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丽斯为什么倒闭了?回望美容仪鼻祖的死亡史
但是9月30日,一条新闻在美容界炸开了锅。
那是Clarie的“破产”
作为一个行业的灯塔,Clarie退出圈子确实值得业界警惕。
这说明,未来几年,韭菜不是那么好割的。
毕竟Clarie让欧莱雅花了巨资做廉价爸爸,不是说没了就没了的。
这一期,我们大胆分析一下。
曾经的美容仪行业老大,作为洁面神器诞生在行业风暴的中心。
山的鼻祖Clarie退出圈子的原因。
(向全友致敬)
2001年,还没有美容仪器行业,一群科技男在美国西雅图创立了一个名为‘太平洋生物科学’的实验室。
(太平洋科学生物实验室,Clarisonic的商标持有者)
这五个人是
-首席执行官大卫·朱利恩
-联合创始人罗伯·阿克里奇
化学家沃德·哈里斯
-护肤系统的首席发明者肯·皮尔彻
——机械工程师史蒂夫·梅金尼斯
在成立Clarice之前,他们都参与了一个名为“Optiva”的电动牙刷项目,该项目后来被飞利浦收购,使飞利浦成为第一个声波牙刷。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科技公司创始团队套现核心技术的创业故事。
然而,当我们再看一遍时间线,就会发现Clarie退出圈子的第一个原因,早已被埋没在品牌基因里。
1987年,大卫·朱利安尼(David Giuliani)与华盛顿大学的两位教授合作成立了GEMTech公司,开发了压电换能器技术(声波的核心基础)。
1995,金泰成为Optiva公司;;
2000年,飞利浦收购optiva,开始生产声波电动牙刷,也就是现在能买到的Sonicare系列;
同年,David Giuliani与optiva的四名主要成员成立了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
2004年,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开发了第一款声波清洁器,Clarie Mia 1。
2011,法国美妆巨头欧莱雅Pairs收购克拉丽斯。
换句话说,无论从套路还是技术上,他们一直都只有一招。
而这也是Clarie最终退出圈子的根本原因。
外行人第一次听说Clarie,都会被“洗面奶鼻祖”这个名字震惊。
但过去的辉煌终将归于尘土。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次没有其他公司接手?
那么有必要提一下退圈的第二个原因:
从2007年到2010年,科莱丽的收入增长了797%,从年营业额1170万美元增长到105万美元。短短三年,其业绩增长了10倍。
商业价值如此优秀,自然惊动了欧莱雅,将Clarie收入囊中。
2013年,在欧莱雅的带领下,克拉丽斯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2065438+2006年7月,欧莱雅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科莱丽上半年亏损2.34亿欧元,而一直不被看好的美颜面膜上半年亏损213万欧元,略好于科莱丽。
为了应对上述困难,欧莱雅将克劳迪奥生产线外包,裁员120人。
一个优质企业在亏损,说明实际利润在蒸发。
但收购前1年的业绩仍高出10倍,收购后短短5年就开始亏损。欧莱雅爸爸,不行吗?
其实也不能全怪爸爸。
主要原因是国内外低价模仿者和大品牌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他们正在蚕食市场份额,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分蛋糕的桌子上挤满了品牌:foreo、松下、倩碧、飞利浦、黄金大米、小米等等。
随着洗面奶受到消费者的热捧,市场还在增加,似乎蛋糕越做越大。
然而,在众多品牌的压力下,“鼻祖”Clarie开始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从网上销售来看,十大洁面乳均价在40-200元之间。
科莱丽的价格通常在1000 ~ 2500元不等,高于大部分用户的消费标准。
像电动牙刷一样,Clarie建议用户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刷头。
而且每个刷头大概230~290元。
换句话说,一年更换的刷头价格相当于一个全新的科莱丽洁面乳。
这就需要不断更换刷头,一再拉低性价比。
其实从盈利模式来说,Clarie的这个短板就是利润增长点。说白了就是回购刷头赚钱。
即使在宣布关闭的时候,Clarie仍然呼吁用户囤积更多的刷头。
Clarie的每一款新品,除了性价比,可以说没有创新。
从收购2011到2020年9月30日正式关闭,这九年间,
技术是不断更新迭代的。
消费者在洁面产品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他洗面奶品牌也开始在深层清洁之外增加提拉紧致、按摩排毒、精华导入等功能性产品,抢占高科技、智能化美容仪器市场。
另一方面,Clarie讲的是新,但这是在不改变外观的情况下,换了几种颜色,增加了几种震动强度的功能的新产品。
以上一代美容仪Mia Smart为例:整个产品包括清洁刷头、按摩刷头、化妆刷头,试图打造一款可以用于脸部按摩和化妆的美容神器。
实际核心还是以声波为主,没有创新。
而这,其实就是“一招鲜”本身。
可见面对日益成熟的市场和认知提高的消费者。
Clarisonic的盈利模式,产品线单一,靠回购刷头赚钱,最后失去了商业价值。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Clarie还是foreo,或者其他美容仪器。大多数消费者往往是抱着试一试,图个新鲜的心态买的。兴奋地使用它们两次,我不厌其烦地让它们闲置。
所以下次在你急着剁手之前,不妨理性思考一下:有必要买吗?你能坚持下去吗?身边有朋友买过吗?先问效果,最好先试一试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