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书写度量衡的原因及影响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他即位时,因为年轻,国家政治由宰相吕不韦把持,吕不韦被尊为管仲。
吕不韦不仅控制着朝廷,还与皇太后(赵霁饰)有染。他看到秦王年纪大了,就把假太监老艾献给了太后。结果太后生了两个私生子,假太监老艾也自称是王父,封了长信,收罗党羽。
公元前238年,老艾企图发动政变,篡夺秦国。然而,老艾的叛乱被秦平定,然后被解除了他的职务。
他虽然听了秦国贵族的话,把六国的食客都派出去了,但是被李四劝谏驱逐客人的话劝阻了,任命了魏辽子、李四等人。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他们采取了远渡近攻的策略,彼此分化疏远。
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最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帝国建立了。
自称“黄三功勋卓著,五帝推崇”,自创“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宣布后代将称为二世、三世,甚至代代相传。此外,嬴政认为尊称为“子谈父,臣谈君”,大不妥当,予以废除,并以数代天下尊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对帝国的统治:
以商鞅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统一计量;
李斯以秦代通用文字为基础,奉命简化,制定文字,全国颁布,统一。
废除六国通用货币,统一所用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在秦国原有法律法令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法律的一些规定,制定并颁布了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从中央到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蒙恬被派去攻打匈奴,与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南越的开发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两广,甚至延伸到今天的越南北部。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为了控制人民,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以下措施:
向富人转移。下令全国各地的富人都搬到咸阳去,方便监视。
放下你的武器。为了防止百姓造反,下令没收民间兵器,运到咸阳,和九鼎一起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和许多大钟。
焚书坑儒。为了遏制民众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烧毁除《秦时》以外的所有史书、农书、卜筮书、医书,全国人民和学者私人收藏的经典、百家经典也全部被官府焚毁,称为“焚书”。因为民众和学者不满,言论满天飞。有两个方士(求长生不老,炼仙丹的人)叫鲁生和侯生,在背后说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后,派人去抓他们,他们已经逃走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起来审问。儒生受不了折磨,随便放弃了很多人。秦始皇下令把460多人抓起来,带到骊山山谷,全部杀死,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大多是儒生,被后人称为“诈儒”。其余被禁的儒生被流放到边境。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立即修建了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到处刻石炫耀自己的威望。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府带领数千童男童女横渡东海求长生,花费不菲。(《楚帖》意为徐福和少男少女到达目的地(即今日本)后一去不复返,日本大臣秦氏就是他们的后代。但查阅《史记》、《三国志》可以看到,这种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没有出现。至于徐福的神武天皇论,除了年代差,没有文献可考。后人认为秦始皇大喜,暴虐成性,人民在他的统治下苦不堪言。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燕国派来的刺客荆轲刺杀了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反而被处死。秦帝国建立后,朝鲜名门望族张亮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
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回到平原,病倒了。行至沙丘(今河北省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秦二世太子。并赐太子伏肃死罪。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是皇帝尊称的创始人,是中国皇帝制度的创始人,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帝制时代。
秦始皇
姓名:嬴政。
编号:无[1]
陵墓:秦始皇陵
政权:秦朝
生活:259年前-210年前。
在位:247年前-210年前。
秦始皇(公元前259-221),秦庄王项的儿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被宣布为秦王。八年后(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在祈年宫举行加冕典礼,执掌朝政。此后,嬴政继承了秦孝公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如改革创新、重赏农耕、选贤任能、备军富民强兵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韩、赵、燕、魏、楚、齐诸侯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和混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帝国。为了巩固新政权,秦始皇废除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政权力一体化。他还下令统一全国度量衡、车轨,以秦小篆为全国通用语言,以秦“半两”钱为货币,统一全国法规和刑法。他在战国时期拆毁了各国邻近地区的城防工事,修筑了赤道,将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史无前例的改革举措和铁腕行动,对巩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嬴政执政时,为了加强专制统治,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此外,他还进行了五次长途远足,在每座山上刻石以示其不朽的功绩,并下令焚书坑儒。这些行为极大地破坏和摧毁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拦路虎,造城成功”的社会危机。秦始皇死后仅仅1年,陈胜和光武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秦朝只存在了15个春秋,就崩溃了。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也的确是一位有成就的皇帝,功绩不可丢。
秦半良
国学论坛档案版返回正常主页打印本页。
秦始皇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吗?
当前模式是文件模式。要阅读本页的完整版本,请点击此链接。
汉学论坛主页-& gt;先秦两汉史研究
上一个主题::下一个主题
作者:杜人发布于:2006年6月15日星期四12: 39上午主题:秦始皇真的统一度量衡了吗?
-
秦始皇真的统一了度量衡吗?
杜伦
首先,问题
《史记》中的司马迁?《秦始皇传》写道:秦始皇“量了一块石头。”车在同一条赛道上,书也一样。“统一计量,作为秦始皇的功绩之一,从司马迁开始就已经定型了。但笔者对此有些怀疑。
首先,时间允许吗?秦朝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十五年。度量衡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是一件复杂的事情。程度、数量、平衡三个计算标准涉及范围很广。每个标准分为不同的等级。逐一计算和校准标准,然后颁布实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且看当今社会统一计量的几个例子:
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颁布度量衡法。由于当时动乱年代国家财力物力有限,这部法律的实施很难成为一纸空文。政府不得不在1928-1期间重新公布《度量衡法》和《修改度量衡法试行细则》。但实施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1977年5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管理条例》,开始实行公制。但城市体系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
公制起源于法国。最早产生于1799,至今已有200多年。但是在最发达的国家,公制还没有完全普及。里程以英里计算,重量以磅计算。
1976年,香港颁布《十进制条例》,成立十进制委员会,推动十进制的推行。整个工作最终在1998+0完成。
现在的社会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秦朝好很多倍,统一度量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如此的困难和耗时。两千多年前,在这样的基本社会条件下,这些复杂的度量衡能在短短十年内统一吗?
而且秦朝刚刚建立,秦始皇之前是一个空前统一的国家。各种问题堆积如山。巩固政权、修筑长城、抗击匈奴、周游列国、防止六国叛乱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需要秦始皇去做。秦始皇为什么会在意度量衡这么一件小事?即使有具体的官员负责,一个国家的事情也是有轻重缓急的,做什么都不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经过百年战乱,秦国已经耗尽了财力物力。当然,仅存的国力应该首先用在最重要的事务上。
退一步说,我们既用财力又用物力,所以还是用一个习惯问题。用了几百年的旧制度,十年就能改吗?况且秦国灭六国不得人心。秦始皇的高压暴政、严法重税令百姓怨声载道。有了传统习惯和怨念,秦的圣旨还能顺利执行吗?
第二,分析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首先对先秦度量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换算。分析的依据是中国历代度量衡制度沿革表、相关古籍和出土文物。分析前先了解一点度量衡的知识。度量衡是指长度、重量和称量三个标准体系。度量衡的三个基本部分是标准、进位制和等级。以1英尺= 10英寸=33厘米为例。1英尺=10英寸表示十进制。1英尺=33厘米是指标准。英寸、英尺和英尺是等级。如果改变度量衡,主要是改变标准或进位制。至于水平,根据需要有多有少,根据需要有所不同。比如现在的称重可以达到吨位以上,可以称为微克。这种排名完全是根据需要制定的,不影响基本标准和进位制。“统一计量”最重要的是统一标准和进位制,确定基本水平。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此之前,度量衡处于混乱状态,无论是在标准上,还是在进位制上,或者两者兼而有之,需要统一。如果不是第一种情况,则属于第二种意思,即不管以前的度量衡是什么,都是按照新标准重新定制、统一绘制的。
根据这些,我们来看看先秦时期的度量衡是什么样的。发现在整个先秦计量体系的进化表中,计量体系看起来是最混乱的。先说测量系统。
1,定量分析
以下是国学网站下载的中国历代计量制度沿革表。只截取先秦部分。
乍一看,特别混乱。但仔细一看才发现:1箍=10桶,1桶=10升。这两个量无论是秦朝还是战国时期的秦三晋都是一样的。这说明战国秦时期所有国家都有三个基本标量:迎击、战斗、崛起,都是十进制。所有国家在这三个基本等级上都是一致的,没有混淆。(一个国家没有列在表中,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基本级别的度量衡。)
表中只有齐国的秩标量与其他国家不同。升以上有三级:豆、区、釜,都是四进制,釜到钟变成十进制。这种计量分类是为了方便国内收支。当时各国为了方便自己的收支,可能会出现根据自己的情况衡量水平的现象。据《左传》二十九年记载,“所以郑饥,子丕以一钟为礼赠中国人。”由此可知,郑也有“中”的计量单位。据《论语·永业》记载:“立,冉子邀苏为母。子曰:‘随波逐流。’请受益。说,‘让它随你去吧。’冉子被它带走了五次。”可见鲁对“釜”的度量也有。按照这一段,水壶是6斗4升,正好等于齐国的水壶。两国的“水壶”都是64升。郭征的“钟”和齐国的“钟”也一样,都是640升。也就是说,虽然各国根据需要有不同的计量等级,但其量化标准是一致的,都是以“升”为最小计量标准,以此来增加数量,提升档次。就连“不服管中国”的楚所定的标量,也是以“盛”为基本标量。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所有国家都有三种计量单位:升、桶、箍。为了方便起见,各国在基本量的基础上,又做出了不同于这三种基本计量的其他等级的计量器具。有些国家的这些其他等级的计量单位是一样的。不管是不是一样,基本标准都是一样的。统一计量,秦始皇废除了计量体系中的这些其他计量单位,保留了盛、斗、胡的基本计量等级。也就是说,它只是废除了关卡中的凌乱,保持了基本。秦涛出土文物的数量说明了这一点。(见下图)
这个量具测得的体积是2000 ml,在一个桶里。其外墙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丈量的40字圣旨。
方胜(见上图)也是秦始皇统一测量系统的标准测量工具。实测值为199 ml,与标准值200 ml仅相差1 ml。这是由于制作水平或者多年的磨损造成的误差,不是故意的。200ml就是1l。这两个标准量具1升和1斗,证明秦始皇的统一计量体系是以周朝的基本标量为基础的,并没有定制新的标准。
2、系统分析
也先看看进化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战国和秦朝的长度分别是1尺=10尺,1尺=10寸,1寸=10分。标准是1 =0.231厘米。进位制和标准都一样。只是秦朝多了一个“引”。
“阴”的长度单位在先秦时期是否存在,目前尚无定论。只有在公元左身上,我发现了一句话:“带领他去征服他的领土。”意思就是它的边界。正边界必须有刻度。这里的“引用”是否作为名词,是缺乏例证的。我只是在这里引用。即使长度单位“音”是秦创造的,也只是在原有体系上加了一个等级,并没有重组。
所以战国时期各国一致,没有乱,都采用周制。秦保持旧制度不变。
3、平衡系统分析
还是看名单吧。
表中战国楚、赵、秦、秦四国的天平制没有区别,都是1石=4两(120斤),1两=30斤,1斤=16两,1两=24铢。(这里有的国家标准全部列出,有的国家只列出两项,但不代表国家没有其他标准砝码)。只有“统一换算”的区别。楚和赵=每斤250克,1两= 15.6克..秦晋=253克,1两=15.8克。如果说这方面有什么变化,那就是秦始皇改变了称重系统的标准。那么这些数字是如何转换的呢?
进一步查找后发现,这些数字都是由出土的实测重量(秤)换算而来。测得的结果可能大不相同。出土文物年代久远必然会磨损,当时落后的制造技术也会造成偏差。以秦始皇的八斤铜权为例。(见下图)
铜权是砝码。按照秦晋= 253g,八斤应该是2024g。其实这个重量是2053.5g..除以8,秦1 kg =256.69 g而不是253 g。
从这个角度来说,按照文物的实际测量来换算必然会有误差,不称秤只比较重量是否准确也不好说。同一件文物的计算有时会有不同的结果。很难说哪一个会占上风。秦1公斤为253克或256克。我觉得应该是250克。金位置的变化应该是整数递进的。再多3、6克就没有意义了。秦始皇在最重要的度量衡制度上维持了周朝的标准,天平制度应该不会有变化。变化完全是由误差和转换引起的。根据湖南左家公山出土的天秤和环环(见下图)。1 kg =250 g,1梁=15.6 g应该是各国通用的标准。
有九个环重* * *按降序分别是0.6g,1.2g,2.1g,4.6g,8g,15.6g,31.3g,61.8g,128。当时的重量分别是1铢、2铢、3铢、6铢、12铢、1两、2两、4两、8两。
可见这个尺度是很标准的。秦始皇只改了3克,改了0.2两,是真的吗?我想不出这有什么意义。况且这是转换的结果。如果只看“制衡”一栏,秦并没有做任何改动。
从以上对度量衡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秦代和周代的度量衡在基本标准和进位制上是一致的。秦始皇并没有设立新的标准。可以说秦制也就是周制。那么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怎么会和周朝的度量衡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要找到它的历史依据。
第三,历史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百三十年,秦国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商鞅变法。魏国后裔商鞅出于功利目的来到秦国。当时是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都站在了一起,他们都互相竞争。秦国地处西部,地理位置使得他挺进中原非常不方便。经济上,秦国不如齐、赵、魏、韩等国富裕,文化上,也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渴望改变现状,富国强兵。商鞅变法的思想正是秦孝公所希望的。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现状,使秦国成为七雄之首,为后来吞并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有很多内容,其中之一就是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当时,秦国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落后于中原各国。“秦荣帝教初,无父子之别,同室而居。”(《史记·尚军列传》)这就意味着在秦变法之前,游牧民族戎狄的生活习俗还保留着。可想而知,秦国和中原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商鞅变法首先以先进改变落后。商鞅曰:“今吾更控其教,且为其难离女,于河北建大庙,营如卢伟。”商鞅用中原文化改造了秦国,甚至仿照鲁国和魏国建了城门。那么我们由此得出结论,商鞅对混乱的秦国的度量衡,必须以中原各国的共同标准来统一。这样简单方便,省去了重新制定标准的麻烦。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国家的标准保持一致可以避免商业交流中的混乱。战国时期,尽管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但商业往来却比以前高得多。按战国政策?《魏策》记载两国“* * *各有禀赋,足以富国。”出土的《鄂王祭》展现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盛况。凯捷是一种通行证。在开幕式上,楚怀王规定了鄂昆商队的规模:陆路运输不超过50辆,水路运输不超过150艘。在各国频繁的商业活动中,秦也乐此不疲。李斯列举了一系列非秦代所产但为秦代所用的东西:江南的金锡、蜀西的丹青、犀象之器、阿忆的衣服、锦绣风光的饰物等等。可见,当时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需要。商业活动离不开度量衡。为了使秦国的商业交流方便,商鞅必须用各国通用的标准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使秦国在经济上首先与中原各国“接轨”。
商鞅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用中原各国通用的周朝标准统一了秦的度量衡。一百年后,秦始皇再次用商鞅的标准统一计量。所以秦始皇和统一计量的标准还是周朝的标准。秦制是周制。
因为商鞅在统一计量上做了很多工作,所以秦始皇统一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秦始皇要么在商鞅制作的原始标准仪器上刻上新的统一文字,要么以商鞅的测量仪器为基础进行仿制并在全国颁布。仅此而已。举世闻名的商鞅量(见下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商鞅的量,也被称为商鞅方胜,被测量为201毫升。和始皇帝的方升是同一个标准升,等于200毫升。(1升的差异完全是制造工艺造成的)这个装置上有两组铭文。一组是“秦孝公十八年造鞅”,说明这个量具是商鞅造的。另一组刻在底部的文字写着:“二十六年,皇帝与天下诸子合并,皇帝称丞相庄万,但三围不同。”秦始皇就是这样再次“统一”度量衡的。
第四,“统一”的含义
既然秦始皇和统一计量仍然遵循周制,“统一”的意义何在?笔者认为秦始皇统一计量有两层含义:
1,继续规范秦本身的度量衡。
度量衡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秦的度量衡还没有完全统一。以上面的商鞅为例。上面刻着两个地名。一个是沉重的弹簧,一个是暂时的。而且两个地名也不是同一年刻的。这说明这种量具是先拿到崇泉按样制作推广,再搬到近期按样推广。据史料记载?《秦本纪》记载,崇泉创建于秦六年(409年)。林这个地名没有找到。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以当时的社会条件,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
2、杜绝“私人”制造。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国有民营企业存在。私量,也称户量,是一个大家庭私下制作的测量工具。据《左传》?《召公三年》记载:“齐老四量、豆、区、壶、铃。四升豆子,四颗,放在水壶里,水壶十几分钟。陈三量皆一,钟乃大也。由家庭借出,由公众收集。“这个记载说齐国原来的豆、区、釜量是四进一级,十釜为一分。陈家人为了篡夺齐国,私自制造量具,豆、面积、釜小数点后五位,五升豆、十釜为一钟。陈的钟比齐国的钟大。陈借粮时用的是大量的财物,收租时用的是一般的数量。人心自然回归人间。这种收买人心的老把戏,陈氏家族已经重复了很多次。史记?在田的《全家福》中有两个类似的记载。一种是“田求为医,其税以小搏民收,其粟以大搏民用,以德服民。“另一种是”于是田昌恢复了以利取利,大打借贷,小打收的政策。“田是陈。出土文物中有田家的,如紫鹤子铜釜(见下图)。
这个铜壶的实测容积是20460ml,即102l。
而均质水壶是64升。陈以100升家用水壶借出,以64升公用水壶收租,民心亦服。最后,陈篡夺了齐国。
“民以食为天”。在古代,最重要的国家收入是粮食。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食物。粮食的收付必须按容量计算。所以在度、量、衡三个计算标准中,量的体系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混乱,也一定是在测量系统上。至于测量系统和平衡系统,几乎没有混淆。只有魏在均势制度上不同于其他国家。据调查,这是从陕西武功出土的信安谷青铜鼎中获得的资料。这个三脚架盖以“二斤六两”的重量闻名于世。这是否是一种财富,不得而知。但仅凭一件乐器就能判断魏的整个平衡体系吗?这种“断章取义”的方法科学吗?准确吗?“易”实际上是一种称金的制度。“孟子?《公孙丑》一章中有:“前天在齐国,王赐百元而不收;宋朝的时候收了70块。在薛,我收了五十英镑。赵对说:“古人变成了金子。”。嘿,二十二岁。“又是史记?燕召公家族:“儿子带着一百枚黄金离开了苏代。"秦以一夷为金。"“吕后?《食货志》也说:“金以易命名。”可见,“易”只是黄金的称量,而它在各国都是流行的。
综上所述,作者制作了一张度量衡变化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和统一度量衡只是废除了个别等级,包括私等,与基本等级不同。十五年李芹去世,汉朝建立,私额自然消灭,等级统一。秦始皇的这一成就恐怕没有什么历史意义。
第五,“同一本书”
作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一大功绩,“蜀”也被默许至今。笔者认为“书同文”不仅在秦朝实行,在周朝也实行,只是字体不同而已。《说文解字》说“舒勤有八体,一为大篆,二为小篆,三为篆刻,四为虫书,五为临摹,六为官书,七为谥书,八为官书。”这八种字体是社会上截至秦朝就存在的,并不是说这八个字是秦朝产生的。这里只有小篆是秦独有的。周朝时期,国与国之间往来频繁,两国或多国之间盟约或公函往来频繁。契约和公函必须用大家都认可的语言写,就是大篆。《大篆》由历史学家石川创制,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被各国采用,到了周代成为一种通俗文字。在出土的青铜器上,你还可以看到刻有大篆字的铭文。
小传是大传的简化版。因为书写更方便,所以被宰相李斯等人提倡。所以,秦始皇的统一书写只是简化字的推广。写的东西不在于政府是否推广,而在于用起来是否方便。如果字体简单美观好用,不用官方推荐也会流行起来。隶书属于这种情况。隶书源于民间,却在没有秦官推荐的情况下,比小篆更受全国乃至后世的欢迎。而小篆、大篆和其他字体一样,要么消失,要么作为一种观赏性的书法存在。
第六,“同一条轨道上的汽车”
“同轨车”是指改变轮距,也指车厢、轴、车体等整个车体的改变。这比制造度量衡要困难和复杂得多。有各种类型的汽车。小巧轻便的羽毛球、人力推拉的羽毛球和用于祭天的羽毛球。这些车使用范围小,换不换赛道意义不大。“同轨车”主要是针对使用范围比较广的车。这种车主要有三种:一种是运兵车,一种是对向车,还有种地用的田间车。
先看运兵车。运兵车,又称军车,是战斗车辆。先秦时期以前,所有的战争都是用运兵车打的。汉代以后战马被广泛用于战场。在各种车辆中,运兵车的使用量是最大的,一个国家的国力也是以拥有的运兵车数量来衡量的。所以有千骑之国,千骑之国之称。也有不同类型的运兵车,如地板车,高车,可以看看对方在地面上的位置。还有指挥车。这里所说的运兵车是指常用的战斗车辆。战斗运兵车的轨距在所有国家都一样。如果轨道不一样,不利于各国联合作战,更不利于各国各自为战。所以整个周朝运兵车的轨迹都是一样的,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左传》?成公二年,齐国与晋国交战。齐失和。讲和的条件之一是“使齐国的圈地覆盖其东面所有的亩地”,要求齐国将山脊由南北向改为东西向。由于晋国位于齐国的西部,这种变化有利于晋国运兵车的东进。齐国使者反驳道:“先王治天下,物土宜其利。现在我的儿子统治着领地上的王子们,但他说那只是他那一亩地的东边。只有我儿子的车是有利的,他不在乎土。这不是前任国王的生活。“齐国使者说,改变木岭的方向,对你们晋国的军车有利,但是违背了先王的命令。由于齐国使者的义正言辞,金最终放弃了这个条件,答应了齐国的和平。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卫国。根据“一切都做错了?外储说右上方《录》:“故举兵伐原,克之;伐其卫,其亩之东。“同样,山脊和沟渠也从南北方向改为东西方向。古代的战斗运兵车有时沿着山脊和沟渠行驶。垄沟间距在所有国家都是一样的。这说明不同国家的运兵车履带间距也是一样的。田埂和沟渠之间的距离至少应为20厘米。如果一个国家根据田埂和沟渠的距离来扩大或缩小履带,就会影响运兵车的作战能力。谁改变了这一点,谁就会在战争中失败。所以各国的运兵车为了互相作战,必须在同一条轨道上。秦始皇的军队遍布天下,他的战车也会在田野里奔跑。如果秦始皇先把秦国的战车换了,他的军队就会被困在境内,无法进攻。所以在统一中国之前,秦始皇是不可能改变运兵车的轨道的。中国统一后,南征北战,没有能力和时间去改革。
排除了人员车变道的可能,再看车。朝车又称乘车,是指政府官员上至皇帝下至上朝或普通文人出访他国所使用的马车。士大夫坐的车也叫“轩”。《左传》?十三年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