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李云涛?
李云涛于65438年至0979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硕士。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李云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淄博临淄。
出生日期:1979
职业:天津美术学院教师
毕业学校:天津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
著名青年画家
代表作品:灿烂山花、春溪、朝露、华池雪影等。
个人简介
李云涛于65438年至0979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
200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轮廓
李云涛是一位有才华的年轻画家。他的花鸟画题材丰富,意象丰富。李云涛擅长描写花鸟植物的形态和表情,求真,更注重表现这些自然精灵和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善与美。他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自己的艺术创作完美结合。无论是春暖花开、锦绣富贵、一路辉煌、华池雪影还是四屏金香相间的彩墨花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画面中被铭记,无论是春暖花开、锦绣富贵、一路辉煌、华池雪影还是四屏金香相间的彩墨花鸟,
奖金;奖品
2006 54 38+0 8月>入选“名人杯”全国中国美展,获三等奖。
2003年7月>获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展二等奖。
2003年8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新艺术家作品展。
6月65438+2005年10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5日至10月38日出版>:。
2011年9月,《幽谷春农》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优秀奖。
2013年9月当代中青年精英提名展《刘源·夏杉》荣获金奖。
作品展览
2001 May >入选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展。
2006 54 38+0 8月>入选“名人杯”全国中国美展。
2003年8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新艺术家作品展。
2003年9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潮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6月65438+2005年10月>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长江颂”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6年6月>获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展。
2008年5月入选《水墨新势力》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提名展。
2009年9月“水墨传承”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师生作品巡回展。
2011九月,游农入选“辉煌浦东”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11月“天津-英语聚会”天津美术学院教师邀请展-南京养墨堂
2065 438+2002年3月中国当代绘画60位核心画家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2012“水墨泰山”第八届当代中国画邀请展。
2065年6月438+03“观察事物的生活”李云涛素描展天津
2013年8月李云涛花鸟展2013年9月“刘源·夏杉”当代中青年精英提名展天津美术馆
2013 165438+10月“天气晴朗。师范》天津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
名师点评
陈东志教授:
在我退休之前,我注意到李云涛是一个擅长水墨画的学生。经过长期观察,我认定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花鸟画家。
李云涛淡泊谦和,庄敬自制,淳朴睿智,但说话慢,行动快。自幼受父亲李守同先生(企业家、山水画家)影响,痴迷花鸟画。在天津美术学院本科期间,他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基础扎实,光芒四射。后来师从名师霍春阳硕士,潜心研究笔墨,画作剧增。现在20年代后期,创作相当丰富,或水墨泼墨,干湿浓淡相得益彰;或花鸟精微,勾勒意趣盎然。俗话说“性蠢者志在必得,艺蠢者技在千秋”,这也是自然之道。
看着李云涛的水墨画和花鸟画,我感到平和、放松、轻松。空灵飘逸的笔墨,清新淡雅的韵味,拒绝利欲纷争的浮躁和灯红酒绿的虚荣。不要荒唐,不要争宠,不要时代利益,不要标新立异。画框充满了简单自然的意趣,是一股纯净温暖的风。这就是艺术品格的力量,也证明了精神财富的不可或缺,弥足珍贵。
霍春阳教授:
今天的中国画世界,充斥着浮躁和虚荣。中国画家大多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艺术上“有为”,“志强骨弱”,颇有“谈而不奇”的心态。迎合世俗的需求,精神修养的缺失,物欲和功利的心态,让整个中国画行业失去了艺术价值标准。在绘画中求新、求奇、求怪,追求个人外貌如何与众不同,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而不注重笔墨的魅力,甚至颠覆笔墨和传统文化的魅力,都是极其不健康的。这种被追捧,苦心设计包装的“风格”,往往价值不高。它破坏了艺术最原始最有价值的东西——简单和自然。古人所谓的“赤子之心”,不应该是“服务之心”。看云涛的画,可能得不到年轻人的时髦满足感,更谈不上时髦喧闹。平静中只有各种冷漠的情绪,仿佛他是在逃避这个世界上耀眼的世界。艺术的好坏,文学的场域,水平取决于境界,这是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要有那种高贵的想象力,与生俱来,从无限开始,而这种境界的到来,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和高超的笔墨技巧的滋养。
在这样一个浮躁而又虚荣的社会,云涛这些年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坚定地走着“清心实干”的创作道路,难能可贵。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精神修养;深入研究传统经典绘画,在笔墨、构图、造型等方面能够做到“不拘泥于过去,不与时俱进”是非常难得的。特别是近期创作的一批作品,基本功扎实,笔法空灵飘逸清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李孝萱教授:
我记得云涛在大学时就看中了写意花鸟画,后来在霍春阳教授手下读了三年研究生。我对云涛的人和画并不陌生。还有的很实用很真诚,画的很有灵性。他的画从来没有脱离他的心意和真实要求。它们平淡,干燥,充满活力,但也很丰富。我的理解是,判断花鸟画的好坏是一个根本前提。在花鸟画史上,有宫廷富贵,文人野的说法。至于后面的学习,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可偏废。有了它的“财富”,其实就是拥有了那种高贵的想象力,生于自然,从无穷开始,安于平凡,超越形象,拒绝了物质的束缚和功利的想象,自然就会抵制庸俗,摆脱贫困,进而“生机勃勃”。所谓“生活”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的哲学世界,而创造的精神是荡气回肠的,并通过大自然的活力。这些都聚集在云涛的记忆里,隐藏在他的追求里。
贾广健教授:
我知道草木何时有情——看云涛的花鸟画
悲凉的秋风在落叶中,感受着春花回春的情怀,汹涌的山势让人感到豪迈,长河落日让人感到雄伟。这就是情景、物我交融的境界。物与情交融,诉诸歌唱是诗,在笔下成型是画。所以,诗或画是依附于物的,却是为情所动,然后就有了那些亘古不变的名作,不朽的经典,或者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
云涛的画看似是传统笔墨的表现,实则像是感知事物,动之以情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古典诗词美学讲究“空灵”和“意境”,或苍劲、或冲淡、或纤巧、或淡定、或清高等等,这些都体现在中国的绘画中。从物的角度来看,云涛的绘画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和感受自然的情怀。从表现感情的角度来说,云涛的画通过传统的笔墨来表现他的感情,他的悠远的感情,他对自然万象的摄取,这些都融入到他的笔下。看他的花鸟画,既是对传统笔墨的一步步接近,也反映了他对传统审美精神的思考和对中国画境界的理解。也应该是把风景变成情感。
对于中国的绘画来说,在当代完全重复传统的笔墨是没有意义的。从云涛表达的很多主题来看,云涛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其中,他扎根于传统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可谓心无旁骛。对于云涛来说,他是想成为“智者”还是“仁人”,是想成为“乐水”还是“乐山”,我想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会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过去,我不在了,杨柳是伊一。现在想起来,雨雪霏霏。”“秋风吹来,洞内浪在树叶下”的描写,渗透浓缩了超越自然的自我情感的表达。作为一个花鸟画家,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然界万物的生命。草木有感情,而我有知识。能够感知草木微妙的生命,是一颗怎样的心?我觉得云涛就是这样一个有这样情怀的人。
画家是以天地灵气和人的奇妙思想为基础的。万象在手,思考有趣。云涛有灵气,但需要涵养才能更丰富,才会有“奇思妙想”。云涛掌握了笔墨,他最初的模样和艺术取向,以及他对国画的理解和思考。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想他会用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一次又一次的超越自己。
我会保持希望。
阎宝珍教授:
青年画家李云涛,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求学期间,师从霍春阳先生学习花鸟画,获硕士学位。云涛系统地学习了古典花鸟画的艺术传统,吸收了许多营养并进行新的创造,逐渐形成了水墨与色彩交融的绘画方法。在他的花鸟画中,徐希、黄泉、梁麟和吕纪融为一体。竹石兰花、寒梅、云涛营造出清新淡雅的意境;清风明月,花开花落。他善于吸收生态之美,丰富到画面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云涛内敛沉稳,花鸟画构图布局饱满。他的笔墨蕴含着时代的生活和艺术体验。他不断探索花鸟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精心创作美丽的画面。云涛的花鸟画视角并没有停留在常规的习惯画法上,能以花鸟的细微之处表现出对艺术的敏感。有人把花鸟画比作轻音乐,云涛兼职的花鸟画透露出一种和谐清新的气息。希望云涛潜心创作更多美好的作品。花鸟画很难画出脱离世俗的高格调。期待云涛画出更多好作品。
艺术风格
谷峰云信田童迪
晴空万里,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迎来了航空系的几位老人。一出天津城市规划展览馆,他们就来到了意大利风情街,步入了玲珑阁美术馆。每个人都在李云涛先生的画前停下来谈论它。老蒋说:“过去,我们很难从工作中抽出时间,但现在我们正在寻找时间,享受艺术展。”两位老人,国务院,和他们一起来的。陈老说:“你看,李云涛先生的四屏和雪景真的很抢眼,他的文字功底也比较扎实。画面清新淡雅,配上这些精灵小鸟,活泼可爱,有趣。可惜好久没看到这样的画了。现在有些人浮躁,得到了什么东西,洒在纸上,做出来,却看不到笔墨的线条,他们甚至称之为“国画”。更有甚者,还有人出丑。宣纸上,一片红,一堆黑,大蓝白,然后画两个大嘴唇,赤裸裸的,非人的,动物的,非动物的,令人费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些人失去了自控能力,陷入了“媚俗”和“低俗”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唐老说:“我最担心中国画被外国画糟蹋了。”李老急忙说道,“这个不用担心。在我看来,如果谁心里有什么烦恼或者烦恼,看看这些画就好了。他们会很平静,很清晰,这比听舒曼的梦更有用。”我插话道:“陈部长,您的办公室里以前挂着一本严立川先生写的《治怒》。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觉?”陈老说,“小孩子老了,苦了,晚了。海浪声依旧,毫不留情。".我的感受,如果你能给我这四个屏幕,我就把它和“治愈愤怒”一起挂在nave”。李老赶紧岔开话题说:“亚洲高端人士选择这样的画作为礼物是好事。库奇先生,谢谢你的帮助。”
第二天,我通过一个朋友联系了李云涛先生,他邀请我去。20分钟后,我敲开了他的门。王先生年轻,相貌平平。他带我看了画室,里面堆满了书、画和古董,还有养鸟养花的玻璃房。李说:“除了带领学生‘博采众长’,就是把自然界的各个角落集中在家里,养鱼喂鸟,浇花浇花,零距离接触,观察鸟的动态和表情,倾听悦耳的叫声,实现情感的交流,这样画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我在访问期间解释了我的目的,他欣然同意。一个月后,我把他的画寄到了北京。老顾问和几个相关领导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大加赞赏。
每套花鸟鱼虫四幅屏风,表现手法精巧,古朴典雅,唯鸟为自然绝美之色,布叶在构图上巧妙分支,典雅中不失骨劲,典雅中不失古朴苍劲,典雅中不失古风新韵味。
在《春》的画面中,玉兰花不多,却可以有不同的姿态:盛开的,含苞待放的,仰面大笑的,羞涩的,大大小小的,前后左右的,巧妙分布的。一条蓝丝带悬挂在树枝上。春光明媚的鸟儿,看看自己,看起来很骄傲!
还有一张牡丹“春”的图。说实话,我对牡丹是有偏见的,因为我看到的都差不多,圆圆的,一字排开的,傻傻的,色彩艳丽的,俗不可耐的。但是,李老师笔下的牡丹,却让我大开眼界。在宣纸上勾一朵白牡丹,其他三朵先蘸水,再蘸极淡紫色、粉色、鹅黄色。花儿仿佛不在,幻化成精灵,超越了大象,像一个在晨雾中看花的精灵。氤氲虚幻,展现大自然空灵之美。这是高超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妙笔生花。
“夏”的画面是荷花。蓝天碧水之间,绿叶迎风,一朵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宛如华清池刚出浴的贵妃,高贵妩媚,楚楚动人。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天恩不可藏,终于有一天被选入皇族,只要她回头一笑,就有一百个符咒,六宫粉黛化为乌有。他的宫廷里有其他的女士,三千个罕见的美人和他对三千个美人的宠爱都集中在一个身体里,难怪其他两个“美人”充满了叹息,他们藏在太湖石旁边和绿叶后面。这幅画就像醇香的酒,香气四溢。喝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谷中秋趣图更有意思。摘下的树上没有多少水果了。有一对斑鸠,一只爬到高高的树枝上,在风中摇曳,时而自由多情,俯视着;另一个在梳理自己的羽毛,似乎在说:“不好意思,请等一下,我在穿衣服。”这幅画简洁明了,构思新颖,如画,是一幅令人惊艳的杰作。
《冬天》的场景是白雪皑皑,一片白色,树枝低垂,寂静无声。这时,一只五颜六色的锦鸡飞了进来,站在石头上,回头观望,欣赏雪景还是寻找朋友?美丽的锦鸡给这个寂静冷漠的冬天带来了生机、欢乐和憧憬。民以食为天,雪兆丰年。世界上谁不期待来年有个好收成?雪景的意象是用淡墨、暗墨和笔内留白形成的,没有任何“造假和制作”。画家的笔法灵动,韵味十足,自由流畅。画面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李先生不愧是写雪景的专家。
我觉得李先生在创作中总是把花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使画面清新明朗,深情有趣,如诗如歌,从而焕发出感人的艺术力量。
前几天看到王老师的新作《春江水暖图》,题词是:“春江水暖鸭鹅与先知吴晋画此图,一笑置之。”我在画前沉思良久,思绪穿越历史时空,向前推进到200多年前。清朝有个读书人,叫毛启龄,自高自大,但也没失去什么兴趣。看到后人经常引用宋代苏东坡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禁生气地说:“春江水暖,鸭必知,鹅不知?”毛的“真”曾被他那一代的一些作家嘲讽和讥讽过。也许最著名的是《与花园为伴的诗》的作者袁枚先生。往事已成典故。现在,李画了一幅《鸭鹅先知图》,也是一个很大的幽默。一个是杜绝前人心中的“结”。其次,讲了一个道理:“真”是好事,怕“过犹不及”。一旦过了头,就会被人抬死,会歪歪扭扭,作恶多端,却又可笑大方。
太湖石是太湖的“石骨”、“石魂”、“石胆”。历经千年,海浪冲刷,窑洞自生,多为灰蓝色,少有白色和黑色,是江南庭院中必不可少的点缀。为"昆石"和"太湖石"雕刻也是李先生作品中的一大亮点。他说:“要钩、捏、寸、搓出一块傲人的石头,并不容易。”古人先画树后画圈再写字。为了画出江南名石,我常常绕着石头走上几个星期,听听石头的语言,融进灵魂之屋,然后才敢动笔。“李先生笔下的太湖石,玲珑剔透,赏心悦目,有‘仙境’之感,达到了赏石的高标准:薄、皱、漏、透、险、丑。这种丑陋的美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这个江南的游子,让我产生了怀旧和想家的感觉。我忍不住唱歌教我如何想念她。
李先生从小就痴迷于绘画。在山水画家父亲的影响下,他有意识地进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围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驰骋在小写意花鸟的世界里。他非常感谢天津美院很多好老师的培养和教导。他几次谈到霍春阳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霍教授重视笔墨,提倡高水平、高品位的绘画。因此,李先生本科毕业后师从霍教授,获得硕士学位。感谢学院的厚爱,他留在了学校教书。
李先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绘画艺术的源泉,自然与生命是取之不尽的主题。他说,只有继承才能创新,创造新的规律是青年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他知道学海无涯,只有苦尽甘来,才能到达彼岸。
我舍不得把笔放在一边,还有一幅令人难忘的画,柳枝飘飘,南风徐徐,一对天鹅在湖面游弋。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法国圣桑的名曲《天鹅》,似乎是中国大提琴家马友友的版本。大提琴,以其特有的深沉浑厚的音色,展现了天鹅的高贵、优雅、美丽和圣洁。这是画家专门为这幅世界经典画的画吗?不然为什么这么相似完美?俗话说得好,一首好歌绕梁三天,这幅画缠了我三天多!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