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火山盆地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1)基本概况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呈椭圆形,长轴约56km,短轴约24km,总面积约1.032 km2,长轴方向40 NE。庐枞火山盆地的构造位置见图9-11。

图9-11长江中下游郯庐断裂中南段地质构造示意图

(1)华北平台;(2)胶东地块;(3)鲁南和苏北地块;(4)秦岭造山带;(5)淮阳地块;(6)长江中下游(扬子板块)断陷带;(7)江南古陆;(8)钱塘江-信江断陷带;(g)浙江、福建和广东的中生代火山岩带。(a)五莲-诸城断层;(b)庐江-灌云断层;(c)郯庐断裂;(d)上丹断层。a .庐枞盆地;b .宁武盆地;c .丽水盆地;d .溧阳盆地;e .繁昌盆地;f .广德盆地;g .怀宁盆地,h .宁乡盆地——深断裂带;-推断深断层;_ _ _ _隐伏深断裂

研究庐枞火山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和火山成矿作用,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秦岭造山带的演化;第二,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或太平洋-库拉-澳洲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相互作用;三是郯庐断裂的活动性;四、长江中下游断陷带的作用性质(任启江等,1991)。

1.华北与扬子板块对接与陆内挤压碰撞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发生在印支期,Sm-Nd等时线年龄为244Ma(李曙光等,1989)。东秦岭造山带印支中晚期、燕山期发生强烈收缩,出现多级逆掩推覆构造,逆冲方向指向南方,出现东秦岭A型俯冲和燕山期花岗岩。同时,在大别南缘,绕过郯庐断裂带,延伸至张八岭、连云港。厚沉积盖层(Z-T2)与浅变质基底(Pt2)之间存在韧性拆离构造,面向东,并伴有高压变质带(张叔夜等,1989)和糜棱岩带(王奎仁等,65438)。刘德良,等,1996),表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在中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挤压、碰撞甚至陆内俯冲,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庐枞火山盆地就受到了这种大的构造背景的制约。

2.中生代太平洋-库拉-澳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

庐枞地区的主导构造为东北向,属于太平洋构造体系。因此,中生代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太平洋-库拉-澳洲板块)的相互作用是控制庐枞火山盆地构造和演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190 ~ 100Ma,库拉板块-太平洋板块-澳大利亚板块在NWW方向向欧亚大陆运动过程中,转换断层先与大陆汇合,然后一个小洋脊与大陆碰撞,消失在大陆板块之下。前者产生了以挤压为主的压力效应,导致了大陆的活化和新断层的产生,后者产生了热效应。这一过程的结果,要么是在大陆边缘后侧造成地幔隆起和地壳拉张,要么是在古隆起边缘的古缝合线或古断裂活化带上形成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带。总体来看,决定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岩浆成分和物质来源的因素有:一是大陆断裂系统的活化;二是壳幔各层的推覆和滑脱过程;第三是底物的性质;第四,离俯冲带的距离,俯冲角度,俯冲速度。庐枞火山盆地的地质构造演化明显受上述因素控制。

3.郯庐断裂带的活动性

庐枞火山盆地的西边界断裂是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的演化特征已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徐,1993;王奎仁等,1995),它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一次大的左旋平移,它对庐枞地区地质和构造演化的控制与华北和扬子两个大陆的碰撞拼接有关。特别是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板块的最后拼合阶段,郯庐断裂的左旋平移最为明显。郯庐断裂在研究区内由四条主要断裂组成(图9-12),其中最重要的是东部边界断裂罗昌河断裂。地表观测表明,断层面陡,结构面力学性质变化大,以东南向为主。晚白垩世以前以挤压-平移为主,晚白垩世至古近纪为伸展断裂带,堆积了白垩纪-古近纪碎屑岩和石膏沉积地层,具有不发达裂谷带特征。晚第三纪以来,郯庐断裂带的性质又发生了变化。可以看到新地层推翻旧地层,局部被挤压,有微弱的右旋平移。

4.长江中下游断陷带的性质

根据HQ-13地壳地震资料(何友三等,1988;冯如金等,1988),下扬子区莫霍面是由高低速层组成的壳幔过渡带,一般厚2 ~ 4 km,最大厚度6km,断裂、起伏明显,痕迹明显,表明其相对活跃。按长江HQ-13线(灵璧-丰县)地球物理- 1988)和麻城-九宫山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地矿部第一综合物探大队,1989),长江中下游岩石圈可分为六层,有六个滑动层和三个平衡调整层(董树文等,1993)(表9-2)。

图9-12庐江附近郯庐断裂带地质图(根据安徽省地矿局地图修改)

;Dy1。j 1-2;Dy2。JBOY3乐队—K1(火山岩);Wh1。z—S;Wh2。D~T .(1)、(2)、(3)、(4)为郯庐断裂带的主要断裂,其中(1)为西边界的主要断裂;(4)它是东边界的主要断裂(罗昌河断裂)

长江中下游江北地区的变质基底,下部是以大别山群为代表的深变质岩系,上部是由张八岭群、红安群和变质震旦系组成的浅变质岩系。加里东旋回为伸展断裂沉积环境,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构造运动(晚震旦世、晚奥陶世-志留纪、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海西旋回沉积环境变化不明显,曾有多次弱火山活动,也经历了三次构造运动(早-中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印支旋回是长江中下游大地构造演化的转折点,沉积岩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T2-3(铜头尖组)与T2(东马鞍山组)之间的金运动和T3与J1之间的南象运动,尤其是后者。在此期间,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中酸性侵入岩(杨箕山、大虎山、九瑞16公里;安徽的九华山、太平;江苏高子、苏州),而盖层的沉积岩系(Z-T)遭受强烈的侧向挤压,受边界条件限制,形成弧形构造带,导致郯庐断裂带东西两侧岩石圈表面总缩短量差异明显(翟雨生等,1992)。在上述区域构造背景下,庐枞火山盆地开始了190 ~ 100 Ma的演化。

表9-2长江中下游岩石圈层状结构特征

(2)庐枞火山盆地地质构造演化

1.地层和沉积环境

庐枞盆地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庐枞火山盆地多由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陆相火山岩组成,其直接基底为中下侏罗统陆相碎屑沉积建造。全区地层、岩性及关系见表9-3柱状图(据安徽省地矿局区域调度队1987)。

表9-3庐枞盆地地层特征

2.火山岩之前的中生代沉积。

(1)三叠系仅在庐枞盆地周围零星出露,可分为下银坑组、龙山组和南岭湖组。中东马鞍山组、月山组、铜头尖组;上统拉犁尖形成。下三叠统(银坑组、龙山组和南岭湖组)的灰岩和钙质页岩分布广泛,而中东部马鞍山组由下部白云岩、上部溶盐角砾岩和硬石膏组成,分布于盆地边缘。中三叠世沉积范围明显缩小,出现蒸发台地相沉积。中三叠世中晚期至晚三叠世的沉积范围更小。整个三叠纪,下扬子区呈现出完整的海退过程,凹陷中心位于长江沿岸,庐枞地区位于凹陷边缘。

(2)下侏罗统和中侏罗统下部磨山组下部以应时砂岩为主,夹少量碳质页岩和粉砂岩,底部为砾质砂岩或砾岩,三叠系为不整合或假整合。上部为灰绿色应时砂岩、粉砂岩、碳质页岩夹不稳定煤系;中统罗岭组总厚度大于1800米..下段底部为粗砾砂岩或砾岩,主要岩性为薄层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长石砂岩和长石应时砂岩。沉积地层厚度图见附图9-13。

图9-13庐枞街坊南岭湖组、东漫山组、磨山组、罗岭组等轴测图(任启江等,1992)

3.中生代火山岩系

中生代火山岩与中侏罗统罗岭组陆相碎屑沉积物呈不整合接触。这套火山岩系可分为四个旋回,即上侏罗统的龙门园旋回(J3l)和颛桥旋回(J3z),下白垩统的双庙旋回(K1s)和福山旋回(K1f)。庐枞火山盆地的构造与火山岩相遇,如图9-14所示。庐枞火山盆地火山岩的时代存在争议:根据古生物证据,颛桥组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组合属于晚侏罗世,植物孢粉多以早白垩世为特征。当然,还有其他种类的化石组合。收集的火山岩和侵入岩的同位素年龄值分别见表9-4和表9-5。综合分析以上两个表中的同位素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任启江等,1991):龙门源的旋回年龄为167 ~ 155 Ma(根据沙溪阴山的U-Pb模式年龄计算);砖桥周期为155 ~ 135毫安;双庙周期为135 ~ 115ma;福山旋回为115 ~ 100毫安。与庐枞火山盆地相比,主要火山活动开始时间比中国东南部其他中生代地区早约30Ma(宁武地区为136 ~ 25ma;大王山组125 ~ 115ma;孤山组115 ~ 109Ma;娘娘山组(105.5 ~ 91ma)。(宁武项目组,1978)。根据任启江等人(1991)的研究成果,认为庐枞盆地早期火山活动主要是由于郯庐断裂的活动和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挤压、推覆的影响。

图9-14安徽省庐枞火山盆地地质构造及火山岩相图

1.角砾岩凝灰岩;2.角砾岩熔岩;3.熔结凝灰岩;4.沉积凝灰岩;5.正常沉积碎屑岩;6.凝灰岩;7.二长岩;8.正长岩;9.花岗岩;10.推断主基底断裂;11.推断基底断裂;12.(1)~(24)是断裂数;地层代码如图9-13所示。

表9-4庐枞地区火山岩同位素年龄

数据主要来自全国同位素年龄汇编:任启江等,1991。

表9-5庐枞地区侵入岩同位素年龄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同位素年龄编:安徽327地质队,1982;任启江等,1991。

(3)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40个代表性岩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化学分析数据列于表9-6和9-7。

表9-6岩石中微量元素化学分析结果(wB/10-6)

表9-7岩石中稀土元素化学分析结果(wB/10-6)

1.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石化学特征根据Irvine(1971)的Si2O-(K2O+Na2O)变化图,全区大部分火成岩处于碱性区,少数处于次碱性区(图9-15),表明全区岩石具有高碱度的特征;从孔雀(1931)钙碱指数图可以看出(图9-16);全区岩石成分落在碱-钙-碱投影区,也反映出庐枞地区大部分火成岩具有高碱度。

图9-15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化学成分SiO _ 2-(K2O+Na2O)变化图

(2)火成岩构造环境的判别根据AFC图,可以看出岩石的数据投影点偏向F面。根据中田张(1979)的资料,认为岩石的成因主要属于S型花岗岩,少部分落在I型花岗岩的投影区(图9-17),与任启江等人(196545)的观点不同,如果使用Batheior等人(1985)的若干阳离子判别图,可以看出岩石数据点主要落在任启江等,1992)。

2.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1)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见微量元素蛛网图(图9-19)。与上、下地壳中间岩的平均成分相比,庐枞火山盆地中的非铜矿化火成岩强烈富集Li、K、Rb、Cs等大离子。,并且高场强元素显示出比兼容元素更大的损耗,而不兼容元素显示出比Cu更大的损耗。对于含铜岩石,相容元素具有上述岩石的某些特征,其中Cu强烈富集(图9-20,21,22,23),但相容元素的分布特征与非铜矿化岩石不同:除少数样品Ce出现负异常外,不相容元素未在岩石中显示,与地壳中安山岩的平均成分相比,我们认为,庐枞火山盆地的火成岩在铜的热液成矿阶段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造和结晶分异。

图9-16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化学成分孔雀碱-钙碱变化图

图9-17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AFC图

A.Al2O3c . CaO+MgO;f . TFe+MnO;S.S型;我.我打字

图9-18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多种阳离子变化图

图9-19庐枞火山盆地安山岩蛛网图(根据Thorpe,1982)

NOJ17-04。安山岩(枞阳黄梅穴);NOJ17-05。安山岩火山角砾岩(黄梅尖、枞阳);NOJ 08。粗面岩(枞阳巴家滩);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0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湖黑坳)安山岩和铜矿化岩石蛛网图(根据Thorpe,1982)。

BLK 07-01。富含铜的粗糙安山岩;BLK 07-02。粗面岩中的铜矿化;BLK 05。粗面岩中的铜矿化;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2)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全区岩石的稀土元素分布图(图9-23、图24、图25、图26)可以看出,除了一些非铜矿化岩石(图9-23、流纹岩安山岩、LZ24)具有最强的Eu负异常外,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的稀土元素分布曲线均具有右偏的形式,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其中正长岩的稀土总量最高(见表9-6)。从上图可以看出,非铜矿化火成岩的稀土元素平均分布曲线与上地壳中的中间岩相似,铜矿化火成岩的稀土元素平均分布曲线与下地壳中的中间岩相似,可以反映岩石在形成和成矿过程中的影响。

(4)庐枞火山盆地的火山作用和铜矿

(1)主要成矿类型

在对庐枞盆地火山岩铜矿床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盆地内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床较多,但一般都具有规模小、品位高、延伸短、埋藏浅的特点。从已知的几个铜矿床(点)来看,主要集中在盆地东北部的靖边矿区和西南部的八帽山矿区,呈对角分布。两个矿区所在位置火山岩较少,大部分被中侏罗统罗岭组地层大面积覆盖。基于此,我们选择位于盆地西北部的枞阳白湖乡进行野外调查,确定走向为140和160。两组高角度(有时几乎垂直)断裂为容矿断裂,对铜陵古洞、荆洼矿带、六峰山矿带、龙井矿化带、连平山矿化带等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从野外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无论矿带的分布规模和经济价值,都有明显的矿脉分布方向和等间距特征(图9-27)。

图9-21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湖古矿坑)安山岩和铜矿化岩石蛛网图(根据Thorpe,1982)

BLK11-01。富含铜的粗糙安山岩;BLK11-02。铜矿化的粗糙安山岩;BLK09。粗面岩中的铜矿化;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2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虎龙井脉状矿体)安山岩和铜矿化岩石蛛网图

BLK14。富铜矿(过渡带);BLK16。原生硫化铜,主要是黄铜矿;BLK08。褐铁矿化粗安岩(在黑坳、渔山、枞阳);U-1和D-1的含义与图9-21和23中的含义相同。

图9-23庐枞火山盆地火成岩中稀土元素分布图(根据Thorpe,1982)

LZ-24。流纹安山岩;LZ-19。正长岩;AQ-13。安庆月山闪长岩;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4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虎黑坳)火成岩中稀土元素分布图(根据Thorpe,1982)

BLK07-01。富含铜的粗糙安山岩;BLK07-02。粗面岩中的铜矿化;BLK05。粗面岩中的铜矿化;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5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虎龙井脉状矿体)火成岩中稀土元素分布图

BLK14。富铜矿(过渡带);BLK16。原生硫化铜,主要是黄铜矿(原生硫化矿体中的样品);BLK08。褐铁矿化粗安岩(在黑坳、渔山、枞阳);U-1和D-1的含义与之前相同。

图9-26庐枞火山盆地(枞阳白虎龙井脉状矿体)火成岩中稀土元素分布图(根据Thorpe,1982)

BLK11-01。富含铜的粗糙安山岩;BLK11-02。铜矿化的粗糙安山岩;BLK09。粗面岩中的铜矿化;U-1。上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D-1。下地壳安山岩的平均成分

图9-27皖中庐枞火山盆地白湖乡火山热液铜金矿床地质、火山岩分布及成矿图(改编自安徽省矾山镇1 ∶ 5万地质图)

1.地质界线;2.断层和中基性侵入岩脉(墙);3.预测隐伏矿体;4.铜、金、银多金属矿脉;5.岩相边界。Q4al。第四纪全新统洪积;Q3al。第四纪更新世洪积;Q2al。第四纪中更新统洪积;K1s2。下白垩统双庙组二段;K1s3。下白垩统双庙组三段;K1s2-3。下白垩统双庙组二至三段;K1y。下白垩统杨湾组;K1f1。下白垩统福山组一段;K1βμ。早白垩世火山岩;燕山晚期正长岩;燕山晚期的第二代应时正长岩;J3z3。上侏罗统颛桥组三段

2.典型矿床(点)的矿化特征

本区铜矿化类型多为黄铜矿方解石脉型或黄铜矿应时脉型,黄铜矿通常呈半自形或异形,有时呈浸染状。铜矿物多期交代现象:斑铜矿交代黄铜矿,然后辉铜矿交代。这种铜矿脉的氧化带非常发育,在铜矿的氧化带中常见到针状、胶状褐铁矿。部分矿石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表9-7),铜矿化高度不均匀,部分矿脉铜品位可达20%左右,其中银品位近80g/t,已达到银的综合利用品位。

图9-28和图9-29显示了一些元件的相关图表。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铜矿化与金、银等贵金属具有非常一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铜矿化往往伴随着一系列金、银等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同时,贵金属Cu和Au、Ag与矿化元素S、as、Se呈显著正相关,可以明显推断Cu、Au、Ag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上述成矿元素的化合物或络合物,与上述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一致,因为Cu是过渡族元素,也是喜S元素,容易与S、As等非金属元素形成* *价键化合物;金和银也是嗜硫的,在自然界中常与硫形成硫化物,如金银矿[(Ag3,Au) 4S2],硒金银矿Ag3AuSe2等。现有研究表明(王奎仁等,1994),细粒金矿床中金与砷有密切关系。从该地区的地质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里的金银贵金属也是与铜的硫化物一起以细粒状态诞生的,这也与之前的光学观测结果相对应。成岩岩石中Cu与Pb、Zn、Co、Ni等元素的对应关系也呈正相关。

图9-28枞阳县白湖地区铜矿及矿化岩石中铜与金、银、砷、硫等元素的相关关系图。

图9-29枞阳县白湖地区铜矿及矿化岩石中铜与铅、锌、钴、镍等元素的相关关系图。

图9-30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荆洼IP概况

Ms极化率;ρ S .视电阻率(横坐标为剖面测点数)。

(5)物探方法在本区找矿中的应用。

1.实验法

在枞阳县北龙井地区,我们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应用激发极化法进行验证。这是基于已知矿脉(井洼)的实验对比,井洼是一种出露地表的硫化铜矿脉。根据地下开采的观察和取样分析,已知该矿脉为原生硫化铜矿,矿脉宽3 ~ 5 m,延伸稳定,氧化带在地表以下4m,延伸至地下26m。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氧化带中的矿物为:W (Cu) = 4.34%,Pb = 35× 10-6,Zn = 118× 10-6,Au = 0.06× 10-6。块状硫化物矿石:W (Cu) = 20.9%,Pb = 24.5× 10-6,Zn = 70× 10-6,Au = 0.06× 10-6,Ag = 8.0× 10。由此可见,它是一条极具经济价值的铜矿脉。根据现场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在靠近南面的第四系覆盖层下可能存在矿脉(见图9-27)。据此,首先采用激发极化法和磁法对上述矿脉进行测量,得到标准激电剖面(图9-30)和磁剖面(图9-31)。根据这两个标准剖面,我们测量了预测矿脉的激电剖面:连续测量了五个激电剖面(图9-32)。从图中可以看出,五个剖面在不同位置的曲线非常一致,预测的矿体对应位置的极化率为18 ‰ ~ 23 ‰,比已知矿脉的极化率高5 ‰ ~ 8 ‰。分别在预测矿脉的3号线35号测点和4号线39号测点进行的两次四极电测深显示,高极化体距离地表约100米(图9-33)。预测矿体控制范围为带宽20 ~ 40 m,延伸约200m,走向约160的高极化硫化物矿化异常带。

图9-31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井洼磁测剖面图(横坐标为剖面测试点编号)

图9-32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龙井地区火山热液铜矿预测区激电剖面图(横坐标为剖面测点数)

图9-33安徽省枞阳县龙井地区火山热液铜矿预测区激电测深曲线剖面图

上图为3号线35号点;下图为4线39号点:Ms极化:ρ s视电阻率。

讨论

为了验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选取了附近已知规模较小的硫化铜矿脉(枞阳白湖古洞)进行对比验证。该脉为出露于地表的线状硫化物矿化脉,宽度较小,仅为NCM ~ n× 10 cm,铜品位较高。两个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见表9-8(样品编号BLK9,BLK11-1)。这里曾经是古代挖掘的遗址。但矿脉深部延伸不稳定,因此经济价值较小,现为废弃矿坑。四个IP剖面的测量结果如图9-34所示。对比图9-31和图9-32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古洞穴的四个剖面都具有较高的极化率(约15‰),与已知的井洼矿体接近,略低于龙井预测矿体,但从曲线的形态分析可以看出,曲线是锐边的(No2,No3)或很宽很平缓的弧形。相反,无论是井洼已知矿体的激电剖面,还是龙井预测矿体的激电剖面,高极化率矿体(高极化体)的曲线形态不仅宽而平滑,而且具有特征性的高斯正态分布,代表了大规模的硫化物矿化。上述情况与已知事实相符。综合考察了龙井预测的矿体规模和产状。与已知的井洼和古人洞矿体相比,后两者被认为出露于地表,而龙井预测的隐伏矿体分布在低洼地区,松散沉积物厚,极化率较高。因此,异常应该有更大的规模。可以推断,龙井预测的矿体是一个具有潜在规模的硫化铜矿体。

我们提出并预测的大型隐伏铜矿体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经济发展部门的重视。

3.结论

这一成果的意义在于:应加强深埋高品位脉型铜矿的理论研究工作,重视成组脉的规律,不可忽视全区铜矿累计储量的潜在规模。因为该区不仅有与火山后热液有关的铜矿体,还发现了丰富的硫化物矿化斑岩(枞阳玉山)。因此,探讨斑岩铜矿在全区的分布、矿化和规模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同时,我们认为弄清庐枞火山盆地火山热液成矿作用与斑岩成矿作用的关系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表9-8庐枞火山盆地部分铜矿石化学分析结果(wB/10-6)

注:分析在华东冶金地质局中心实验室完成,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光谱法。标有*的单位是10-9,标有* *的单位是%。

图9-34安徽省枞阳县白湖乡古洞穴IP剖面图

Ms极化率;ρ s .视电阻率(横坐标为剖面测点数)

参考

1.王志田等,中国大型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及成矿集中区潜力,矿床地质,1991,10(2):119 ~ 129。

2.王奎仁,刘德良,杨小勇,郯庐断裂带南段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3.王奎仁等。中国几个典型卡林型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

4.任启江,等.安徽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坳陷及其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02 .

5.刘德良,杨小勇,等.郯庐断裂带南段幕府茶山韧性剪切带变形条件与化学成分迁移的耦合关系.石油学报,1996,(4): 573 ~ 588 .

6.张叔夜,康卫国,扬子地台北缘中部的蓝片岩,长春地质学院学报(鄂皖蓝片岩特藏),1989。

7.李应生等。安徽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与成矿作用。岩石学报,1987,(4): 44 ~ 54。

8.李曙光等,中国华南和华北陆块碰撞年龄的Sm-Nd同位素年龄证据,中国科学(B辑)1989,(3): 312 ~ 319。

9.杨小勇等.沙溪斑岩铜矿矿体空间分布的趋势面分析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中国高校地质学报,1996,(3): 273 ~ 283 .

10.邱瑞龙,月山高钾闪长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地质评论,1992,38 (2): 97 ~ 108。

11.陈江峰等,月山岩体40Ar/39Ar年龄及相关成矿年龄估算,现代地质,1991,5 (1): 91 ~ 99。

12.陈江峰等,皖南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源区锶、钕同位素约束,地球化学,1993,(3): 261 ~ 268。

13.周作霞,中国斑岩铜矿床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地质,1983,2 (4): 43 ~ 50。

14.周泰Xi等,安徽铜陵铜官山矿田火成岩同位素年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7,17 (3): 403 ~ 407。

15.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36 ~ 238。

16.常,刘湘培,吴延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246 ~ 248。

17.董树文,沙溪刷状构造的确定及其控岩控矿作用,地质学报,1984,58 (4): 305 ~ 315。

18.董树文,邱瑞龙,安庆月山地区的岩浆活动与构造:地质出版社,1993。

19.翟玉生等,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规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0.Batchelor,R.A .等人,利用多阳离子参数对花岗岩类岩系的成岩作用,地质化学,1985,第48卷:43~56页。

21.陈伟民,唐志,中国铜钼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的关系:资源地质(专刊),1993,(15):19~30。

22.陈建峰等,扬子褶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圈岩浆来源的同位素制约。载于:吴、等编。雅典花岗岩的地壳意义,1985,217~235。

23.普通火山岩化学分类指南。Can.J.Earth Sci.V .,1971,8(3):523~548。

24.Maniar P.D .等,花岗岩类的构造判别,美国地质学会,1989,(101):635~643。

25.索普公司,安山岩,造山安山岩及相关岩石。约翰·威利86。儿子们,1982,18。

26.徐嘉苇,郯庐断裂系。英国:约翰·威利&。儿子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