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银耳来自哪里?
银耳作为传统保健食品,含有人体必需的七种氨基酸,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趋势。目前,国内外市场上80%以上的银耳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到18000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8000吨。
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然而,为了使银耳变白变脆,延长保质期,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加工者零星地用硫磺熏蒸银耳,最初是在屋顶平台,后来逐渐转移到农民自己的责任田或租用的责任田。硫磺熏蒸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对周围空气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给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1998年2月26日,65438,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古田银耳增白加工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省、地领导的高度重视。派出专门调查组到古田县进行专项调查。古田县委、县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认真修改,保护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全县全面停止硫磺熏蒸工艺。
为全面掌握古田银耳的质量状况,福建省、宁德地区技术监督局于6月5438+0998+2月31分别派古田银耳熏蒸加工厂、古田市场、福州市场人员到省中检办、省食品检验站进行检验。为切实维护全国消费者的利益,县政府于1999年3月委托福建、山东、上海、北京等省市技术监督局对当地市场销售的古田银耳进行了抽样检验。各地抽检情况:福建中检院检出6批次,福建省食品检验站检出10批次,上海本地市场抽检6批次,山东本地市场抽检9批次,北京本地市场抽检7批次。据技术监督检验机构检验结果,古田银耳理化卫生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7096-1996《食用菌卫生标准》。
1999年6月6日,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和古田县委、县政府在北京梅地亚中心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新闻界通报了检查结果。古田县表示,要以新闻舆论监督为契机,加大技术检测投入,全面规范食用菌生产加工。为寻求新的加工技术,古田县投入50多万元,委托和聘请北京、海南、天津、江西等省市1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银耳延长贮藏期和增白技术的科技研究和试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近培育出“9901”银耳新品系,色泽洁白,品质优良,已在全县大面积推广。黑木耳,一朵美丽的银花,将在古田开得更加美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