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学生的课堂笔记

第一,学生是否学过基础知识,老师是否教过。

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做笔记,并经常警告学生,好的记忆不如糟糕的书面记忆。学生笔记做在哪里,一般有两种情况:可以是课本上的相应位置,也可以是专门的笔记本。这些都是常识。但如果不认真查看学生的课堂笔记,就会浪费最宝贵的即时生成资源和教学反思的最佳时机。

检查学生的笔记,会发现错别字真的很多,有些是笔误,有些是因为不理解单词的意思,属于乱涂乱画,拼写错误。比如把“指定”写成“有所指”,“老百姓”就变成了“普通人”,“简洁”就变成了“简单”,等等。笔者在查学生小星马(布冯饰)的课堂笔记时,发现他把“温顺”写成了“纪律”,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却说不上来。于是我又用形声字的常识给他解释了一遍“驯服”和“训练”的区别,并在课堂上给全班同学讲解了“驯服”和“训练”的形和音。第二天,我默写了这个班学生的字,班里没有一个人犯“驯服”的错误。笔者发现,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广泛应用,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词汇教学。一上课,他们就用电子屏幕打出新单词,让学生读。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视觉训练太多,经验训练太少!

笔者在查看学生的课堂笔记时,也发现了不少病句,如《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中课后第一题的笔记:“作者经历了一个过渡期”,“作者将在这里度过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回忆梦的美好”,等等。这些词令人困惑。因此,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和作文中的其他病句,我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病句语法教学。这种“时时教,处处教,有事时教”的特殊语法教学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病句都是学生自己的,疾病的分析和修改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例题熟悉,做的及时,效果显著。

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老师是否在培养。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中,课后第一题往往是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是从教学环节时髦的“整体感知”环节。事实上,很多同学在课后都无法准确、完整、规范地完成这第一道题。这是为什么呢?或者老师的教学有问题:在多媒体的帮助下,移动鼠标,打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草草抄写!至于如何引导整体内容的梳理和概括,提炼每一段的中心句,并没有落实。教师在检查学生课堂笔记时,可以督促自己反思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缺失。

笔者也发现,有些同学课后的问题没有答案,有些有答案,但根本说不出答案为什么会这样。笔者反思,在指导学生探究阅读和课外拓展时,做法不科学或者做了很多无用功。比如探索,靠什么,抓住细节去欣赏?课外拓展,是否有序适度?郑振铎先生《猫》课后第二题:试联系文中描写,体会这两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区别。同学们的笔记是:很久没有养猫是因为第二只猫的死让我伤心愤怒,所以有了暂时不养猫的想法;因为第三只猫的死和“我”有关,“我”没有判断清楚,就妄下结论,永远内疚。看到猫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从来没有养过猫。学生的笔记是完整的,但是要联系课文中的描述来分析的时候却答不上来。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只会背答案,但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对课文中猫和人的描述没有把握。其实也是因为老师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紧密分析“我”的心理。

我曾经查过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的笔记。《木兰诗》结尾,她在“尚”字上标注“常”,并在旁边写上“尚”,打了个问号。我又惊又喜。我很惊讶我没有认真研究这个音怎么发音。我只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录音的发音来注意“常”。我很高兴同学们敢于质疑,而且毫无疑问是有疑问的。这么好的学习成绩,多感人啊!后来我仔细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字典,决定读《常》,并极力称赞这位学生上课的学习精神。还有一次,同学们给《在沙漠中央》的第二段做了注解。原文是“没有树,没有篱笆,没有石头能让我躲藏。”寒风像平原上的骑兵一样向我冲来。我不得不四处奔跑以躲避它的攻击。”学生的注解是:“这些特殊的图像非常相似,都描述了沙漠中心的狂风,而狂风其实也描述了我的痛苦和无助。“我很惊讶,学生们能在细微之处看到不同寻常,并深入分析单词。

第三,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逐步形成,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培养。

我发现每节课差不多十几个同学做的笔记都很零散,笔记的位置和段落中题目的位置极不相称。有些人甚至用各种箭头来改变方向。时间长了,学生自己也不知道该去哪里通信。还有的同学,尤其是女生,用乱七八糟的颜色做笔记,用各种颜色的荧光笔,红、橙、黄、绿、蓝、紫,刺眼。对于这两种情况,我曾经和学生认真谈过,给过他们不断的引导,但收效甚微。后来向心理学老师求助,才知道笔记散落主要是生活习惯造成的。这些学生在生活上比较分散无序,直接影响了学习的组织。因此,我照顾和规范学生的家庭生活,从班级工作方面训练学生的生活秩序,然后纠正学生的零散笔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喜欢用各种颜色做笔记的同学是“视觉”学习型,并不是因为爱美。它们容易受外界干扰,对颜色敏感,但优点也很突出。他们可以通过多读来背诵课文内容。面对这类学生,我很注重个别指导,规定上课只能用两种颜色的笔。

我还发现有几个同学的笔记特别有意思:对应的位置没有中文注释,但是画了很多汽车,枪,漫画主角,漫画主角,或者很多世界著名的商标。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个反思是教学是否吸引学生,课堂是否缺乏精彩。但我了解了这些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后,发现他们应该属于“触摸型”学习方式,只要进行适当的行为调整和方法指导,他们的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在课堂上,我全神贯注,告诉他们课后检查笔记,并允许他们在课堂上抄写课文中精彩的段落。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习惯会对学习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在检查和修改学生笔记时,纠正他们的不良做法是极其有益的。

第四,老师的课堂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在所有教学环节中“以学定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从认知规律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因为方向比速度更重要。考察学生的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如果老师自以为是,不了解学生的事实,把课堂目标定得太高太复杂,或者按照高中生的要求对待初中生,这些都应该是拔苗助长的做法。作者教雪(鲁迅)有三个目标:掌握生词,了解两个雪景的写作特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意思。从背景介绍到朗读再到理解,我只用了一节课。表面上看,学生很忙,课堂很热闹。我也很自豪。但是我在查看学生笔记的时候发现,课后学生在第三题的几个句子旁边都打了问号。一个女同学也写了两句:“为什么说北方的雪是雨的灵魂?”是死雨吗?“后来,我在早读时间强调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那个学生还是不明白。鲁迅先生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雪》作为一首散文诗,选自《野草》,具有独特的创作心理。一个初中生理解课文中的难句太难了!如果教学方法能够简单,学生对课文中的难句也许能够理解一部分。像这样的教学案例还真不少!如果一个教学目标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那么这样的目标显然是无效的,必须改变。

当然,如果教学目标的设定太浅,对学生的能力没有用,或者在必须拓展的领域缺乏拓展,应该是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