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生命旋律(郑垧靖先进事迹体验)

田头采访郑垧靖(图)郑垧靖创办的乡镇广播站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法律法规,提供致富信息,丰富人民生活(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秦青摄]

一个平凡而高贵的名字,流传于千家万户;

一个平凡而闪光的人生,感动了无数人的心——郑垧靖,一个立誓在脚下扎根的有志青年,一个努力播种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基层宣传干部,在人们面前仍有“闪回”的镜头。

郑垧靖生前担任龙陵县平达乡宣传干事、宣传委员,前后长达6年。

六年来,面对“基层宣传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尴尬,郑垧靖是如何满怀激情投入工作的?面对基层党员干部“忠心耿耿,不知所措”的困惑,郑垧靖是如何坚守信仰,为人民服务的?在繁杂的工作中,让他感到快乐,驱使他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人是社会形态中的人,攀登境界不能是一个人的跋涉。

郑垧靖逝世5个多月后,记者参加中央媒体郑垧靖同志事迹采访团,第三次走进平达乡——在这片哺育和滋养郑垧靖的土壤上,继续寻找他的踪迹,感悟他的人生。

同理心就是被他真诚付出感动的人回报爱。

5月的平达表情生动,与一个多月前旱情严重时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活泼有活力。

在阳光下,黄莲河村石洞河村村民胡的小儿子一丝不挂地在宽敞整洁的院子里爬行。他被年轻的母亲轻轻地抓住,在一个装满清水的盆子里洗澡。孩子唧唧喳喳,把记者逗得哈哈大笑。

这温情的一幕,让余感触颇深:“如果不是郑老师去年帮我们引进了自来水,今年会有这么大的旱情,我们村会怎么样?”

小河村的香茶山上飘着另一种喜悦。“我们村的茶叶种植程度在全镇数一数二,来参观的人也很多。茶叶收上来之前,茶老板会留在村里。”村支书陈必寿无比自豪。

这些是郑垧靖最希望看到的变化。3年前,他带领村民把茶园改造成长势最好、产量最大的时期,茶叶产量增长了1多倍。他推广的桂香殷浩的价格是每公斤70元。今年春茶的购买没有一个人开心。“现在我们都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不然还会像郑老师在的时候那么难,家家户户都抢着做。要是郑先生能看到这种实力,1陈必寿会怀念这位已经远行的好战友。

触摸事物和感觉,我感觉是连续的。时光荏苒,郑垧靖生前为之努力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我的老乡们时不时会不由自主地怀念与这一切变化紧密相连的好干部。

“1-3-5-7-7-5-1-6-7-1-9”,当我们再次见到小河村村民杨金德时,淳朴的村民再也说不出什么,脱口而出的是一个让他们终生难忘的救命数字。这是郑垧靖的手机号码,他已经去世五个多月了。8月111,2065438早上,下着倾盆大雨。如果没有这个数字,杨金德永远也不会想到泥石流灾难就在房子的边缘。

一年来,没有这个电话号码,杨金德的家人无法承受失去家园的痛苦。

今年6月65438+10月11,搬进新家后的第一个春节来了,杨金德习惯性地想拨“13577516719”这个号码。“我用手机呆了很久,连请郑先生来家里吃顿杀猪饭都做不出来。”说起这一生的遗憾,杨金德难过得没有把目光移开。他说:“郑先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这个手机号我一辈子都记得。我的小孙女长大了,我要告诉他们,我家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郑先生1的恩情。

杨金德的家人并不是唯一将郑垧靖视为家人的人。和平村陈辉寨村民小组的村民杨新凯见过郑垧靖的冷脸,想请玉井兄弟再来猜拳喝酒。

去年春天,陈慧斋需要修机耕道,占了杨新凯兄弟俩的0.3分。两兄弟非常抗拒。他们两个多月没完工,乡上打算取消工程。郑垧靖知道后,跺了跺脚。他立即与乡长立下“军令状”,承诺做农民的思想工作。当他找到杨新凯时,人家根本不理他,说了一句难听的话:“你要吃酒,就在这里喝一杯。你想喝茶吗?我会给你的。不要再提了。”郑垧靖一点也不生气。他每天什么都不说,白天晚上也去,弄得兄弟俩哭笑不得,脸熟了也很难摆脱他。郑垧靖说:“老纪,现在稻子熟了,你家至少要请六万五千四百三十八+00个苦力来收割搬运。每个苦力每天需要开工10元,一天就是100元。如果这条机耕道修好了,你家只需要专门请两三个劳力收割水稻,然后花10元请一辆拖拉机拉起来就走。哪个性价比更高?”他的话合情合理,让杨兄弟无法拒绝。“郑垧靖一个孩子,对农村工作太熟悉了,我们很乐意做这项工作。”杨新凯说。

雨季过后,一直搁置的陈慧斋项目重新启动。正如郑垧靖所预见的,在今年的干旱和春耕期间,新建的机耕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拖着马达的动力一直响个不停,来回穿梭,送种子运化肥,把人拉得远远的。陈慧斋的生活节奏突然变快了。

在平达的每一天,我们都被这样细腻温润的故事感动。

生命因爱而感动。人民日报记者胡洪江经常问遇到的每一个村民:“老乡,你认识郑垧靖吗?”听到有人直言“不知道”,我还挺郁闷的。后来他又改口问:“你认识那个穿迷彩服,戴镜子(眼镜),经常骑摩托车去你们村的人吗?”效果大不一样。“你认识那个一直笑的人吗?”“你说的是郑先生,他是最先进的。”.....胡宏江深有感触:“人民真的很爱他。1.

我们离开了和平村李家寨,村民小组组长李家润把我们送出了门,双手握拳鞠躬,诚恳地说:“我们农民就是笨,知道了也不能告诉他们。不要开玩笑。郑老师是个好人。谢谢郑老师一路走来。”

郑垧靖抓住了他的心,村民们拿出了他们的心来治疗他。正是这种心心相印的感情,被郑垧靖真心付出换来的爱所感动,给了姬静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今年清明节,来自四个乡镇和八个邻居的400多人自觉来到郑垧靖公墓悼念。80多岁的郑老人拄着拐杖在崎岖的山道上蹒跚而行。他凝视着墓碑上熟悉的遗像,痛哭道:“尤静是个好孩子。去年他在我们寨子里免费给一个70多岁的老人拍了五年的照片。我和妻子一看到照片就想到了他。”

情与情的联系,是被他执着精神所激励的人,以情反哺。

2月21日,郑垧靖先进事迹小范围报告会在平达乡举行。台下,一个80后的年轻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小伙子叫白,安徽人,作为“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已经在平达乡工作了半年。他坦言,“如果郑先生不是我身边有血有肉的先进人物,我不会这么激动。我认识郑先生。我在平达看过郑老师的作品,所以报道会让我印象深刻。郑先生是个不听话的人。”

郑垧靖很直率,总是纠正错误,总是说他必须说的话,这使得大多数年轻人认为郑先生太严格了,有些人害怕他。认识郑垧靖四个月后,小白看到了郑垧靖的另一面。5438年6月+去年10月,郑垧靖的胃病复发,小白陪着他。问白在平达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他说:“在基层工作,要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好法律,多为老百姓办点事。”郑垧靖死前三天,他带小白去了河尾村。在路上,他对小白说:“要积极主动,不要等领导来布置,一定要提前考虑两三个方案。”

现在小白的基层服务期即将结束。当他回顾过去一年的草根生活时,绝不会掩饰自己的迷茫和失落。“有时候想想以后,想想未来,但是想到这一年打下的基础,想到郑老师鼓励我的话,就觉得脚下的路越来越坚实了。”

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农村工作的无字天书”的不止小白一人。郑垧靖的先进事迹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后,越来越多的奖励被郑垧靖精神所感动——欣赏他,学习他。

当29岁的李出现在记者面前时,大家都称他为“事业的接班人”,他腼腆地笑了。

从今年3月开始,与郑先生一起被借调到镇政府的李,是镇党校的老师,没有公务员身份。共事六年,被任命为平达乡宣传委员。

他每天都带着相机、摄像机和记者,抓住与品达有关的每一个镜头和细节,他的努力得到了无数记者的肯定。

记者们把李围了起来,问他对换工作做宣传工作有什么感受。李的回答其实是:“郑老师做得太好了,已经成为基层宣传战线的标杆。压力很大,但压力才是动力。郑哥哥一定希望我能做好。”逐渐进化到角色的李现在对当年说的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加班肯定很辛苦,但工作摆在面前你不做吗?”当你听到一个好消息时,你会放弃吗?有人找你帮忙,你会不救吗?"

10上午,平达乡文化站工作人员陈抽时间邀请安庆村委书记江炳来、乡烟草办主任杨录制了一档讲解当前烤烟管理的广播节目,并在村民吃午饭前播放。下午2点,又饿又累的陈回到老家:“没事,我习惯了。郑老师说,当天的事不能拖到明天。”

要不是接受记者采访,郭进才还会在这条街的街边摆放视听设备,播放VCD——水稻种植技术、优质烤烟种植技术、核桃种植技术、石斛种植技术等。-这是郑垧靖死前烧掉的。“老百姓习惯上街打听科学种植技术。我们不能因为郑先生不在了,就抛弃这件事。”

郑小姐走后,陈和突然长大了。受郑垧靖执着精神鼓舞的人们正坚定地沿着他选择的道路前进。

在平达乡,我们再次见到了48岁的乡镇宣传干事郭辉扬,他是郑垧靖宣传工作的初级教师。遇到外宾,他总会小心翼翼地把一套宣传资料交给客人,时刻不忘宣传员的职责。

郭辉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关注郑垧靖的事迹。你对景的关心,就是关心我们基层宣传人员。谢谢大家。”郭辉扬说,一线宣传人员通常做最小的事情,有时他们只是给自己找点事做,没有信息就跑,没有车靠脚。最开心的是,每个月报纸上有三四篇文章,电视上有一两条新闻,让别人听到家乡的声音。

血缘关系就是要和风雨同舟的人相爱。

在平达乡农业技术服务站的院子里,在一棵生机盎然、香气四溢的忍冬藤下,的妻子杨用茶点招待我们。“这是金银花茶,是老郑种的。今年我晒得更多了。香吗?”

16一直携手走过风雨同舟的人,怎么会分开?

记者第一次见到了15岁的女儿郑。小女孩直言:“我和我妈感情很好,我爸感情也不差(不太好,方言)。”

爸爸善良,对别人生气,但对女儿说话总是像教训,忽略了女儿已经长大了;

爸爸是对别人的承诺,却很难对家人承诺。

爸爸是个不熟的爸爸,经常在女儿起床前就走了,等女儿睡着了再回来。

好爸爸,坏爸爸,说来话长爸爸...鲁文心里有太多的委屈。

然而,当的故事在5438年6月+去年2月由龙陵县电视台首播时,郑看后泪流满面。她问母亲:“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父亲的许多优点?”杨也不知道该对她的孩子说些什么。老郑活着的时候,她也觉得他很普通,很平凡。

血缘关系,是什么?女儿终于同意了父亲的人生选择。

一篇《我心中的爸爸》感动了成年人的世界。“爸爸对别人很大方,很善良。每当有村民来找他谈生意,谈家里的事,他都会笑着让母亲准备饭菜,坚持留在家里吃饭。村民走的时候,如果对方生活困难,他总是让我给村民包点饭或者肉,每次都让对方感动得五味杂陈。有一次一个村民因为喝多了酒,直接吐在院子里。爸爸二话没说,赶紧拿起扫帚打扫干净。”

“冬天过后,弱水会变强。”在今年平达乡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郑勇敢地走到前台唱了一首《三峡儿女爱三峡》,唱着,唱着。爸爸说生活就是唱歌,爸爸说生活要充满阳光...演出结束后,孩子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平达乡的乡亲们,感谢平达的家乡,是它孕育了我,养育了我。这是她父亲每年都要她说的话。

观众突然抽泣起来。

再次向杨告别。在去车库的路上,电话一开始就响了:“永记者,你能不能在我报道的最后加一句话,写‘我和老郑过着16的幸福生活。我知道,这16的幸福,是我生命中永远的痛。我知道后半生会有很多痛苦和困难,但我不后悔。我想对老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