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网简单说@丝网创始人--徐老山
徐老山(1878.7.15-1943.9.18),安平县香管村人,著名中医,天津市如意堂大掌柜,地址:天津市河南路188号,金钢桥东北边。
徐老山青年时期在天津行医,其医术高超,德才兼备,在当时享有崇高荣誉。他广交社会有识之士,救治贫苦百姓是他的行医之道。
中药的膏、丹、散、丸的制作过程要经过炒、晒、晾、研粉末,尤其研粉末必须用罗底筛分,而罗底在当时是奇缺物品。徐老山经营的中医商号如意堂每天需用大量罗底来筛药粉。民间家家户户也是必须有的炊事工具。聪明过人的徐老山于1915年,大约37岁那年在老家香管村办起了一个罗底厂。10月开工,规模为8台机子,16个工人。当时织网原料主要是马尾丝、头发丝,这样既满足了自己药店的需要,又可向民间市场出售,因此效益很好。1916年徐老山又在南方购买蚤绢丝为原料编织成罗底,这样又增加了厂里的品种,提高了罗底的质量。因此产品供不应求,而且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到1918年时,在天津行医的徐老山视野更加开阔,受到了各种进步思想的影响。经一个叫野次的日本朋友推介,让他搞金属丝网的编织,具有远见卓识的徐老山,经考查分析市场毅然决定再建一个金属丝网厂,于是就在现有罗底厂的南边建起一个工厂,厂房全部用红砖精砌,气派壮观,当地人称“红房子”,也就是南厂。
这时的徐老山已不是前几年的办厂理念,他要厂子正规化,产品正规化,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厂牌。经徐寿春“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委托康有为找一个书法家书写厂牌,可惜这个书法家是谁已无从考证。
1918年,一个《香管兮此裕隆铅丝铜丝罗底制造厂》正式挂牌开业。产品商标为“寿星”牌。可见当时徐老山很有品牌意识及质量观念。金属丝全部由日本进口(但提货是在沈阳)。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多领域随之来了一次新的革命。金属丝网在一些重要行业逐渐替代了马尾、头发丝产品。同时,也拓宽了丝网的使用范围。产品由原来的片状罗底,一下进步到了卷网时代。产品在沈阳、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极为畅销。
据1998年已80多岁高龄的徐老强、马大海两个学徒工介绍,当时有很多太谷、祁县一带山西商人亲自来厂购货,有的用马驮、筐背,回去之后这些晋商直接沿丝绸之路出口到国外。
工厂逐渐有了一个完整管理体系,设有出纳、会计、销售人员、工人、学徒工、厨师等,分工较细。据当时厂里的资料显示,刘济能、王四宝、马永欣三人为销售人员,工人若干名,主要来自唐贝村、马家庄、孝林村、院西村、徘徊村、彪冢村。
工厂从1918年兴旺,到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后,由于历史原因,社会动荡不安逐渐走向衰败,于1941年工厂宣告停产。
徐老山一生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用各种方式抵制、打击日寇,救治伤员,经他救治的伤员、广大贫苦群众不计其数。其中被救人:安平义里村,王云霄,后任保定红旗商场经理。
徐老山一生育有五个儿子,在他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个个发奋图强,热情地投入到抗日救国的阵营中。
徐老山有孙子9个,其中继承爷爷丝网产业的徐伯军任天津金属织网厂技术科科长。徐铁文继承爷爷的中医事业,现在昆明行医。
方海丝网专业生产不锈钢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