价攻占市场,并形成规模。

生鲜电商最初走的是高端路线,刚刚宣布破产重组的郭毅生鲜就是一个例子。

郭毅生鲜是生鲜电商的鼻祖。2005年创立时,定位为中高端家庭生鲜电商。在商品方面,最初以进口水果为卖点,后来扩展到生鲜全品类。在阿里的支持下,郭毅生鲜获得了天猫超市的生鲜运营权,从而获得了令同行羡慕的巨大流量入口。但随着盒马的崛起,郭毅生鲜在阿里的分量逐渐被稀释,最终从“曾经的撒娇小孩”变成了“弃子”。

郭毅生鲜的失败只是生鲜电商领域演变的缩影。除了淘汰最后一名选手,生鲜电商的赛道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这些生鲜电商的定位不再只针对高端人群。

从北京市场的生鲜电商来看,除了90后白领、办公人群等高端用户外,后来者专注于社区居民的餐桌需求,而美团则采取了更为明显的低价策略来抢占市场。另一个现象是,生鲜电商完成了从用水果打开市场到用蔬菜链接更多消费者的路径。以水果起家的每日优鲜,如今强调“轻松购物”。

这是因为与之前的消费环境相比,现在传统超市在升级潮的影响下,正在向品质化方向发展。进口水果等优质商品对消费者来说已经不再新鲜。生鲜电商成功的关键在于流量带来的订单密度。但在多方竞争下,高端定位和低频商品显然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流量。

生鲜电商的定位在变。从“推”吸引新用户,从加配送费到无门槛配送,生鲜电商的火爆是趋势。

“低价策略”会造成亏损,但能带来订单。

以丁咚的杂货店购物为例。在其盈利模式中,当无拆分裂变的前置仓近半年日均订单达到1,000单时,单仓可实现盈亏平衡,理想单仓订单量为2000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提高用户渗透率,丁咚买菜会对单仓订单量进行拆分和裂变,比如将2000单的订单量拆分为1单。

不过,丁咚买菜首席战略官余乐认为,“前置仓是典型的指数曲线,必须坚持才能成功。生鲜电商竞争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效率。首先,要有一定的规模才有话语权。所以我们每到一个城市,都要以最快的速度拿到线上订单第一名。”换句话说,前期牺牲利润获得规模是必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资本的力量。疫情过后,生鲜电商也全力打造自己的供应链。天天优鲜建立了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网络,叮咚在云南大理、贵州等地投资建设了多个“叮咚购物合作基地”。无论是烧钱补贴,还是打造供应链,对于有资本的头部生鲜电商来说,钱都不是问题。生鲜电商和传统零售在人才、经验、资源上的差距,也可以通过资本来抹平。但问题在于供应链管理存在漏洞,物流配送粗放,订单密度尚未形成采购优势。

今年上半年,生鲜电商融资超过6543.8+0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融资额。可见资本还是“青睐”生鲜电商的。可以预见的是,低价获取用户的密度优势仍然是生鲜电商的策略。

随着一二线城市生鲜电商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本地化供应链网络的逐步形成,下沉市场并非净土。

今年的疫情迫使很多企业选择线上渠道,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线上业务能占到20%以上,初级发展水平的企业比例在2%-5%之间,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发展线上业务。从生鲜行业的竞争格局来看,未来一定时期内一定会出现多种模式并存的现象。短期内不会因为线上渗透率的提升而立刻击倒线下,但是线上渗透率提升的空间很大。速度快,同时在资本的支持下,下沉市场的价格战会更加激烈。

对于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传统零售企业来说,下沉市场的线上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线上业务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对整体业务也是一种拖累。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线上渠道必须重视。如果在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再去发展线上业务就来不及了,毕竟谁也无法拒绝低价和便宜,线上的对手比想象中的还要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