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的农业发展如何?

遵义,原名亳州,位于中国西南腹地。辖2区2市10县和新浦新区,人口770万。土地总面积307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60万亩,年平均气温15.1℃,森林覆盖率53.9%,是人类宜居城市之一。

近年来,全市农业战线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 *享”新理念为引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1234”战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

201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85.5亿元,同比增长5.7%,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1009元,同比增长9.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2000元。粮食产量达到300.44万吨,油菜产量达到24.98万吨;肉类总产量66.7万吨;禽蛋产量7.68吨,蔬菜供应基地面积稳定在654.38+万亩,有效保障了全市主要农产品的供应需求。?

先后承办了2016全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暨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2016贵州茶叶“一节一会”暨遵义首届国际辣椒博览会,“中国蔬菜流通协会辣椒产业委员会”已落户遵义。贵州茶“一节一会”得到了志刚省长的充分肯定:今年的贵州茶“一节一会”是开放度最大、服务质量最好、效果最好的一次茶行业盛会。?

以抓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出台了土地流转奖励补偿政策和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辣椒)、干鲜果品、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和“烤烟、酒高粱、竹薯、特色食品”五大特色产业。生态畜牧业和渔业总产值达654.38+0.75亿元,茶园面积突破200万亩(投产达654.38+0.4万亩),蔬菜面积265万亩,辣椒2065.438+0.3万亩,干鲜果654.38+0.62万亩,中药材654.38+0.7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288.7万亩,特色粮食654.38+0.45万亩,酒高粱756.5438+0.2万亩,烤烟6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54.38+0.8957万公顷,水产品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654.38+0亿元。竹、花、苗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2016年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市级龙头企业54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6家;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258个,总数6170个。注册家庭农场550家,占全省六分之一。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谁来种地”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农业“一茬接一茬”成效显著。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农产品附加值和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346亿元,同比增长21.4%。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个,总数达到52个,全市县级以上园区总数达到125个。启动96个农旅融合示范点建设,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543.8+0.8亿元。农业园区和农旅融合示范点正逐步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聚集的功能区和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全市获得种植业无公害生产认证873项,面积353.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9.76%,获得畜牧业、渔业无公害生产认证315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6家,产品24种;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63家,产品124种;获得23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创造“中国著名商标”10多件,“贵州名牌产品”100件,“贵州省著名商标”160件。创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8个,覆盖烤烟、油菜、玉米、辣椒、茶叶、竹类、水产、畜牧等重点特色产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基本实现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农产品检验合格率由2012年的97.30%提高到99.35%。?

全市土地确权工作已完成80%,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近2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5.76%。“三改”试点全面展开,涌现出播州区“三改+现代农业园区”、凤冈县“土地流转+三改”、“三资改造”等改革经验。特别是湄潭县首创的“四准五准”改革试点成果,即“确权资产、确权从业、确权入股、确保管理运营、平台设市”,得到了国家和省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国家农业农村改革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