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品牌自行车的生产历史

8月,1952、14台东铁厂(后发展到23家)、19镇环铁厂(后发展到33家)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分别组建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合资企业,停产12年的通泰铁厂也恢复生产。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总资产已达654.38+0.4458万元,拥有各类设备279台套,生产990辆当年投产的“青岛”牌和“国防”牌脚刹自行车,次年总产量将达8482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1945通泰橡胶厂更名为“通泰橡胶厂”,除生产自行车轮胎外,还生产手推车轮胎。青岛解放后,通泰橡胶厂并入青岛自行车厂,迁至辽宁路72号。

为扩大自行车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10月5日,1954+65438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营青岛自行车厂,厂址位于铁山路83号,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投资42万元,职工74人。其生产和经营主要基于向两家合资企业加工和订购,以及组织车辆组装。新成立的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不仅狠抓自身生产建设,而且协助青岛市人民政府对私营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此时,青岛的自行车产业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产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产业。6月,青岛市政府批准台东铁路工厂在私人自行车行业率先实施公私合营。9月,通泰、普华、顺昌、振华分别实行公私合营,均归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管辖。当年青岛自行车产量突破万辆,达到10789辆。1955年6月,华昌等13家民营企业实现公私合营。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的成立和民营自行车企业的公私合营,奠定了青岛自行车工业大联盟的基础。

此时,青岛自行车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计划供应,其产品也由国家包销。195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生产自行车10943辆,零配件产值达48612万元。从1954到1955,单车成本从合资前的136.11元下降到107.44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0%。1956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与18公私合营工厂合并组建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隶属于青岛市重工业局,位于曹西安路29号,占地面积35202平方米,建筑面积29272平方米,固定资产224.4万元,流动资金1298万元,各种设备4

当年,又有30家民营自行车厂实现公私合营,相继并入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到年底,青岛的自行车行业已经全部实行了大型合资。同时,在利润分配上,由过去的“四马分肥”变为按照私人方在总资产中的比例支付一定的固定利息。从此,青岛自行车工业的生产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从1959开始,青岛生产的自行车鞍座、链条、车铃陆续进入国际市场。从1954到1960,青岛自行车工业在“国防”牌重型自行车和“青岛”牌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先后生产了“国防”牌普通自行车和“黎明”牌迷你自行车。此后生产了“红旗”牌脚刹重型自行车,以及“红旗”牌脚刹男女普通自行车,“曙光”牌中轴变速自行车。

以及批量生产的母婴三用自行车、机动三轮车、机动脚踏车、无级变速脚踏机动车。1960年,在全国自行车质量评比中,青岛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获得最高分。1961年,公私合营的青岛自行车厂更名为山东青岛自行车厂,隶属于山东省轻工业厅。从65438年到0964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开始研制和生产陆瑾牌自行车,有各种型号的脚刹,有重型的,也有轻型的,并逐渐形成了系列产品。其产品分为ZA41、ZA42、ZA43三种型号,主要特点是“三大一吊”,(大飞轮、大齿盘、大扣链、挂簧鞍)。另外,重型车前后轮中心距长,前叉坡度大,配有安全叉和大货架。轮辋直径710 mm普通分闸、胀闸、普通闸自行车,轮辋直径660 ~ 711mm,为国标自行车。轻便型分为QZ和QF(女式)两种,也分为脚刹、膨胀刹和普通刹三种。轮圈直径为660毫米。其次还有508 mm (20?)和406.4 mm (16?)小系列自行车产品。尤其是QF26坤车,因为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化工部在1966期间,检验了“凤凰”、“永久”、“飞鸽”、“国防”四个品牌自行车的喷漆零件,确认“国防”自行车的喷漆零件优于英国制造的“兰陵”自行车,排名第一。“陆瑾”牌PA41自行车当年出口50万辆。1967期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国有。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其生产遭到破坏,出口业务被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