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德康的历史。

高德康努力30年,演绎波司登神话。

8台缝纫机起步,高德康经过30年的努力,把波司登打造成世界品牌,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远大抱负。从作为民族服装品牌第一个成功进入瑞士市场,到成为中国16知名品牌企业之一,波司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品牌成长之路。

目前,波司登年销售额达65亿元,品牌价值达6543.8+0.02亿元。曾经的“小作坊”进入中国“500强”,以11年销量第一的成绩稳居中国羽绒行业“第一”,被誉为“波司登”神话!

波司登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0年成就世界品牌”是什么体验?实现民族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需要多长时间?

让我们走近高德康,走进波司登。

2006年6月10,中国沈阳。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登上领奖台,接受“2006年中国十大世界影响力品牌”奖牌。聚光灯下的高德康光芒四射,踌躇满志。

本次颁奖典礼是14世界生产力大会的活动之一,由世界生产力科学联盟主办,中国生产力学会承办。波司登作为中国纺织行业唯一一家企业上榜,与上海宝钢集团、中国中海油集团、国际航空公司等知名企业一同获此殊荣。

30年前,波司登还只是一个拥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从开始为人“来料加工”,到“代工”服装,最后拥有自己的品牌,波司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品牌创新之路。据权威机构调查,波司登品牌价值达到6543.8+002亿元,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的塑造、培育、升级和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建立起来,企业才能腾飞。”近日,在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酒店,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德康告诉笔者。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79位,11年销售额在同行业中保持遥遥领先,2005年销售额达到65亿元。

一辆自行车和八台缝纫机的故事——创业从最艰苦的训练开始。

30年前,江苏常熟县白猫公社山景村二大队的一个年轻人,不甘忍受贫穷落后,带领11农民创办缝纫机,仅用8台缝纫机就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程。

波司登的光辉历程从这里开始,那个年轻人就是高德康。那时候,他非常热爱文学艺术。虽然没能正式学习乐谱,但普通的曲子只要听两三遍就能演奏出来。

有人说他聪明,但后来更多的人觉得他身上有一种执着和不服输的信念。当时这个作坊式的缝纫集团既没有自己的产品,也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别人做一些“来料加工”的工作,最远的客户是上海的一家小企业。

上海离常熟200公里。每天黎明前,高德康骑上他的“2月28日”自行车出发。那时候常熟到上海还没有水泥路,全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尽管如此,高德康还是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跑”到了上海。拿到布后,他当天晚上又以同样的速度回村,来回十几个小时。如果你渴了,就喝些凉水;饿的时候可以嚼干粮;回到家,脚肿腿酸,人累得像散架了一样。如果赶上风雨,路就更泥泞了。然而,无论他有多累,无论他在路上遇到多少困难,高德康那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回到村子里,因为他知道村里的11兄弟还在等着米。

第二天,高德康骑自行车把成品送到了上海,然后拿回了布料。这种工作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只有高德康知道其中的艰辛。当时他才二十多岁,但看上去像个老人,头发凌乱,饱经沧桑。

“20多年前,我比现在大1岁,”高德康幽默地说。长期的“骑车”生涯锻炼了他的腿部肌肉。即使是现在,他依然保持着快走的习惯,这是一般年轻人赶不上的。

然而,那段艰辛的创业经历给高德康留下了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高德康说:“这段经历造就了我面对困难时超人的耐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后来公司在开发班几经风雨,我挺过来了,靠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

因此,他告诫今天的年轻人:虽然历史不同,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不可复制,但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这是每一个青年创业者成功的必备素质。今天,高德康曾经骑过的自行车和缝纫机仍然完整地保存在波司登公司的历史陈列室里。一批批在波司登创业的年轻人,会亲身感受“一辆自行车,八台缝纫机”的故事,从而下大力气创业。

四年“报废”六辆摩托车——“给人做衣服”发现巨大商机。

在高德康创业的第五年,也就是1983,高德康的交通工具已经“猎枪换枪”: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

虽然交通工具“先进”,但高德康的勤劳精神没有改变。他换上摩托车不是为了少累,享受悠闲,反而比以前更忙了。以前每天骑自行车来回,现在换成摩托车后每天要在上海和常熟之间来回两次。在接下来的四年里,高德康实际上“报废”了六辆摩托车。

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看似只是交通工具的变化,实际上却反映了“小作坊”发生的巨大变化。这时,“小作坊”已经带上了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来料加工”,而是改成了“贴牌”服装。

戏剧性的是,高德康是第一家“贴牌”企业,也就是生产中国第一件羽绒服的上海飞达工厂。现在,上海飞达工厂已被波司登全面收购,波司登已占有其“双羽”品牌,这是中国最早的羽绒服品牌。

应该说,高德康是一个“不安分”的商人。在为上海飞达厂做“代工”的时候,他就敏锐地察觉到了羽绒行业的巨大商机。但在80年代,社会上流行皮夹克,而羽绒服才问世10年,却因款式臃肿、面料粗糙、色彩单调而不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尤其是羽绒加工工艺复杂,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做这个生意。

然而,在那个时候,高德康对羽绒服情有独钟。他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正在变富的国家,人们更需要这种物美价廉的产品。虽然这种产品是季节性的,但需求量很大。稍加改进,就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产生无限的发展空间。于是,高德康萌发了一个梦想:让全中国的人都穿上轻便、暖和、合适的衣服!

“商场里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你不抓住它,它会悄悄地流走。”多年后,高德康回忆起当时的冲动时,依然激情澎湃。“我像着了魔一样爱上了羽绒服。我的直觉告诉我,这将是我一生追求的职业。1一位专门从事企业研究的学者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些成功的创业者挖到了“第一桶金”,选择了别人不想做或不敢做的项目。结果只有他做到了,成功了。

高德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对公司年轻人说的一句话是: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当时,在“贴牌”加工服装的同时,高德康专心研究羽绒服市场的未来趋势。上世纪80年代末,高德康掌握了从生产、加工到制作羽绒服的一整套成熟技术,他决定向自己的梦想进军!

对于高德康来说,1992是他创业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高德康终于拒绝做“嫁衣”,注册了商标波司登,迈出了打造品牌羽绒服的第一步。两年后,波司登羽绒服正式投放市场,高德康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参与市场竞争。

这时,高德康像一个刚刚做了父亲的人一样激动。从开始的“带料加工”,到“贴牌生产”,最后到打造自主品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用了18年!

和/html/江苏/jsgyzx/2007-3/20/2007032022982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