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一些福建建宁的基本信息。

建宁县位于福建西北部,武夷山中段,闽江源头。该县东与泰宁接壤,南与明溪、宁化接壤,西北与江西省的广昌、南丰、利川接壤。省道修(莆田秀屿港)李(建宁立新)线(原下甘线)、福(浦城县涪陵乡)夏(武平县下坝乡)线(原线)贯穿全境,从县城至邵武137公里,至武夷山227公里,至三明188公里,至南平200公里。全县面积171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214万亩,耕地23万亩。县城位于遂城镇,城市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地形以丘陵和中低山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大陆性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6.7℃,降水量1775.3mm,无霜期243天。

现辖6个乡、4个镇,***92个行政村、6个社区,总人口654.38+0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54.38+065.438+04.6万人,当地主要民族为汉族。

建宁县自然资源丰富。是著名的“中国建联之乡”、“中国黄华丽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商品粮和全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是南方重点林区县,著名的“建莲”就起源于西门李安堂种子园。全县耕地面积23万亩,主要农副产品有粮、莲、籽、果、菇、竹、笋、烟、茶。森林面积203万亩,森林蓄积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9.2%。有黄金、稀土、钾长石、云母、铅锌矿、辉绿岩等矿产资源10多种。河流全长1005.9公里,水资源丰富。有野生植物182科,390属,1032种,10变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野生动物41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5种),华南地区有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建宁也是原21苏中县之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建宁县充分发挥闽江源、建联、黄华丽、巫山纸业、孟宗笋业等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强县、项目兴县、创新活县”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543.8+0.437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453万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0779万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56507万元,增长10.4%。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0.1:21.1:38.8。一是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三子”(莲子、籽、果)为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延伸。2004年莲子面积5.5万亩。杂交制种面积2.5万亩;水果基地,主要是黄华丽,占地11.6万亩。建成年产65438+万吨烤烟基地。培育形成了3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和24.5万亩笋竹两用林基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8.9亿元。目前拥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1家。二是工业总值继续扩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比上年增加12家,产值4.72亿元,增长27%。已初步形成造纸和食品加工两大特色产业集群,以福建饶志集团、闽江源绿田实业、孟宗孙实业、文鑫联实业、星辉食品等为主体的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饶纸业集团高档薄纸产销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闽江源”莲花雪茶被国家评为保健食品。“萌宗”竹笋产品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薛山”商标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第三,第三产业日益繁荣。2004年,全县边贸营业额达815万元,个体经营户7103户。私营企业148家,比上年增加18家,累计注册资本65438+8500万元。成立了县果业协会、种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促进了水果、莲子、竹笋、种子等大宗农产品的营销中介服务,边境贸易、房地产、物流押运、超市经营、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3.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2004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合同利用外资2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57万美元,增长53.9%;从区外引进0.95亿元,增长15%。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实际出口创汇654.38+95万美元,增长0.5%。我们与石狮市开展了多领域的结对活动,加强了与沿海地区的对接与交流。

4.投资建设取得新成就。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9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81万元,更新改造7772万元,房地产开发1.54万元。城镇集体和私人投资11369万元,城镇私人住房投资1872万元,农村投资12124万元。其中,岷江源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太公路、向莆铁路、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一批重大项目不断开发或开工建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健康的金融发展。2004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742万元,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65万元,增长265.438±0.4%。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0,365,438+0.8万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73,765,438+0.0万元,人民币贷款余额365,438+0.962万元。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031.33万元,支出208505万元,净投资5370万元。

6.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兴县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建选17”莲子育种等基础科研项目,开发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教育发展速度加快。2004年高考录取597人,录取率89.2%。文化体育事业不断繁荣。现有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等6个文化社团,创办了《莲香文艺》等优秀刊物。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各类医疗机构12个。乡镇卫生院成功纳入县管,三级医疗预防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33%。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7.人民生活稳步改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年末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亿元,比上年净增0.85亿元,增长17.5%。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亿元。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2.4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增长6.2%。全县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得到落实。城乡贫困人口基本纳入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