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花边梭子条小花边
姚之后,王兴元在白土丘设立“新昌”花边村;崔泰来在石佛塘村开了“义兴永”花边村;陈之茂在皇城设立“德居公”花边村。这四家生产各种棒杵花边的工艺品厂都与烟台仁德洋行签订了来料加工合同。当时四车间生意兴隆,年产值约2000两白银。故民国9年(公元1920年)撰《临淄县志》。工业志上说:“家家户户用工艺花边做网,上面住着不少于一万人。”在易与仁德洋行签约之前,临淄的花边工艺就已经开始向四邻传播。1932年,徐红亮、张云英到叶县教授花边编织技术;王德先到宜都县宋王庄、南邱庄等地设网经营花边生意,并亲自教导宋王庄的宋华博及其儿子宋先全;姚带领十几二十人到寿光县牛头镇传授花边技艺,在那里开办了花边加工厂,并邀请牛头镇镇长马(马曾担任抗日战争第八支队司令员,后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担任名誉厂长。直到1937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才被迫倒闭。因为“宜城乡”花边村在宜都和寿光开了加工业务,为两县的花边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宜城乡”花边村出发,创办了“青州府花边大集”。半个世纪以来,经过花边艺人的不断改革创新,规格增加,花样更新,用途越来越广。其样本数量从解放前的十几个增加到目前的332个;有628个项目编号和规格。现在生产的花边具有全花包边、大套小件的特点,等级分明,规格齐全,做工精细,精美绝伦。其用途:主要用作宴会桌布、床罩、床罩、钢琴罩、沙发靠背、圆盘垫、服饰装饰等。它的制作方法:在一个小木杵的一端缠绕六股合成棉线,另一端用一串彩色玻璃珠来稳定和捻线。然后将线头分别用铜针固定在图上,交替转动杵,使线头交叉形成各种精美的图案。编织面积越大,需要的杵就越多,所以也叫”。
“青州府花边大套”目前仍是临淄花边的名牌产品。解放前由四个花边场耕种,1951年后,徐景三、王在白土丘、北洋等地兴办的“富民”、“裕民”、“利民”、“建民”等花边场,先后由1954十几人发展而来。从拉、放、烫、边、验收到成品出厂,设备齐全,分工精细,管理有序,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1979被山东省轻工业厅授予“优质产品”和“名牌产品”称号。1982产值达到318万元(人民币)以上。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临淄的花边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0 13年3月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核准为“启成牌青州府花边大套”,并于当年10月获发《启成牌商标注册证》。临淄花边,一朵绚烂的花,将带着浓郁的临淄齐国古香传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