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奥迪
大众将把奥迪A3和帕萨特B6带到中国生产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了。然而,最近的一个传闻却让业界大吃一惊:一位上海大众经销商近日透露,帕萨特B6将在一汽-大众生产,奥迪A3将在上海大众投产。这样一来,大众在中国的产品线将被彻底打乱。记者采访了这个谣言。虽然各方几乎一致否认该传闻,但大众以新产品为筹码,整合南北大众。
收容所的媒体在招募漂亮的啦啦队员
回力摄影大赛,赢大奖!江南风景诚邀首批代理商
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奥迪A3来不来?
一汽大众的反应与上海大众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上海大众流传已久的消息,一汽大众所在的长春并没有闹。一汽大众的受访者几乎都表示没听说过。
一汽大众奥迪品牌市场部负责人肖敏表示,除了一汽大众,从未听说过奥迪A3会在其他地方生产,一汽大众奥迪部门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他们对此一无所知。他还表示,新奥迪A6将继续在一汽-大众生产是肯定的,目前正在进行生产准备。
一汽大众北京区域经理邱也表示,他从未听说过类似的消息。邱经理甚至很困惑。听到这个消息,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用质疑的语气说“没有”。他似乎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
奥迪A3将在上海大众生产的消息最早来自上海。记者核实这一消息时,上海大众传媒发言人一脸惊讶,问记者:“一汽-大众有奥迪品牌部吗?奥迪的车怎么会到了上海大众?不可能!”
大众汽车(中国)公关部经理叶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叶文表示,他可以代表大众郑重声明,帕萨特B6将在一汽-大众生产,奥迪A3将在上海大众生产,绝对没有这回事。叶文说,任何未经任何企业正式宣布的消息都不能相信。他表示,奥迪A3的生产计划还在讨论中,是否会来中国生产尚无定论。
关于奥迪A3的传闻,Shade解释说,奥迪A3是否会来中国生产还在市场调查中,大众要对中国的奥迪A3市场做充分的调查,看看这种昂贵的车是否适合中国。他肯定地说,如果奥迪A3在中国投产,制造商将是一汽大众。
产品限制合资伙伴
上海大众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帕萨特B5在国内投产后,迅速成为中高级汽车市场的主流品牌,成为上海大众的标志性产品之一。奥迪是曾经垄断中国高档车市场的品牌。虽然宝马、奔驰都加入进来了,但是奥迪依然是公务车和商用车市场的老大,也更多的被解读为一汽大众在国内的拳头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打乱南北大众产品线的生产并非不可能。如果消息准确的话,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的产品未来会如何销售?也就是说,无论是上海大众还是一汽大众,只要是大众的销售店,都可以销售奥迪品牌和大众品牌。
前段时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刚刚在大众的全力斡旋下联合降价。为了在中国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与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对抗,大众汽车公开表示要统一在华市场战略。
业内人士分析,不考虑抛出奥迪A3的因素,很明显大众还在南北大众之间协调。大众在帕萨特B6和北方大众之间的徘徊,说明大众是在用产品来制约其在中国的两个合作伙伴,从而加速南北大众销售渠道的合并,最终实现大众在中国的统一。
著名汽车评论家钟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制造商都必须定期更新产品。帕萨特B5老化,奥迪A6上市五六年了,该更新换代了。帕萨特B6自然可以放在上海大众,但是奥迪A3是个性化的车,不符合国人对高档车的要求,对小型车也没有吸引力。
至于大众是否会打乱现有产品线,从北向南大举转移,钟石认为可能性不大。但是大众肯定会用产品来限制这两家合资伙伴。前几年大众以帕萨特为筹码,要求成立上海大众销售公司,就是一次小试牛刀。合资公司的桑塔纳和捷达什么时候能独步天下,中国还是有点发言权的。但激烈竞争之后,新产品成了筹码。大众中国也能在竞争的关键时刻搭把手。
本报记者闫学丛刚
记者的观点
中国用话语权做什么?
南北一体化正朝着德国公众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在刚刚操作南北大众联合降价之后,大众开始从根源上整合南北大众——打乱南北大众原有的产品结构。这是南北人民中的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在大规模整合的每一步中,一汽和SAIC的话语权实际上都在削弱。
但是大规模集成的步伐不会停止。上海通用的业绩已经开始超越上海大众,扛着国产车老大的大旗。在这种压力下,大众迫切需要整合南北的“内耗”。大众汽车(中国)投资公司正在从以前的协调机构转变为管理机构。
大众的这些举动让国内两大汽车巨头一汽和SAIC感到害怕。希望通过资本整合南北大众,大众转向产品整合,通过产品整合实现销售网络的整合。最终目标非常明确:将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这两家目前市场上有实力的企业,改造成大众汽车(中国)公司旗下的两家生产工厂。
一汽和SAIC都无法阻止这种整合。从资本层面来说,中国因为拥有50%的股份,拥有一半的话语权,但大众在资本层面绕过了整合。
另外,中国有什么权利说话?以前是销售网络,但从大众(中国)成功促使南北大众联合降价这件事可以看出,中国一直以为很强势的话语权其实是大众。现在,唯一能为中国说话的,就是国家政策的“照顾”。
事实上,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之所以能在过去十年成为国内车企的第一和第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政策的“照顾”。然而,经过十几年的“照顾”,中国在产品研发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政策成为中国企业赚钱的依靠。
现在市场越来越开放,政策照顾越来越少,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弱。关键时刻甚至丧失了话语权——大规模整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参考资料:
2004年7月8日08:11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