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整合?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即提出了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要求,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中汲取。3岁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新奇事物和现象充满好奇和求知欲,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和关注事物的联系、发展和变化,尤其是与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孩子们永远不会厌倦看和问问题。科学活动的内容要以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为主,这是适宜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考虑到孩子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筛选出适合的内容,然后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引导和提炼,让孩子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大胆验证事情的发生和后果。他们试图通过观察、感知和操作来理解,这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思维、操作和创造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小班正规科普教育活动“游杨村”是以“小司机”和“去春游”两个活动的元素为基础,从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标识入手,结合游园时要理解的路线图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活动中,老师带领小朋友到喜羊羊家玩耍为主线,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龄特点。沿途设置了红绿灯、转弯、停车等几个常见的交通标志,立刻激发了孩子们表达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然后来到羊村门口,设计了喜羊羊在进入羊村之前要对大家进行测试的环节,让孩子们挑战认识更多的标志,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老师提供的标志考虑了难易程度,比如公共厕所,垃圾箱,这些都是孩子常见的。酒店指示牌平时很少被孩子关注,无障碍通道甚至不为人知。孩子也要掌握符号的顺序。老师要及时回应,逐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给孩子提升体验的机会。进入杨村后,老师将自己刚刚认识和理解的标志融入到杨村的地图中,并用ppt制作生活中的场景,让孩子们将刚刚熟悉的标志运用到生活场景中进行巩固和提高。同时,如何理解杨村地图在活动中的活动建设,为以后的读图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发现喜羊羊送的礼物(都是孩子喜欢吃的食物)上有没有什么标志。因此,孩子们会发现许多标志,如商标、条形码、环境保护、QS等。,并且知道以后买东西要看标志,这就进一步把教育活动的内容回归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在之前的活动中,我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教学技巧的传授。现在我知道如何总结和完善孩子在生活中关注的内容,然后让孩子带着这些经验回归生活,运用到生活中,指导生活。所以在主题活动的背景下,我组织了很多基于小班小朋友关注的科学教育活动,比如给三只熊送礼物,种花,蚕宝宝。让孩子了解和体验教育活动对当前生活的意义,对孩子培养观察和发现的能力,从小了解和热爱科学有重要意义,也为孩子以后的生活积累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第二,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要全方位多角度均衡。
因为孩子的发现、想象、创造越来越个性化,现在的孩子教育应该趋向于人性化、人文化。教师要适应孩子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尽量让孩子采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充分发挥。新《纲要》提出: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尝试和感受参与的乐趣。比如小班正规科学活动的圆碟,让孩子摸摸包里是什么。我触摸苹果,我触摸球。它又大又圆。感觉又小又圆,大概是葡萄。虽然与答案有很大偏差,但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感知,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这些正规的科学活动,如有趣的彩蛋、魔法颜料、蚕豆等,小班幼儿获得了符合其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感受到了自身的能力和成功的喜悦。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区域活动是非正式的科学教育活动,也是正式教育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比如正式的性科普活动结束后,我把这些圆圆的菜放进区里,还放了一些长长的菜:芹菜、长豇豆、胡萝卜、黄瓜、竹笋等。,让孩子在地区游戏中巩固对圆菜的认识,增加对其他蔬菜的认识,并尝试比较分类。我在小篮子里展示了某个特征,引导孩子对蔬菜进行分类。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个性差异,所以区域活动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在很多操作中在反复感知和思考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理解事物。老师也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材料和要求。因此,区域活动对小班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即科学兴趣和科学潜能的发展以及科学经验的获得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也对小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偶尔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春天来了,班里有些孩子带了蚕宝宝来养。很多孩子都没见过,所以有点害怕,对蚕宝宝也缺乏了解。大家边看边聊。图图说:我知道蚕宝宝长大后会变成飞蛾。有人问:是大白鹅吗?猫说,不是大白鹅,是飞蛾。图图马上着急地说:大白鹅也有翅膀。周舟说:我知道蚕宝宝长大后会变成蝉。孩子们开始争论。我不急着解决。我只是抛给你一些问题: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外面有树叶吗?蚕宝宝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蚕宝宝有什么技能?‘问题’是孩子对科学的兴趣,不定期的科普教育活动——蚕宝宝已经开展。随着我们的教师精心捕捉小班幼儿的兴趣,也是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高他们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技能,使小班幼儿的科学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除了日常科学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外,体现园本课程内涵的大型活动也定期开展,如om Mind奥林匹克运动会、亲子玩科学、讲科学家小故事、科技节等。在这些活动中,小班的孩子们知道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和父母一起玩科学,我知道了很多科学原理;还积极参与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袋的活动;做了节水标识,和家长一起收集节水方法;参加了谁飞长折纸飞机的比赛,在实践中学习了让飞机飞得远的因素,等等。我们的宗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拓展科学知识视野,丰富对自然、社会和现代科技的认识,同时让家长了解我们的园本课程,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让科学教育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均衡开展。第三,科学教育活动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学活动。
新大纲中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注重教师静态的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科学教育活动不等同于简单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培养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科学方法。更确切地说,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因此,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包含知识,而且更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
比如“在毛毛找朋友”这个活动,就是让小班的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有毛的物件,感受它们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并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大家。小班的孩子特别喜欢毛绒绒的东西,那些软软的毛毛总会让他们想起妈妈温暖的怀抱,这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说,引导孩子用触觉去感知有毛的物体,一定会有助于孩子感知能力的发展。此外,本次活动的素材收集自日常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但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毛的物品,符合现在孩子的水平,有挑战性。活动过程中,毛熊找朋友的场景贯穿始终,活动过程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当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被问到时,你和你的朋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要找它做毛毛的朋友?你为何苗苗熊找到了什么朋友?怎么分辨毛毛熊?当问题抛给孩子时,老师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思考、通过触摸来判断,有利于孩子积极的感知。再如,当最终让孩子找出自己是否有毛毛时,教师并不急于追求预设的答案,而是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和活动的目标内容,做出即时的价值判断,让孩子逐渐找到更加灵活、开放的应对方式,让孩子的知识和经验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发展。
小班幼儿正处于从直觉动作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动作。根据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在感知、体验、游戏、看、想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感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游戏中探索、思考。因此,科学教育活动使教师能够打破原有知识教育活动的框架和思路,降低口碑率,在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关注儿童的习得和发展。第四,儿童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科学教育活动中。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是活动的主体。《纲要》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这意味着教师作为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学习的引导者,与儿童一起摸、爬、滚、打,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认识蚕豆的过程中,我以小朋友动手操作为主组织了整个活动。我用尽全力去捅蚕豆,然后观察,把我的发现告诉大家。然后我总结推广了一下。从蚕豆的外在特征到内在逐渐观察到了整个活动。这些操作用自己的发现给孩子惊喜,让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兴趣,帮助孩子探索活动。所以在科普教育活动中,我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一个游戏者。同时接受小朋友抛出的问题。答案就是通过提示、引导等措施,帮助孩子在操作性探索活动中发现和收获,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总之,教师提高科学素养,开阔视野,广泛阅读,吸收信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儿童发展的新路子,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