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营销在忙什么?

企业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05年初,中信出版社的新书《跨越——中国柯达》在北京首次出版。同时,中信出版社还出版了著名作家凌志军的《联想风云》一书。首印的20万册很快被当地经销商抢购一空,出现了经销商排队订书,后期经销商却订不到货的火爆场面。2005年初,在海尔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青岛出版社还出版了《海尔品牌之路》、《海尔的故事与哲学》、《海尔人谈海尔》系列。在此之前,联想的《为什么联想》、《白龙评总裁》、《华为走出混乱》、《蒙牛乳业的内幕》等都曾因满足了人们对成功企业的好奇心而成为榜单上的畅销书。

企业出书有两个目的:一是把自己的成功作为自己企业的经验来宣传;二是以书籍的形式介绍自己企业的情况、产品、发展,通过书市宣传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知名企业积累了大量经验,而这正是当今中国企业界所缺乏的。但是,就像今天的人才市场,一方面是需求不足,一方面是盲目供给。企业的经验需要传播到国外,企业的成长需要知识的积累。因此,企业出书成为一种新的畅销手段。甚至有人预言,这种借助企业自身知名度的“企业宣传”必将成为出版界的新热点。

场景再现1:

福建“国广一叶”是一家从事室内设计与施工的装饰企业,董事长叶斌先生是国内知名室内设计师,曾获“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师”、“中国室内设计师十大封面人物”等荣誉。在过去的十年里,叶致力于学术研究,出版了49本关于室内设计的理论和设计作品。“叶”的书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有销售。据出版单位委托专业调查公司调查,“叶”主编的图书占据市场同类图书畅销榜前列。国内很多开设室内设计专业的大学图书馆都有“国广一叶”的书。国内中青年室内设计师都读过《国广一叶》这本书;很多业主在装修新房时,也会购买“国广一之叶”出版的书籍作为参考。对此,有媒体评论称,“国广一之叶”影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室内设计师和现代城市的居住生活。在“国广一叶”出版的49本书中,没有一本介绍“国广一叶”的创业史。在他们的企业里,他们出版的书也放在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书的独特卖点已经被遗忘了。所以可以说,本文所说的“出书”,肯定是和其他企业的“出书”不一样的。其他企业大多请作家美化自己的企业或老板,出书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企业或老板,这是必然的。虽然《国广一叶》从来没有炫耀出书的资本,但它在市场上还是很有名的。全国各地的高端客户总会来找你,设计业务遍布全国。绝招揭秘1:

透过“国广一离职出书”现象,不难发现企业真正学习的好处。不管叫“学术营销”还是别的什么,这种“企业出书”无疑是推广品牌的绝佳方式。“国广一叶”是一家至今没有从事异地连锁经营的企业。在规模上无法和很多连锁装修企业相比。他们只走区域强势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相结合的道路,涉及房地产、旅游地产等行业。但从知名度上来说,很多连锁经营规模大的同行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在新华书店出售他们的书的地方,“国广一之叶”的知名度无处不在。相比企业广告的影响力,出书无疑是影响大多数人的好方法。这种品牌推广的方式在行业内是绝无仅有的,即使是这样一家专注学习的公司,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如果“国广一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活跃在医药行业的学术营销和其他行业的一般企业创业史的出版,往往因为过于功利而遭到诋毁。商业化的学术,传奇的企业,对读者的利益漠不关心,很难得到读者的好评。对于企业的图书出版热现象,是毁还是赞,要看企业出版的是什么样的书,是否真的有学术成分。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贡献吗?对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吗?对读者有帮助吗?这就决定了企业出版的书是否有价值。同时也决定了图书的出版对企业品牌推广的帮助程度和对企业营销的促进程度。一个企业要出版一本书自然不容易,这本书当然是对公众有益的、有学术价值的书,因为出版一本书的唯一条件是企业要有相关的专业人士,这些专业人士也要对自己的领域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但在很多学术领域,企业有相当的物质优势,不可否认有些企业有学术人才,但很多企业过于功利,缺乏长远眼光,对出版书籍是否能帮助企业发展、创造利润认识不足,所以中国不再有“国广一叶”。

场景再现2:

近日,池宇舟在其新书《联想局》中披露了联想集团邀写联想的历史,引发媒体对企业出版行为的关注。在多家媒体的调查下,企业出书的模式也被揭露出来。简而言之,主要包括:1,企业找出版社,出版社组织作者写作;2、企业直接找熟悉的著名记者写,书写完了再找出版社出版;3.企业花钱找几个作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攒一本书,然后找出版社出版。在上述三种模式中,第二种尤为引人注目,因为作者大多是著名记者,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骗术二:

经商成功后出书立传,是中国商人的传统思维,或者说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走进一些“百年老店”的资料室,经常可以看到很多记录创业历史的书籍。这些书的出版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在市场化的今天,企业出书属于市场规则承诺的行为。如何吹嘘自己的成功,应该是企业在不违反出版法律法规范围内的自由。然而,纵观当今层出不穷的企业史书,不仅在宣传和炒作上反复强调“客观性”和“开放性”,在作者的选择上也经常邀请著名财经记者担任编剧,以此凭借身份彰显内容的客观性。企业为了推广这些图书,通过新闻发布会、广告等各种营销行为暗示内容的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读者,损害了他们的合法知情权。

场景再现3:

中信出版社新书《飞跃——柯达在中国》在北京首发。65438年6月8日,2005年北京书展现场,签售会现场挤满了读者。同时,中信出版社还出版了著名作家凌志军所著的《联想风云》。这本书的第一版20万册在短时间内被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销售一空。一度出现经销商排队订书,迟到的经销商订不到货的火热场面。年初,在海尔集团成立20周年之际,青岛出版社还出版了《海尔品牌之路》、《海尔的故事与哲学》、《海尔人说海尔》系列丛书。在此之前,联想的《为什么联想》、《白龙评总裁》、《华为走出混乱》等都曾是榜单上的畅销书,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对成功企业的好奇心。招数揭秘3:

中国很多企业家或者读者都非常关注世界500强企业的成长史,比如沃尔玛、IBM、微软、可口可乐等等。关于这些公司的传记一直是经济管理书籍书架上的热门商品。这个时代需要英雄,优秀成功的企业家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大众心理需要成功的典范。他们非常关心这些人在企业转型和公司创业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值得注意的是,为企业写书的出发点不是塑造英雄,而是从更高的层面看问题,全方位展现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战略、组织架构。两年前,企业出书的时尚还没有形成。当时柯达还没有推出自己的图书。当时很多MBA案例中心都希望收录一些关于柯达的故事,尤其是柯达在中国达到高度本土化的过程。很多人愿意去探究这个成绩是什么,但是企业的成长没有固定的套路。书上呈现的只是我们的实践,却不一定是真理和本质。以前人们关注领导和政治,现在更关注商业。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竞争力不在于政治,而在于企业的创造力,以及通过企业对中国社会的重塑。当商业的地位确立后,写商业就成了一门功课,企业在社会价值转型过程中出书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种现象表现在两个方面:半好半坏。把它作为一种经验来推广是好的,这是好事;盲目跟风是不好的。很多中小企业跟着海尔这样的知名企业出书,但他们往往不是出书的专家,与现实差距很大。像这样的书,需要高层管理者和学者共同出版,才能出一本经典的、有价值的书。技巧分析: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明将企业出版的图书分为四类。第一类,一些普通写手受企业邀请,以模块化的方式写作编辑,完全依赖企业,赞不绝口。第二类是《联想风云》等书籍,作者有一定水平,写作过程中也查阅了大量资料,内容有一定客观性。现在的市场缺少的是真正的企业史书,也就是第三类。第三类书籍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知识,对企业管理有全面的把握。在写作过程中,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论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冷静的分析。第四类书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总结出一个对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都有意义的典型模式。

上海社科院孙启南认为,企业出书的本质是一种炒作,是一种变相的广告。这类图书的出现,其实是出版业市场化过程中的正常产物,对企业、出版社、作者都是好事。但出版行为要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此类书籍所倡导的“绝对服从”等理念是否有利于读者,尤其是学生,值得商榷。同样,作为一种投资,一个企业能否把目光放得更远,超越企业历史书,支持出版一些在市场上受欢迎的优秀书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社会形象。

可见,引起非议的不仅仅是书的出版本身,而是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在铺天盖地的强力宣传中有意误导读者的行为。随着新一轮企业出版高潮的到来,关于企业出版的争论将继续引导消费。

企业出版图书各有优势。首先是钱不愁。相对于企业的经济实力,图书出版、宣传、推广全过程的资金微不足道;其次,渠道没有后顾之忧。以企业现有的知名度为市场铺垫,以企业自身的包销为主要发行方式,图书的销售至少可以做到稳定盈利不亏损。但是,企业出书的弊端也很明显。过度夸大的宣传让读者本能地拒绝。这个度如何把握,值得相关行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