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的正宗德州扒鸡怎么分辨?

德州扒鸡,全称“德州五香无骨扒鸡”。起源于明代,创立于清代,流传于民国,兴盛于今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明末清初,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德州成为“通天之门”和“进京之门”。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融,酿造出风味独特的德州烧鸡。在当时,有三个著名的:贾的贾家,徐的烤鸡家,和西部尼姑庵的张家。

1692年的一天,贾生了一堆火,做了一只烧鸡。因为匆忙外出,服务员不小心把烤鸡煮过头了。贾艺术家赶紧从锅里捞出煮过头的烧鸡,放在门上。香味四溢,引来路人围观,很快那锅鸡就卖光了。贾琢磨了一下,改进了技术,出现了扒鸡的原始做法,就是大火煮,小火煮。然后,他让邻街的老学者马给这只鸡起个名字。老秀才详细了解了自制过程后,品尝了刚做好的扒鸡,说:“热了就抖骨肉,异国香味诱人。你让老人伸个大拇指,牙齿就留在天津了。”当这首诗被唱出时,他脱口而出:“好一只五香焖鸡!”!第二年,1693,贾艺人带着扒鸡到元宵节卖,卖得很好,名气很大。此后,德州市出现了烧鸡、扒鸡的火爆局面,一直持续了几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第四次南巡,住在城中陆家街他的启蒙老师田文家里。田文在得克萨斯州赠送了一只扒鸡,皇帝非常高兴,称赞“这真是中国的一大奇迹”,并心血来潮送给了田文。三百年后,陆家街出现了一条“冷绿胡同”。乾隆年间,黄焖鸡制作人王选入宫专做黄焖鸡。

随着津浦铁路和石德铁路的开通,德州扒鸡飞向全国各地。这一时期黄焖鸡传人的主要代表有宝蓝斋黄焖鸡店的侯和黄焖鸡店的韩世功,以及张、崔、刘、端木、赵等十几个家族,他们都是德州这个城市的人。他们沿袭了贾、徐的制作点,各有特长,也在不断思考提高技艺和产品质量。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越来越完善。几十家扒鸡店,集中在火车站广场前,一家店接着一家店,袖手旁观摊,前店后院,满大街都是刚出锅的新鲜扒鸡。夜晚,电石灯闪烁点缀,鸡身涂油倒影,形成站前夜市的一大景观。街上飘来的馥郁香气令人垂涎三尺,引得路人和过往的乘客垂涎三尺。

2005年,德州扒鸡被评为“中华老字号”。2006年,“德州扒鸡加工工艺”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007年,“德州”牌扒鸡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