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山寨兵马俑侵权纠纷是怎么回事?

2月7日,秦始皇陵发布声明称,“兵马俑”没有秦始皇陵的许可和授权,将保留相关合法权利。涉事的安徽五千年文化公园回应称,建造“兵马俑”只是为了展示历史典故,不涉及侵权。律师表示,我国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一般为作者生死后50年,但兵马俑著作权主体死亡于2000多年前,因此很难认定侵权。

中国最大的兵马俑

据了解,“山地兵马俑”出现在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五千年文化公园。仿兵马俑按1:1的大小有上千个,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山地兵马俑”。

现场照片显示,“兵马俑群”与Xi安临潼兵马俑一号坑相似,坑内“兵马俑”排列整齐。景区后面有一尊秦始皇雕像,上书“一统天下,吞并天下”的字样。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五千年文博园官网的介绍上看到,文博园临摹的兵马俑来自“兵马俑身披铠甲,神态各异,右手微举,指向山川,融为一体”的场景,并表示“此场景未出现在陕西Xi”。此外,文博园介绍说,它希望游客能通过兵马俑坑的复制品感受秦朝的文化。

文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公园分为千年一梦和十里画廊两个景点。秦始皇兵马俑位于千年一梦一期。除此之外,这个景区还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环游世界、黄梅戏艺术街等其他景点。

秦陵博物馆指控其侵权。

2月7日,秦始皇陵博物馆就“山兵马俑”事件发布官方声明。声明称,秦始皇陵博物馆享有秦始皇陵博物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的冠名权,以及注册商标(如兵马俑、兵马俑、秦始皇陵)的专用权。任何未经秦始皇陵博物馆授权,使用秦始皇陵博物馆和兵马俑博物馆的名称、注册商标、版权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行为,均构成侵权。

声明指出,近期在国内外举办的“山寨兵马俑”展览,如比利时列日火车站举办的“兵马俑”展览、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山寨兵马俑群”等,并没有秦始皇陵博物院的许可和授权,该院对此并不知情。秦始皇陵博物馆将保留依法追究肇事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9日,北青报记者联系到秦始皇陵博物院工作人员张先生。张先生说,“我之前并不知道,只是在网站上看到相关媒体报道才知道,然后发布了这个声明。”

知识扩展:

兵马俑建筑结构

秦始皇兵马俑的埋葬坑坐西向东,三个坑呈之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兵马俑坑,呈长方形。坑内有8000多件兵马俑,四面都有倾斜的门道。一号兵马俑坑左右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称为二号坑、三号坑。

兵马俑坑是一种地下隧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坑,坑中间修建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着木柱,柱子上放着横杆。横杆和土隔墙上密密麻麻地盖着棚木,棚木上盖一层苇席,再盖上黄土,就形成了坑顶,比当时的地表高出2米左右。坑底用青砖铺成。坑顶至坑底的空间高度为3.2米。陶俑和兵马俑入坑后,周围的门道用树桩堵住,门道用夯土填实,形成一个封闭的地下建筑。

兵马俑的历史演变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的规划和设计是由宰相李斯按惯例开始的,将军张寒监督修建了39年。兵马俑与秦陵同时建造,葬于葬坑。

秦朝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的一次灾难。据《史记·汉高祖本纪》[8]和《汉书·汉高祖本纪》[9]

,《汉书》卷三十六《楚原王传》第六卷

据史书记载,项羽入侵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破坏地面建筑,挖掘陵墓,兵马俑也在这场浩劫中严重损毁。考古发掘表明,一号坑和二号坑内有黑炭遗存,说明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坍塌是由火引起的。

1974年3月,临潼县历山镇西洋村农民在岭东1.5km处打井时,发现几个残破的烧制真人大小的泥人。经过陕西考古队的勘探和试掘,兵马俑又重见天日。

1974年7月,考古人员开始对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的秦兵马俑坑进行发掘。

1987 65438+2月,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大规模发掘开始。

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殉葬是伴随着原始公有制的解体而萌芽,并一直盛行到奴隶制确立的一种残酷野蛮的丧葬制度。人类殉道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朝贵族墓葬中也有殉道。在安阳殷墟的宫铃地区,已经发掘的十几座墓葬中有5000多人殉难。

周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包敏”。《周礼》的诞生和实施极大地抑制了殉道现象,但并未根除。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时代动荡,又有人被杀。战国时期,诸侯国废除了人祭制度。在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国正式废除了人祭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促使葬俗发生变化,出现了人祭,即以陶俑、木俑代替人祭。“俑”的本意是人殉。当人殉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俑”成为墓葬中陶塑、石雕、画像的专有名词。秦兵马俑是人祭俑的典型,也是人祭俑的高峰。秦俑之所以在规模和写实性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工匠们的智慧,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王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